曾經也算護膚行業半壁江山的醫美面膜品牌們,如今似乎陷入了同款困境。
靠做醫美面膜成功上市的巨頭敷爾佳,現在也成了下滑最明顯的一家。2023 年到2024 年前三個季度,敷爾佳連續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今年 7 月,敷爾佳的第二大股東哈三聯也開始醞釀退出,拿出股票資產出售計劃,宣布擬在接下來兩年內,擇機出售其持有的全部敷爾佳股票。
至于和敷爾佳同時期大殺四方的醫美面膜品牌,眼下也是聲量早不如前。綻妍、芙清、創福康等等品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連發展相對最好的巨子生物( 可復美的母公司 )也面臨營收結構失衡、營銷成本上升等問題。
實際上,以敷爾佳為代表的大部分 “ 醫美面膜 ”,嚴格的定義應該是 “ 醫用敷料 ”,當年依靠 “ 醫美 ” 二字的神秘和專業感吃到的紅利,現在可能都要還回去了。潮水退去,醫美面膜已經成為時代的眼淚了嗎?
擺在敷爾佳們面前的主要困境就是營銷費用的居高不下。
2024 年,敷爾佳前三季度銷售費用共計 4.92 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增長了 38.5% 。單季度來看,今年前三個季度,敷爾佳的銷售費用都比去年同期高出不少,其中第一季度銷售費用同比增長 53.12%,第三季度銷售費用同比增長 41.48% 。
另一邊,可復美母公司巨子生物從 2019 年開始就在銷售上下血本了。2019 年至 2023 年,巨子生物的銷售費用從 0.94 億元增加到 11.65 億元。今年上半年,巨子生物的銷售費用還在持續上漲,為 8.9 億元,同比增長 60.7% 。
而這兩家公司也都在財報中提到,銷售費用的增加主要是因為線上銷售占比增長帶動相關費用的上升。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不加大打廣告的力度,產品就賣不動沒增長了。
然而,廣告帶來的銷售增長,卻沒讓利潤增長。
今年上半年,敷爾佳實現營收 9.4 億元,同比增長 8.17%,歸母凈利潤 3.40 億元,同比下降 3.71% 。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從 2023 年就開始了,當年全年營收 19.34 億元,同比增長 9.29%,但歸母凈利潤為 7.49 億元,同比下降 11.56% 。
時間回到 2017 年左右,醫美面膜還曾是紅極一時的明星產品,當時這些品牌都沒有開放線上渠道,甚至有的還是不能在一般渠道銷售的 “ 械字號 ” 產品。
那個時候,這些品牌甚至不用打廣告,人們想買還要找代購,后來品牌們逐漸意識到了醫美圈之外的商機,紛紛拿出了 “ 妝字號 ” 產品開起了網店旗艦店。
至此,醫美面膜在銷售這一環就基本完成祛魅了。
敷爾佳無疑是從無序的代購時代走到現在的王者,但王者都在今天略顯疲態,可見這一行的光環淡去得遠比我們想象得快。
關注美妝護膚行業的分析師王麟( 化名 )對知危說,在任何行業,一旦一個品牌搶占了這個行業里的一個全新的細分賽道的時候,肯定是因為競爭的品牌不多,再加上新興的需求迎合了新消費人群的需要,所以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這也就是敷爾佳搶占市場的原因。“ 但慢慢這個小的細分市場發展成為一個規模較大的細分市場的時候,市場競爭加劇,頭部就沒那么輕松了。”
回歸醫美面膜品牌本身,潮水退去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在于:當年吃到的紅利,或許本來就是虛的,它們更像是通過 “ 文字游戲 ” 獲得成功。
一位關注醫美面膜賽道的人士對知危表示,其實敷爾佳們賺了一個信息差,以前叫醫美面膜,聽起來是有醫療資質的面膜,還有醫美作用,感覺很正規,但實際上它們都只能叫醫用敷料。
與此同時,醫用敷料研發難度很低,現在供應鏈也很成熟,沒什么技術壁壘,領個二類醫療資質就行。
也就是說,從表面概念上看,“ 醫美面膜 ” 給人一種用了就有堪比醫美效果的錯覺,但它們的本質 “ 醫用敷料 ” 其實是作為醫美術后輔助使用的產品,沒有醫美治療這一環,用了也是沒什么效果。
當時的 “ 醫美面膜 ”,全名或許應該叫 “ 醫美之后用的面膜 ”,而非 “ 具有醫美效果的面膜 ”。
2021 年,國家藥監局曾對 “ 醫美面膜 ”、“ 械字號化妝品 ” 等概念打假,明確指出不存在 “ 械字號面膜 ”,并對相關醫療器械展開整頓。
