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二十一面,我們看子三的“頌追誘雇作”。這一科是重頌當(dāng)中的譬喻。
在〈信解品〉中,佛陀等于是說明了我們佛弟子在修學(xué)當(dāng)中要處理兩大問題:第一個是生死問題,第二個是成佛的問題。那么生死有什么問題呢?生死就是,我們得一個果報,不管是男眾還是女眾的果報,這個果報叫做業(yè)報身;這個業(yè)報身開始活動的時候,它會產(chǎn)生內(nèi)憂外患。因為外有業(yè)力所招感的老病死的痛苦的刺激,內(nèi)有我們無始劫來的顛倒妄想,所以這個業(yè)力跟妄想交互作用,就是佛陀說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就使令我們整個生命非常不安穩(wěn),就像這個房子起火燃燒了。
所以,解決生死問題,佛陀的重點在于“安穩(wěn)”這兩個字,就開出了三乘的教法。安穩(wěn),佛陀其實是兩個方向:一個是用空性讓我們安穩(wěn),一個是用功德讓我們安穩(wěn)。如果你本身屬于出離心比較強的,那你就修空性,先求自我保護;有些人他過去生菩提心、大悲心重,他可以直接用修功德來安穩(wěn)。
總而言之,面對整個三界的生死問題,在追求安穩(wěn)時是多元化的,因為每一個人在生命的經(jīng)驗當(dāng)中所累積的妄想是不一樣的,各打各的妄想。我們想追求功德:有些人追求布施的功德,有些人追求持戒的功德,有些人追求忍辱的功德。到底你是以什么功德為住讓你安穩(wěn),那就是各有各的根機。所以,在權(quán)法的施設(shè),叫做方便有多門。
權(quán)法解決生死問題以后,第二個就是成佛的問題了。成佛的根本問題就是,你要找到我們生命的最初的來源:你從什么地方來?我們在沒有輪回之前,到底什么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是成佛的正因。這個地方你沒找到,你就沒辦法成佛了,這是菩提的正因。所以,前面的權(quán)法重視的是一種外修,追求法的力量來攝受安穩(wěn)。實法的重點在內(nèi)觀,內(nèi)觀真如;透過內(nèi)觀真如,我們可以安住清凈心,發(fā)起菩提愿。這就是成佛的正因,清凈心、菩提愿這兩個。
權(quán)法是一種事修,當(dāng)然,實法偏重的是理觀。不過我們從經(jīng)文來看,我們一個凡夫,可能要把修學(xué)比例多分地放在權(quán)法,就是事修這一塊,因為生死問題對我們是比較急迫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師。這個婆羅門很資深,在他的僧團當(dāng)中也算是一個教授師。這個婆羅門師參加了一次他們自己團體的喜慶活動,一高興酒就喝多了。喝多以后,到了黃昏的時候,他經(jīng)過佛陀的精舍,突然間他就大叫:我要出家!我要出家!這么一叫,僧團就知道了,大家就報告佛陀說,外面有一個婆羅門,說他要出家。佛陀說,你趕快把他帶進來。帶進來以后,就叫舍利弗尊者把他剃度了。剃完度以后,這個婆羅門就跟大眾做一些禪修,就在僧團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起來,酒醒了,一想,我是一個婆羅門,怎么跑到這里來?就舍戒還俗回去了。
回去的時候,弟子們就問佛陀說:佛陀!您老人家明明知道他是外道種性,您怎么叫他剃度出家呢?佛陀說,我用佛眼觀這個人,他過去生無量劫來跟三寶都沒有結(jié)緣(這很可怕,生生世世都是做外道),好不容易今天喝醉酒以后生起了善念要出家,機不可失!
