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康名將劉文輝,以一名大軍閥率部起義,徹底擊碎蔣介石“決戰川西”的美夢,投向人民懷抱,為大西南解放做出不可取代的重要貢獻,建國后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在西南受到很好的照顧,地位也很高。
他的一生,尤其是作為川系軍閥代表人物,歷經軍事政治的起起落落和波云詭譎,能聯合四川實力派毅然起義,是極富傳奇色彩的。
而更傳奇的是,其實早在1935年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時,劉文輝就曾與中國共產黨產生了“合作”,甚至可以說,正是當時他所做的一個決定,為他14年后起義提供了一條后路。
那么,1935年飛奪瀘定橋前,劉文輝究竟做了什么決定?他身上又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1895年,劉文輝出生于四川一小康家庭,14歲入四川陸軍小學,住軍校7年,1916年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
畢業后,他返回四川,經劉氏家族軍閥源頭人物劉湘(兩人叔侄關系,劉湘屬侄輩,但年長劉文輝6歲)介紹,到川軍第二師劉存厚部任上尉參謀。
時值各派系軍閥混戰,群雄并起,在一片廝殺中,劉文輝憑借個人能力,再加上劉湘的照拂,地位進一步上升,1920年任少將旅長。
此后,劉文輝以四川宜賓一帶富庶地區為基地,自立門戶,總攬這里的軍、政、財、文大權,形成獨立的軍事政治力量,開始了勢力突飛猛進的新階段。
在混戰中,他不斷打敗對手,搶占地盤,收編部隊,不到10年光景便升至第24軍軍長,被國民黨授予陸軍上將,1929年就任四川省主席,并兼任川康邊防總指揮,手下擁有了7個師、20多個旅、14萬軍隊,81個縣占大半個四川的地盤,達到軍事生涯頂峰。同期,在一些具體事情上,就連蔣介石都不得不讓他三分。
另一邊,劉湘任四川善后督辦、21軍軍長,同樣擁兵十多萬,雄踞重慶和川東地區。“二劉”叔侄倆成為四川的主要統治者。
不過很快,兩人便因政治意圖不同產生了矛盾。劉文輝在四川發展壯大后,政治野心不斷膨脹,兵源軍需無虞,躊躇滿志的他,目標已經不僅局限在四川,而立志要“問鼎中原”,但劉湘出道較早,相對比較保守,他自己不想出四川,也不想劉文輝出四川。
除此之外,二劉對蔣介石的態度也很不一樣。劉湘老謀深算,提出擁蔣統川,正中蔣介石下懷,反觀劉文輝,卻將國內當時掀起的反蔣浪潮視作自己一展宏圖的大好機會,曾分別于1929年隨湖南軍閥唐生智,1930年中原大戰隨閻錫山、馮玉祥,兩次通電反蔣,招致蔣的憤恨。
最后,二劉矛盾不可調和,直至反目動武,致四川大小軍閥陷入一場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混戰。30年代初,這場戰爭最終以劉湘在蔣支持下,爭取到川軍鄧錫侯、楊森等實力派,組成聯軍,而劉文輝陷于孤立,戰敗告終。
后劉文輝只能帶著不足兩萬人的殘余部隊,從成都退到雅安,雖未被趕盡殺絕但元氣大傷,再無“問鼎中原”之力,自此沉淪的他,開始籌劃另一個領地——西康。
西康位于西藏和四川之間,又被稱為川邊,這里地瘠民貧,藏彝回漢蒙滿多個民族雜居,治安混亂、政治不穩、經濟落后,是劉文輝過去后才建的省,其當時的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比5個浙江省還要大,下轄33縣,人口200余萬,其中藏、彝族約百萬人。
劉文輝因地制宜,實行恩威兼施政策,爭取了少數民族的擁戴,又大力從事經濟開發,建水電站……
通過一系列舉措,劉文輝終在西康站穩腳跟,1935年,劉文輝如愿當上“西康建省委員會主任”,集西康的黨、政、軍大權于一身,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康王”。
而此時,正值紅軍北上,也就是這年,5月,紅軍長征通過西康地區,發生了著名的“飛奪瀘定橋”事件。
彼時,蔣介石既想消滅異己,又要利用劉湘、劉文輝等地方實力派出兵“圍剿”紅軍,一面嚴令劉文輝的24軍在大渡河沿岸堵截,一面派其嫡系薛岳率中央軍跟蹤追擊。
劉文輝生怕蔣介石派嫡系部隊借追剿紅軍名義進入西康,失去自己在西康的地盤,畢竟此前蔣便屢次提出派中央軍進入西康,企圖徹底異己勢力,只好奉蔣令親赴督戰。
