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黨是如何形成的?
為什么政黨在美國政治權力分配中如此重要?
政黨與民主又有什么關系?
美國政黨走向衰落了嗎?
美國的兩黨體系衰落了嗎?
美國政黨政治研究經典之作《為什么政黨是必要的——美國政黨政治再考察》回顧美國政黨發展歷史,一窺美國政黨政治的深刻變化。
本文摘編自
《為什么政黨是必要的》
作者為約翰·赫伯特·奧爾德里奇
有刪減
政黨可以看作是精英為了獲取和利用政治職位而形成的一種聯盟。不過,聯盟可能只是那些有共同利益的人出于實用目的而暫時結成的團體。例如,在由溫和民主黨人和(大部分)共和黨人組成的很大程度上是中間派聯盟的支持下,國會于1993年通過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反對的聲音通常來自自由民主黨人和當時共和黨中的極右翼。不過,這些聯盟只不過是由有相同政策偏好的眾議員組成的團體,它未能在更多議題上或在任何更長時間內持續下去。
因此,政黨不僅僅是一種聯盟。一個大黨是一種制度化的聯盟,它有一定的規則、規范和程序。例如,第一屆和第二屆國會中的漢密爾頓派和杰斐遜派都是缺乏最基本組織的聯盟。為什么這些政治聯盟會選擇建立最早的政黨規則和程序?因為把他們結合在一起的問題是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解決的。而且這個問題———即組建聯盟的人希望通過聯合來實現的目標———是新憲法下現有規則內的行動無法解決的。因此,這個例子表明,共同利益可能是組建政黨的一個必要但非充分的條件。
由有抱負的政治家來組建政黨必須滿足四個條件。
必須要有足夠的共同利益
讓政治家來進行聯合
正如我們在前文里看到的,這是一個很寬泛、容易滿足的條件。
在施萊辛格的分析中, 面對激烈的競爭, 尋求長期成功政治事業的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們都有一個信念, 那就是必須贏得廣大選民的支持, 反映自己的支持者的意愿。如果沒有職位上的競爭, 沒有至少最低意義上的強有力的政黨, 那他們的抱負不一定會受制于表達公眾意愿。政黨在選舉中踐行了麥迪遜原則, 即讓野心對抗野心, 由此也讓野心制約野心。競爭意味著要尋求公眾的支持, 如此, 官員就會發現回應公眾的愿望與自身的利益是一致的, 這樣公眾才會在下一次選舉中繼續支持他們, 從而實現他們的職業抱負。其他有關政黨的說法都來自這種熊彼特式的觀點。職位謀求者會竭盡全力組建一個強大的選舉組織來動員選民, 但只有競爭才能迫使他們這樣做。在這種情況下, “作為組織的政黨” 也源于職位競選。同樣, “政府中的政黨” 自然也源于選舉競爭, 但只有當這符合職位謀求者和現任職者的長期利益時才會如此。也就是說, 只有當他們有共同利益時, 也就是共同在政府中任職時才會如此, 而這樣做也是為了繼續保住自己的職位, 并且這種共同利益必須源自選舉中的共同沉浮。
政治家的共同利益
需要持久維系
這些共同利益,包括潛在的政黨聯盟試圖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是其公認的創始人預計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才能解決的。因此,對18世紀90年代爭論的偉大原則來說,只有持續不斷采取行動,才能確保潛在的聯盟成員想要的解決方案得到實現。因此,范布倫等人的目標不僅是在1828年讓安德魯·杰克遜當選,他們還希望建立一個持久的聯盟,在1828年、1832年及以后都能贏得職位并利用這些職位。同樣,僅僅為了獲勝而建立聯盟也可能是為了一個長期目標——如果今天通過合作獲勝了,讓我們保持合作以便未來繼續獲勝。
當前制度安排
不能完美解決問題
當前的制度安排一定不能以符合他們的目標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確,當前的制度安排通常使他們無法實現自身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第一屆國會中相對純粹的多數規則,使(或至少有可能使)事實上的漢密爾頓多數派不能獲勝,因為麥迪遜發現了反對派可以如何利用阿羅不穩定性,破壞僅建立在共同偏好基礎之上的顯然的多數派聯盟。舊政黨體系遺留下來的部分也對范布倫試圖通過創建現代大眾型政黨來解決的問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一套復雜的政黨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安排,使地區問題尤其是奴隸制問題根本無法被提到議事日程之上,自然也不能以符合后來成為共和黨人的那些人意愿的方式得到解決。
必須存在實力充足的
反對派
必須存在(潛在)實力充足的反對派,使獲勝——即實現集體目標——存在風險,這是前面三個條件所隱含的。1965年,自由派民主黨人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這使得他們在短期內獲勝幾乎毫無懸念。因此,“大社會”倡議的許多政策得以通過,而不需要太多制度安排來確保贏得勝利。重組產生了一個足夠強大的多數派,因此不太需要對制度進行改革來確保實現這個新的多數派的目標,直到多年后這個多數派不再強大。簡言之,當聯盟難以實現眼前的目標,又面臨十分強大的反對派時,聯盟會通過制度化來贏得從長遠來看符合集體利益的目標。
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內生性的制度,美國的主要政黨沒有固定的形式。相反,不論什么時候,多數黨都受其與同時代現有政府和其他政治制度的關系的制約。與此同時,多數黨也受特定環境——就組建政黨用來解決的問題而言——的制約。這就是將新制度主義的“基本等式”應用于政黨的意義。成立政黨是為了解決一個核心的和關鍵的問題,而政黨制度化就是為了最終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政治精英尋求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而創建的政黨的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
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政府的憲政形式在很多重要方面基本是穩定的。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程度上根據政府制度(以及歷史環境所提出的問題)而創建的政黨將變得十分相似。最重要的是,為了贏得選舉多數和議會投票多數,任何政黨都必須廣泛擴大其吸引力,這使得政黨體系發展為兩黨制而非多黨制。但是,不同的歷史環境有不同的關注點,這可能(而且通常會)帶來的結果就是,對那些希望以有利于自己的條件解決這些不同問題的政治家來說,其中某些制度安排是更優的選擇。因此,在不同時期兩個大黨有時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組織起來。
《為什么政黨是必要的
——美國政黨政治再考察》
作者 [美]約翰·赫伯特·奧爾德里奇
譯者 李姿姿
出版日期 2024.11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京東購書鏈接
內容簡介
本書為美國知名政治學家約翰·赫伯特·奧爾德里奇(John H.Aldrich)于1995年首次出版的美國政治和政黨研究經典之作《為什么政黨是必要的?美國政黨政治的起源與轉型》的修訂版。全書通過對美國政黨歷史和政黨政治的研究,回答了關于政黨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 美國政黨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者說,在美國為什么是政黨,而非其他組織,成為政治權力分配中的主要角色?美國的政黨又是如何發展的?其演進有什么規律?
約翰·赫伯特·奧爾德里奇(John H.Aldrich),美國政治學家和作家,杜克大學政治學教授,以其對美國政治、選舉和政黨以及政治學形式理論和方法論的研究和著作而聞名。
李姿姿,湖南平江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理論專業。主要研究領域: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政黨政治。出版《官僚政治》、《新工黨,新福利國家?英國社會政策中的“第三條道路”》等譯著。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