所以,佛陀在權(quán)法的施設(shè)當(dāng)中,不一定要圓滿。就是,權(quán)法它可以輾轉(zhuǎn)增盛。佛陀今天可以要你做一個小小的善法:他可以要你看看佛像,“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佛陀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名號讓你來執(zhí)持。所以這個權(quán)法是“方便有多門”,只要能夠讓你成就善根、趨向安穩(wěn)、趨向解脫,這個都是方便的,方便法門。所以我們看得出來,權(quán)法是佛陀的特色。這個權(quán)法的施設(shè),佛陀是最圓滿的。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dāng)中要知道,第一個,每個人有他個人化的修學(xué)。你喜歡拜佛,那你就好好拜佛;他喜歡打坐,他的根性從打坐得安穩(wěn),他就多打坐。所以權(quán)法,諸位,沒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你喜歡布施你就布施,你喜歡持戒你就持戒,重點是你是不是得到安穩(wěn)。你不安穩(wěn),那這個法就不適合你了。所以權(quán)法沒有比較性,你修你的,他修他的。
但是,一個人入實法就沒有差別性了,不可能說你內(nèi)觀的真如跟他內(nèi)觀真如是不一樣,沒有這回事情,真理只有一個。所以我們講,方便可以有多門,但是回歸到一念心性的時候,那是無差別相的,“歸元無二路”。所以,我們在修行當(dāng)中,權(quán)實這兩個方法的掌控是很重要的。
子三、頌追誘雇作
前面是講到父子相見。父親就是佛陀,兒子就是這個聲聞弟子,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彼此流失以后,現(xiàn)在終于相見了。相見以后,我們看佛陀做了什么事。
即敕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zhí)我 必當(dāng)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父親初次見到兒子(我們前面說過),他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夠趕快地把他訓(xùn)練成一個成熟的兒子,把家業(yè)交給他。所以,基于這樣的期待,他就怎么樣呢?“即敕使者,追捉將來。”就使令使者——這個使者就是華嚴會上的法身菩薩,用大乘的中道實相跟菩提心這兩種功德來追趕,來強捉,把他帶回來。就是希望他能夠怎么樣呢?你趕快恢復(fù)你過去的大乘善根,直趨菩提,“正直舍方便,但修無上道”。
但這個時候窮子的反應(yīng)是怎么樣?內(nèi)心驚怖、呼喚,乃至于昏厥倒地。他是這么想,他說,這個人如此急迫地捉我,對我肯定要有所傷害,要不然為什么這么急迫呢?我不必為了一點日常的衣食而到此處,受此危難。
長者看到這個兒子的反應(yīng),又是驚怖,又是呼喊,就知道這個人內(nèi)心愚癡狹劣。內(nèi)心是既愚癡又狹劣,因此他不可能相信我言,不可能相信華嚴的大乘教法,也不可能承當(dāng)他是我的兒子,來繼承我的弘法的家業(yè)。這兩個都不可能了,不信佛也不信大乘法。
這段經(jīng)文等于是佛陀初次見到這個二乘的諸子以后,示現(xiàn)了一個測試,看看他大乘善根在不在。后來得到答案是兩個:一個叫做愚癡,一個叫做狹劣。諸位!一個人適不適合修大乘佛法,兩個指標(biāo):一個是中道智慧,看事情是不是能夠不偏空、不著有,非空非有,一種平衡的中道思想,這第一個。第二個就是他的胸量,他有沒有那種菩提心的胸量。這個窮子是既愚癡又狹劣。愚癡就是無明,就是這個人有所得心、執(zhí)著心很重。
