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封天佑
1941年,新四軍在我家鄉開展了廣泛的抗戰宣傳、教育,在全縣打擊日偽漢奸,我看到了抗日的希望,堅信新四軍是抗敵的最可靠力量。1943年,我離開了父母兄妹,毅然報考了新四軍創辦的泰興干部培訓學校,加入了青年解放團,又于194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年底到新四軍所屬江淮印鈔廠,擔任收發工作,負責從白紙到成品鈔票向車間來回付印、收回檢驗。
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越來越多的抗幣以抵制日偽貨幣向我根據地流通,掠奪人民的物資和財產。為支持軍事上的勝利,保護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鞏固我民主政權,江淮印鈔廠須要盡快擴大生產規模。1943年下半年,接到蘇中軍區命令,江淮印鈔廠的同志們克服重重困難,越過敵人層層封鎖,將原來隱蔽埋伏的蘇北阜寧機器物資,運到更為安全的后方寶應縣曹甸附近約幾十華里的林上莊。
雕刻制版
凹版印刷
成品裁切
成品檢驗
1944年江淮銀行印鈔廠印鈔生產程序
(左右劃動查看更多)
林上莊位于里下湖中,是四面環水的小島,被一望無際的蘆葦和荷藕包圍著,水道內水草叢生,敵人汽船進不去,只有小船才能進出。為防止敵人偷襲,還在通向莊上的重要水道打了暗樁,即便是普通小船,非熟悉地形而不能自由出入,否則,就會迷路或擱淺在蘆葦水草中,進不得,退不能。在林上莊建印鈔廠,對外是絕對保密的,不但周圍村莊的人不知道,就連林上莊的干部群眾也不知道工廠情況。建廠期間,為了安全保密起見,僅廠部有船只與軍區、行署和銀行通訊聯系,負責工廠機器、器材和生產成品運進輸出。廠里的職工完全隱蔽在莊上生產,不能隨便走出去,也很少到莊上游玩趕集。
1944年7月,印鈔廠恢復生產,我被分配在凸版股收發組。凸版車間設在村莊西北角的簡易茅屋內,我們組共三同志,就在緊挨著凸版車間的一角偏棚里。工作內容是,把紙付給每一臺機器印或切。印成一張照片,要經過印底紋、正面、反面、切紙及印號碼圖章五個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數后付出去,印完收回又清點。也就是說,一張成品,要十次經過我們的雙手。
那時,生活條件很差,宿舍就地取材,墻用蘆葦編隔,屋頂茅草覆蓋。再用蘆葦桿編織后放在木樁上,鋪上一些茅草就成了床鋪。沒有食堂,也沒有像樣的炊事房,開飯時,炊事班的同志把飯菜分別裝在篾簍和木盆內,抬到露天下,七八個人一組,蹲在泥土地上圍著菜盆,一兩個星期難得吃上一次肉。
1945年初,敵人在處處敗退,根據地在天天擴大。解放的土地上,要用我們的抗幣,如果數量不能滿足,人民的勞動產品與商品之間的交換可能會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態,不僅根據地的人民不方便,而且還會受到不法商人的剝削和欺詐,影響根據地政權的鞏固。華中局根據勞動人民和軍隊需要,指示增加抗幣供應量。我們廠提出“多印鈔票、快印鈔票”的戰斗口號,同志們群情激奮,一致表示,“把機器當刀槍,把工廠當戰場,同前線戰友并肩干一場?!贝撕蟀肽?,同志們你追我趕,早上還沒有吃飯,就先到車間做開工前的準備工作,中午放棄休息,晚上下班后,繼續加班,常常日夜不停生產——迎接抗戰勝利的到來!
江淮銀行用過的抗幣印刷機
1945年形勢發展很快,抗日戰爭勝利在即,抗幣需求的增長使我們廠需要另尋地址重建擴張,于是我們搬離了這個蘆葦蕩里的小島——林上莊。 林上莊,這塊滲透過抗日戰士、印鈔工人汗水和鮮血的土地,在我一生的回顧中,留下了深深的記憶。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