當時劉文輝第四旅一個團重點防守滬定橋。滬定橋架于大渡河上,懸于10丈高空,它不像普通橋一樣有從河床上立起的橋墩,而只有13根碗口粗的鐵索,其中9根鋪著木板作為橋面,4根作為扶手,從河東拉到河西,共2600多米長,2.6米寬,橋下惡浪滔滔,不時發出雷鳴般的轟然巨響,令人耳聾目眩。
當時為阻紅軍從滬定橋上過河,蔣介石讓劉文輝將鐵索橋砍斷,但劉文輝卻回應說,那瀘定鐵索橋是康熙大帝御批修建的。
確實在那鐵索橋的兩端,還分別固定有兩根鐵樁,上刻有“康熙四十四年歲次乙酉九月造漢中府金火匠馬之常鑄椿重一千八百斤”的字樣。
蔣介石當時聞言,有些動搖,而劉文輝便趁此間隙道:“沒關系,我把鐵索橋上的木板拆了就行了。”
但事實是,劉文輝悄然做了個決定,鐵索橋上的木板也沒有全拆,就拆了幾塊,并且不讓部下繼續在那守衛。
而就是這個小決定,助力紅軍一往無前,渡過了這一地形險要的瀘定橋。
后來曾有回憶文章說:(當時)敵人已經把橋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閃閃的十三根鐵鏈子了。事實上并未如此,當時紅軍趕到時,瀘定橋只拆除了一部分橋板。
聶榮臻元帥后來在他的《紅一方面軍的長征》一文中,提及有關紅軍飛奪瀘定橋的經過,也曾有過突擊隊“冒著東岸敵人的火力封鎖,在鐵索橋上邊鋪門板邊匍匐射擊前進”這樣的描述。
如此,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突破二十四軍防線,勝利通過康境,最終在川西北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建國初,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在重慶人民會堂合影,右起:鄧小平、賀龍、熊克武、龍云、王維舟、劉文輝
也是自此后,劉文輝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從蔣反共必敗了,開始采取親共反蔣的態度和立場,并逐步與中共中央建立了直接的聯系。
抗戰爆發后,劉文輝捐款50萬元支持抗戰。后劉湘出川抗戰身死,蔣介石最終完全控制了四川。而已登上西康省主席位的劉文輝堅持反對控制,并聯合四川實力派向蔣介石施壓,使西康成為蔣介石難于插手的省份之一,劉文輝在政治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堅定了反蔣決心和信心。
賀龍接見起義的劉文輝等
于是就在1949年12月9日,劉文輝以一名大軍閥在四川彭縣通電起義,他聯合的四川實力派鄧錫侯、潘文華等亦宣布起義。蔣介石“決戰川西”迷夢就此破滅,當即倉皇飛逃臺灣。
如此,從14年前的一個小決定起,到宣布起義,劉文輝最終為“控制川、康,迎接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劉文輝先后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政協四川省委員會副主席,并于1955年榮獲解放勛章。
1959年,劉文輝奉調進京,出任國務院林業部部長。這期間,他除了上班和開會外,經常去外地視察林業,家里也經常讀一些林業方面的書籍。
另外,他先后當選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為新中國做了許多有益工作。
后來在一段風雨歲月中,劉文輝受到沖擊,周恩來總理又安排他到軍隊醫院“療養”。
1976年6月24日,劉文輝患癌癥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2歲。
回顧他從軍從政的傳奇一生,曾身居帶甲12萬、執掌川省權柄高位、立志“問鼎中原”,也曾一朝敗落,東山再起,歷經刀光劍影,晚年又回歸平淡,彌留之際,他反復跟家人說的一句話是“就這樣吧”,也就這樣,他走完了曲折而又完滿的傳奇一生。
素材來源:
[1]劉元彥,李菁.戎馬生涯三十年——我的父親劉文輝[J].文史博覽,2007,(09):10-15.
[2]蔡遠.西康王劉文輝[J].文史精華,1997,(07):46-50.
[3]水新營.周恩來對劉文輝的團結教育和關懷[J].紅巖春秋,2022,(01):13-17.
[4]鄧光漢.劉文輝彭縣起義的前前后后[J].文史雜志,2009,(05):61-64.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