一個愚癡的人,你要丟到人天法去,他就執(zhí)著有相的善業(yè);你要丟到二乘法,他就對空性執(zhí)著。這個人的心就像強力膠一樣,他看到什么就執(zhí)著什么。佛法講的愚癡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沒有讀書,是說你這個人執(zhí)著心很重,這個就叫愚癡,叫取相惑。狹劣就是你這個人只想顧自己,把自己保護起來,缺乏大悲、利他的胸量。
所以,這個長者一測試就知道,這個人不適合修《華嚴經(jīng)》,必須要從基礎(chǔ)打起了,他過去的大乘善根退轉(zhuǎn)了。這一測試,當(dāng)然長者心里就有數(shù)了,他就知道應(yīng)該怎么做了。
我們看長者后來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來攝受這個已經(jīng)是既愚癡又狹劣的諸子。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dāng)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凈諸房舍
長者知道,這個時候還不是父子相認的時候,要先怎么樣?把他先帶回家,帶回家給他一個工作。“即以方便”,就用善巧方便,“更遣余人”。“余人”就不是華嚴會上的佛菩薩了,就遣二乘的聲聞人跟緣覺人。這種人是怎么樣呢?“眇目矬陋”,眼睛少了一個,“矬”就是身體矮小,“陋”就是身形丑陋,總而言之是一個“無威德者”。因為二乘人修偏空理性,所以他不含眾德。他不修福,不重福報的,只修空性,所以他沒有威德。
那么用一個沒有威德的人來告訴他說,“云當(dāng)相雇”。說我們這里有簡單的工作請你來做。做什么事呢?“除諸糞穢”,打掃清潔。而且更重要(這句話很重要),“倍與汝價”。對有所得的人,他的重點就是在這個地方,他一定要得到一些功德法。我們知道,窮子在遇到佛陀之前是修外道的,透過苦行、禪定來追求一時的安樂。他就跟窮子說,我這里的工作比你過去修禪定、修苦行更多的價錢。這個時候,“窮子聞之,歡喜隨來”,他能夠創(chuàng)造更好的功德,那就開始做除糞清潔的工作。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的方便,是先以工作把他的身心安定下來,這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給他種種的鼓勵。
長者于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于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zhí)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并涂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煖
如是苦言 汝當(dāng)勤作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帶回家工作以后,當(dāng)然長者不能只是讓他工作,希望他能夠從工作當(dāng)中不斷進步,所以這個長者就做了一件事情:他經(jīng)常從窗戶(他不是在大門,因為大門是中道實相,這窗戶就是一種偏空的理性)去觀察這個窮子。心中又愍念他的愚癡狹劣,只喜歡“鄙事”。這個鄙事就是打掃清潔。
我們知道,剛開始,這個長者在華嚴會上是用大乘的波羅蜜的功德來攝受他,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用各式各樣的珍寶來攝受他,就是直接讓他觀佛法界的功德。但是,我們知道,一個愚癡狹劣的胸量狹小的人,他觀佛法界觀不來。所以怎么樣呢?你先觀眾生法界,你觀身、受、心、法里面,不凈、苦、無常、無我。觀不了佛法界,就觀眾生法界。眾生法界就是一個“鄙事”,比較粗鄙的一個業(yè)報身。那你好好觀察你業(yè)報身,既然你觀不了佛的功德,就觀業(yè)報身吧。
于是長者做了一件事情:“著弊垢衣”,把這種尊貴的衣服脫掉,換上粗鄙的應(yīng)化身,然后“執(zhí)除糞器,往到子所”,方便靠近,跟他一起工作。佛陀就怎么樣呢?陪他修四念處,方便來攝受他。而且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語令勤作”,告誡他,你要努力工作,成就觀慧,就是讓他精進。