在此之后,消費者對于 “ 醫美面膜 ” 的概念慢慢產生質疑,創福康等品牌信任度急劇下降。王麟也認為,敷爾佳們曾經是利用了監管的模糊地帶,現在監管趨緊,當年的打法就難以為繼了。
這也是一個令人無奈的悖論。以前敷爾佳們神秘高級,但不好買,等它們好買了,消費者又發現這些產品不過如此。這或許是這個行業 “ 成長的代價 ”。
上述從業者也坦言,敷爾佳一開始算是做微商起家的,研發欠缺,剛上市的時候招股書里顯示研發人員只有 6 個人,靠營銷打起來的。
敷爾佳招股書
研發拉不開差距,就很難吃牢消費者。
比如敷爾佳、可復美、綻妍、芙清、創福康等品牌都有一款 “ 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 ”,算是各家的基礎產品,它們的成分都是以透明質酸( 俗稱玻尿酸 )為主,功效上大差不差,抑菌消炎、鎮定保濕、術后維穩等等。
你有我也有,這時候怎么競爭?那就看誰的廣告打得多、打得好了。
一位常年購買敷爾佳這類面膜的消費者告訴知危,在使用者眼里,其實這些產品只有兩個功效:“ 維穩、祛痘。當年敷爾佳白膜賣得好,是因為它保濕維穩,芙清和芙芙是主打祛痘。” 所以買來買去也沒什么新鮮感,“ 醫美也不會天天做,用面膜比較偶爾,如果日常保濕的話,為什么一定要用敷爾佳這些呢?現在面膜產品很成熟,基礎保濕和維穩有很多可選的,透明質酸也不是什么神秘的成分。”
而且敷爾佳們的性價比確實不高,每片均價在 20 塊錢左右,“ 價格在醫美產品里算白菜價,在普通面膜產品里算貴的。”從業者對知危表示。
“ 除了成分之外,護膚品面膜這些產品的加價倍率很高。比方說一款面膜出廠價只有 10 塊錢,但是它可能要賣到 100 塊錢,甚至有 20 倍的溢價。” 王麟表示,而且面膜跟其他護膚品還不太一樣,定價高低跟原材料成本不構成直接關系。
也就是說,其他護膚品定價高,可能真的是某種成分貴,或者包裝貴,但面膜成分本來就沒什么特殊,產品形態又就是一張面膜紙和一個袋子,賣得貴就真的只是他們想賣得貴而已。
在研發和產品拉不開差距的當下,醫美面膜公司更像是廣告公司,誰的廣告效果好,誰就能跟其他品牌拉開差距,而當大家都開始狠狠打廣告之后,品牌和品牌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
隨之而來的,也是大家賣得越來越多,利潤卻越來越少。
營銷成本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更吊詭的是,這一部分錢又是敷爾佳們想繼續發展的話,省不下來的成本。
王麟解釋,“ 品牌力、渠道、產品、規模化生產、服務等等可能都會影響到美妝護膚品牌是否成功,但決定因素還是品牌力。美妝護膚品牌跟時尚行業差不多,因為它們是可選消費品,按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講的話,基礎層面的消費品是生理安全的,比如油鹽醬醋,最上面的則是滿足自我實現與尊重的產品。消費美妝護膚品不僅是消費產品本身,更多的也是消費這個品牌背后的文化、理念。” 就像其他品類護膚品也有輕奢一說,面膜雖然是均價比較低的護膚品,但在品牌認同度上,也是有海藍之謎的級別和大寶級別的區分。
另外,護膚品對于營銷的要求本來就高,畢竟是直接接觸皮膚的東西,品牌需要一定的話語空間,對產品的成分、功能、安全性、適應人群等做基本的闡述。放在醫美面膜這個行業,很多相對晦澀的概念,更需要營銷活動來傳達。
“ 藥品雖然談不上營銷費用高不高這一話題,但藥品與護膚,尤其是醫美護膚的共同點在于,二者的價格加倍率都非常高。品牌一定要宣揚自己的產品質量高,安全性好,而要帶給消費者這樣的感受,只能靠廣告。” 王麟說。
與此同時,這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仍然不高,并且由于入局門檻不高一直有新的品牌加入,行業因此處于動蕩狀態。
“ 護膚性面膜的市場競爭格局還是比較分散的,市場集中度比較低。比方說我之前看到的一個數據,面膜行業 TOP15 的品牌市占率加在一起可能才占整個市場的 30% 左右,歐萊雅占比也就不到 5% 。隨便拿出一個消費品,比如口香糖,馬氏一家就占了整個市場 80% 的份額,這就是非常高的市場集中度。” 王麟說,市場集中度不高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專業細分的面膜品牌在快速崛起,比如御泥坊等老牌國貨、珀萊雅等近幾年研發上發力比較猛的國貨。
前有大牌拿著更厲害的技術隨時狙擊,后有躍躍欲試的小品牌虎視眈眈,醫美面膜這門生意,已然不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