第二個,“既益汝價,并涂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煖”。請他工作的時候,給他加價,以額外的價錢。什么額外的價錢呢?當(dāng)初談好的只是清潔工作,就是用四念處的智慧,來消滅我們對于身、受、心、法的愛著跟邪見的顛倒。這個時候佛陀要他怎么樣?修禪定。“既益汝價”,這是修四如意足,然后你就可以得到“涂足油”。這個涂足油就是古代能夠驅(qū)除風(fēng)寒的,表示由禪定所生的神通三昧。那么你得到禪定以后,你可以成就神通三昧,而且你能夠讓你的飲食更加充足,我會給你一些米面鹽醋的飲食。就是禪定可以資助觀慧,而且禪定能夠怎么樣呢?“薦席厚煖”,就得到好的床座,可以休息。
你看阿羅漢,阿羅漢不是只有涅槃寂靜。平時阿羅漢,在山洞里面,他要去托缽的時候,遇到下雨,沒辦法出去,他又不想浪費體力,就入禪定。一方面養(yǎng)神,一方面可以暫時忘掉肚子的饑餓。所以阿羅漢有禪定以后,他除了涅槃寂靜,還有很多的附加的價值。
總而言之,這個長者是“如是苦言,汝當(dāng)勤作,又以軟語,若如我子”。他是又激勵他精進,又鼓勵他,有各式各樣的功德來攝受他。乃至于他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以后,他說“若如我子”。現(xiàn)在我們的關(guān)系非常親密了,我們不只是老板跟員工的關(guān)系,你就好像是我的兒子,相似佛子。因為證得空性了,空性跟真如是同一個法性的,所以“若如我子”。
這里說明整個窮子的因緣改變。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就是長者把他帶回家,誘導(dǎo)返家。返家以后,第一個,讓他有工作。因為你不讓他有工作,他又跑掉了。你既然不承認你是我的兒子,那你先來我們家打工,更重要的是他種種的鼓勵。
在古德注解當(dāng)中,聲聞法要成就五根跟五力,信、進、念、定、慧,你要不斷地給自己激勵,尤其是從信到精進這一塊是最難,“相信容易精進難”,就像我們念佛一樣,“專注容易相續(xù)難”。你可以念佛,但是你要能夠產(chǎn)生一種強有力的正念的佛號,就不容易了。
我們看長者是怎么鼓勵他。很簡單,就是“既益汝價”,給他一種功德的念想。我們舉一個例子。
在唐朝,《凈土圣賢錄》上有一個叫僧藏法師。這個法師出家以后,在僧團他只做兩件事:白天為僧勞役,就是為大眾師服務(wù),打掃清潔、倒垃圾、挑水等等;晚上就靜坐念佛。所以白天修福,晚上念佛,就做兩件事。到臨命終的時候,這個人不簡單,他的福業(yè)先起現(xiàn)行。《凈土圣賢錄》上說,六欲天次第來迎,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宮殿一個一個出現(xiàn)。第一個出現(xiàn),他心不動;第二個更好的,他又不動;到最后,他化自在天,他完全如如不動。他對人天的快樂完全沒有任何的好樂!然后彌陀才現(xiàn)前,最后正念往生。
《凈土圣賢錄》的作者就贊嘆這個僧藏法師說,臨終是何等的散亂,六欲天的快樂是何等的殊勝,竟然能夠正念分明!這個地方表示什么意思呢?諸位!他心中不是只有佛號。他一定怎么樣?有額外的價值在引導(dǎo)佛號——他有一種往生的愿力!我們凈土宗最怕的就是什么?你念佛念到心中只剩下佛號,這個最可怕!你佛號前面沒有一種往生的愿望,就是說,你這個人佛號前面沒有凈土的功德。那你這樣子,你不是修凈土宗,你只是在念佛。凈土宗這個佛號要怎么樣?要能夠發(fā)愿求生凈土的,這個佛號跟凈土要相應(yīng)的。
也就是說,在有為諸法,所有的事情前面都有代價的。你為什么修四念處?你說,我不知道。那么你這個四念處修不起來。四念處是前面有一個涅槃寂靜的功德在引導(dǎo)你。這段經(jīng)文講得不清楚,前面講得更清楚。窮子在工作之前先問一件事情:我可以得到什么代價?佛法都是先有目標(biāo)再有過程的。這表示,在權(quán)法的施設(shè)當(dāng)中,你一定要有個愿望。小乘的愿望就是成就涅槃寂靜。凈土宗,你為什么念佛?要求生凈土。所以,這個僧藏法師的成功,他不是只有念佛,他的目標(biāo)非常明確,叫以愿導(dǎo)行。所以,中間過程不管是怎么樣的,八風(fēng)怎么吹,他的心就是很堅定。
所以諸位!這個窮子的成功當(dāng)然是因為長者的開導(dǎo),讓他工作,更重要的是給他很多的功德念想:給他一個涅槃寂靜的念想,給他很多的禪定三昧的念想。所以,有功德的引導(dǎo),他修行起來就能夠怎么樣?由信心提升到精進,由精進提升到正念、正定、正慧。所以經(jīng)過五根,最后斷惑證真。
所以,修行要能夠產(chǎn)生強大的力量,就是你要用功德的念想來激發(fā)你的愿力。這個就跟窮子一樣,“汝當(dāng)勤作”,你要能夠用功德讓自己精進。
好,到此以后,這個窮子就安定下來了。一個人成就空性以后,他對這個家就不排斥了,就比較好教育了。
子四、頌領(lǐng)付家業(yè)
我們看下一段,子四的“頌領(lǐng)付家業(yè)”,慢慢讓他領(lǐng)知并付與家業(yè),有兩個階段。
我們先看第一個,“領(lǐng)知家業(yè)”。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jīng)二十年 執(zhí)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玻瓈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這個窮子后來不斷掃廁所,廁所越掃越干凈,就沒東西可以掃了。廁所全部讓他掃干凈了,他的身、受、心、法的煩惱業(yè)力,被他以四念處全部清除干凈了。沒有廁所可以掃,那長者就給他其他工作了。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長者看第一個方便法門過了,就給他第二個方便法門,叫做“漸令入出”,講方等跟般若。
方等、般若叫“入出”。就是說,他自己自受用是“入”于空性之理。沒關(guān)系,我也不強迫你,我只是讓你去隨喜、聽課,所以他內(nèi)心當(dāng)中還是入于他的空性之理。但是他“出”,他能夠了知大乘功德。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叫做秘密施化。因為長者知道,他雖然證得空性,把愚癡給消滅了(你不能說二乘圣人沒有智慧,盡管他不圓滿,他愚癡狹劣的這個心,愚癡破壞了),他有智慧了,但是狹劣之心還是沒變,他還是執(zhí)著他的空性。所以佛陀說,那沒關(guān)系,你執(zhí)著你的空性,但方等、般若的課你照聽。所以他怎么樣呢?他回去以后入于空性,但聽課的時候他知道,原來大乘的功德這么的殊勝,布施有布施的功德,持戒有持戒的功德,忍辱有忍辱的功德,他對整個大乘功德法財了了分明。佛陀不要求你去修六度,他只要你做一件事情,叫做“知”。你先知道這件事情就好,叫“領(lǐng)知”。
“知”到多少年呢?知了二十年。這個二十年當(dāng)然都是表法,就是一入一出,出則安住空性,入則了知大乘功德。所以給他“執(zhí)作家事”,就掌管財寶,庫房里面的金銀、真珠、玻瓈,什么時候要拿出去交換、拍賣,什么時候要拿進來。入于空性,收于庫房;出則交易,種種利他的事務(wù)。一入一出,“皆使令知”。就是先讓你知道,我沒有要你去操作它,但是你先知道。
那我們看這個諸子面對方等、般若的心態(tài)是怎么樣。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所以說,智慧容易改變,但個性不容易改變。證得我空了以后,他的思想還是保守的。他意思就是說,這個東西跟我沒關(guān)系,晚上我不住在家里面,我在外面自己蓋了一個茅蓬。意味著聲聞人雖然接觸了大乘功德,他還是喜歡他的涅槃寂靜樂,他心中是“自念貧事,我無此物”。我只喜歡一個空空蕩蕩的涅槃,我受用不起這么殊勝的六度的功德。他的心態(tài)是這樣。所以這個狹劣之心并沒有棄舍,但是他的智慧生起來了。
但是,一個人有了智慧就容易了。我們看佛陀的正付家業(yè)。看經(jīng)文。
父知子心 漸已廣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于此大眾 說是我子
舍我他行 經(jīng)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這個窮子經(jīng)過掃廁所證得空性,把整個身受心法的煩惱業(yè)力給清除干凈以后,長者就叫他管財物了,掌管六度的功德。他了知六度功德以后,“父知子心,漸已廣大”。心量是可以慢慢栽培的,慢慢地,你看到這個家族怎么做買賣,怎么一進一出,心量就慢慢地通泰,成就大智。
所以,到了法華會上,佛陀就知道時間成熟了,就準(zhǔn)備付財。就召集所有的親族,包括國王,國王就是前面說過一切大小乘的經(jīng)典;大臣就是等覺菩薩,剎帝利是法身菩薩,居士是三賢位的菩薩,就是法華會上在〈序品〉的與會大眾。“于此大眾,說是我子。”就正式宣布,這個窮子,在這邊打工的窮子,就是我過去多年流失的親生兒子。這正式的父子相認。過去因為愚癡,所以“舍我他行”,舍父逃逝,離家出走,經(jīng)過五十年的時間,在六道輪回。“自見子來,已二十年。”我們彼此相見已經(jīng)二十年。這個二十年也是表法,就是他掃廁所十年、執(zhí)作家務(wù)十年,這個叫做二十年。
“昔于某城”,過去生在某一個妄想當(dāng)中而流失了。他本來佛號念得好好的,結(jié)果打妄想;這個妄想沒有控制好,就是心隨妄轉(zhuǎn),就流失掉了。“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佛陀到處地尋找,終于看到這個諸子出世善根成熟了,終于在兩千五百年前在娑婆世界相遇。“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我現(xiàn)在把我的自性的所有功德開始授給我這個兒子,這不但是空性,開始成就自性功德力。
我們看,這個窮子從空性的涅槃寂靜而轉(zhuǎn)回到真如的自性功德,他是怎么想的,得到這個財富以后。看最后一段。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獲珍寶
并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子念昔貧。”這個兒子得到財寶以后就憶念他過去,我為什么貧窮?就是愚癡跟下劣。他認為他應(yīng)該改變了。“今于父所,大獲珍寶”,成就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并且得到了舍宅,以及在這當(dāng)中的一切的福德、智慧兩種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經(jīng)文到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一下。這個窮子回家以后,他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個,清除污垢。這是很重要的基礎(chǔ)了。我們知道,窮子他為什么心量狹小。我們說過,一個人,輪回當(dāng)中受了痛苦刺激以后,他一定會產(chǎn)生自我保護,所以你要他發(fā)菩提心很難的。就是說,你要他發(fā)菩提心,首先要先解決他的痛苦。如果他的痛苦不斷逼迫他,他只會越來越把自己關(guān)閉起來,越來越保守。所以佛陀慈悲,先離苦,佛陀用清除污垢,消除他的煩惱業(yè)力。就是說,我沒辦法讓你成就無量的功德快樂,至少讓你寂靜,讓你沒有痛苦。這是第一個,清除污垢。
第二個,執(zhí)作家務(wù)。讓他慢慢地適應(yīng)空有無礙的觀念。這個很重要。諸位!佛陀的善巧,他讓窮子知道,你修一切功德并不會破壞你的寂靜,所以窮子才愿意踏出第二步。就是說,我知道你喜歡寂靜,你好不容易在生死輪回當(dāng)中追求一個寂靜,你不會放掉的。那沒關(guān)系,我也不要你放掉。但是你試試看,你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你在操作的時候它不破壞你寂靜。所以他怎么樣?一入一出沒有障礙,他覺得說,好像真空妙有并不是那么困難。所以這個窮子在方等、般若,等于是佛陀讓他操作。就是說,你看你心中寂靜,但是你一開始陪著菩薩修六度,基本上沒有破壞你的寂靜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所以,這個“執(zhí)作家務(wù)”是讓他慢慢適應(yīng)、繼承家業(yè)的第二個重點。
就是,先清除污垢,先讓他遠離生死的痛苦,然后慢慢讓他適應(yīng)空性跟妙有的關(guān)系,最后回家獲寶。
諸位!窮子他為什么能夠繼承那么多的財寶?重點在哪里?當(dāng)然要先回家。你沒回家,你一天到晚還住在茅蓬,你晚上睡覺還跑到外面去睡覺,你這個財寶就得不到了。所以我們講過,他大獲珍寶是得到舍宅跟一切財物,重點是他要先承認這個舍宅,他才有財物。
有一個禪師叫洞山良價禪師。有一次他主持一個三個月的結(jié)夏安居。他老人家三個月當(dāng)中全部沒有開示,就跟大家一起坐,時間到了就陪大家坐,時間到了就下來。到了結(jié)夏安居圓滿,最后一天,他終于開示了。他講一句話,你們大家準(zhǔn)備要回去了,很多都是來掛單、行腳的,他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就是你們有從東方來的,西方來的,你們怎么樣地回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當(dāng)然這個表法,就是說,你在有為諸法,你不管是追求空性還是追求有為的功德,你不如安住真如。這個概念是這樣。
開示完,來參禪的這些禪師們就說,萬里無寸草處去,非常好,我也想去。但是如何到萬里無寸草處去?就請教洞山良價禪師: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那怎么去呢?洞山良價禪師沒有回答就下座了,他不講。禪師的大忌就是,不能馬上告訴你答案,告訴你答案你就不思惟了,就是塞住你的悟門。他給你一個疑問讓你去思惟,一段時間以后再適當(dāng)?shù)亻_導(dǎo)你,所以他不給答案。不給答案以后大家就走了。
走了以后,其中有幾個禪師就跑到石霜禪師那邊去了,就拿這個問題請示石霜禪師,說洞山禪師如是如是說,我們心中有疑問,那如何到萬里無寸草處去呢?石霜禪師又講一句話,他說:“開門便是草。”就是你出門便是草,就是你走出這道門,那就有草了。就是莫向外求的意思。
所以諸位!窮子,從一個外來的、打工的、賺錢的,他怎么就能夠繼承家業(yè)?因為他肯定這個家,就是內(nèi)觀。權(quán)法是要修來的。諸位!權(quán)法是一種造作。布施不是只有內(nèi)觀,你要去做,它是一種有為造作。但真如不是讓你造作,它是要你理觀的。就是,你要“內(nèi)觀真如”,然后“外修三乘”。
所以諸位!權(quán)法的操作跟實法操作是不一樣的,權(quán)法是要領(lǐng)工資的。現(xiàn)在很多人在操作權(quán)法跟實法的心態(tài)搞錯了:他念佛的時候無所求,他在觀真如的時候卻開始分別。你這個剛好錯誤!我再講一次,權(quán)法,你一定要用功德引導(dǎo)你。你講權(quán)法,那就是落入因緣所生法。念佛就是要求生凈土,布施你就是要成就富貴,這樣子你的心才能夠產(chǎn)生決定性。
但是你入理觀的時候就不能有所得了。你想回家,你又想領(lǐng)工資,你怎么回家呢?所以,入第一義諦的時候,那就是到萬里無寸草處去,你要把功德相舍掉,否則你進不去的。入理觀的時候,一切法不可得,沒有娑婆世界,沒有極樂世界,那是一個如的境界,你才進得去。
一切法生,般若不生;一切法不生,般若生。所以諸位!平常做功課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你入權(quán)法,那你就要用功德相來引導(dǎo)自己。拜佛,就是要消業(yè)障;念佛,就是要往生西方。它有它對應(yīng)的因果。但是,入實法的時候,你還落入因果的思考,那你就是沒有入實法。入實法的時候,那是一念不生才可能全體現(xiàn),你就是要超越因果了。所以我們要知道,回家跟打工這是兩碼事。所以我們平常修行的時候,你要入權(quán)法,那就入因緣果報;入實法那就是回家,把一些得失的概念都放下。就這樣子的。
所以到此,等于是從一種打工到回家,就是這么一個情況。
癸二、頌合法
我們看癸二的“頌合法”。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佛亦如是”,作為佛陀,跟前面的大富長者是一樣地善巧。他怎么善巧呢?“知我樂小。”先講樂小,樂小表示父子相失了。相失以后,大乘善根退轉(zhuǎn),變成既愚癡又狹劣。這個“知”很重要。蕅益大師說,整個佛陀的方便力,能夠把這個諸子從一種狹劣的、愚癡的根性轉(zhuǎn)成大乘的善根,就在于這個“知”字。他如實了知這個兒子的情況,就慈悲攝受。因為“樂小”而相失,因為“了知”而相見,所以這個“知”是一個重點。
佛陀一開始就知道,我根性既愚癡又狹劣,所以,“未曾說言,汝等作佛”。佛陀對于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一開始絕口不提;佛陀只是告訴你,你的目標(biāo)只有一個,就是追求涅槃寂靜,遠離生死的痛苦。“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所以佛陀一開始知道,這個聲聞人他的特點就是要追求偏空的涅槃,成就小乘的功德,作為一個聲聞弟子,成就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在操作權(quán)法時,要能夠成就,就是要怎么樣?你要知道你想要什么。權(quán)法操作有兩個重點,諸位要知道:第一個,你要知道你的痛苦在哪里;第二個,你要知道你的希望在哪里。痛苦跟希望。
聲聞人的痛苦跟希望,我們可以從一段偈頌看得出來。智者大師說,聲聞人就是修“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聲聞人就是怎么樣?用無常觀來看一切世間。你跟他講說富貴,他看這個富貴是無常敗壞的,你一富貴,結(jié)果你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從無常的角度,一切法都是痛苦的。無常故苦,因為你不安穩(wěn)性;苦即無我。所以他對一切有為諸法不生好樂。
那么,要什么時候他才真正地得到究竟功德呢?“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聲聞人的功德是要生滅滅已,所以,他這個涅槃寂靜是不能容受有為諸法的,他跟有為諸法是排斥的,要“生滅滅已”寂滅才能現(xiàn)前。所以,為什么說“知我樂小”呢?就是聲聞人的空性是帶有出離的,出離心的空性。
諸位!我們知道空性有兩種:小乘的空性是跟出離心相應(yīng)的,大乘的空性是跟道諦相應(yīng)。我再講一個偈頌,大乘的空性是怎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大乘的空性是因為因緣生、無自性而空,所以,它跟痛不痛苦沒有關(guān)系的。它不是從無常切入,它是從因緣切入。
也就是說,小乘的空性,重點在離開痛苦,所以這兩個目的不同。它是要出離痛苦,這個空性是用來出離痛苦的。大乘的空性,目的是要成就功德,它是要創(chuàng)造功德。所以,大乘是真空妙有,它的重點在妙有,它那個空性只是兼帶的,只是怕他有所得,怕他執(zhí)著。
所以我們知道,同樣是一個方便門、一個空性,有無常空跟因緣空的差別。所以,“知我樂小”就是小乘的空性,它是一種帶有出離心的,因為它是從苦諦來啟發(fā)。它為什么修這個空性呢?它遠離痛苦。而大乘的修空性是要創(chuàng)造功德,讓他功德更圓滿,他不能有任何執(zhí)著,所以他就修空性。
一個是離開痛苦,一個創(chuàng)造功德。所以,這兩個空性不太一樣,就說明大小乘的差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