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室寺銅鐘。
富縣文物保護中心講解員羅凱介紹唐寶室寺銅鐘。
唐寶室寺銅鐘表面的朱雀圖案。
唐寶室寺銅鐘
姓名:唐寶室寺銅鐘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唐代
出土地:延安市富縣
年齡:1300余歲
戶籍登記時間:2005年
現住址:富縣太和山鐘樓
本報記者 郝穎文/圖
冬日,位于延安市富縣城北的太和山寒風凜冽。山頂鐘樓內,一口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銅鐘——唐寶室寺銅鐘引人注目。這口銅鐘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又緣何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近日,記者來到富縣,探訪唐寶室寺銅鐘背后的故事。
壹 唐初 銅鐘鑄成
“唐寶室寺銅鐘鑄造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口銅鐘原為古鄜州(今富縣)寶室寺的梵鐘。”12月2日清晨,富縣文物保護中心講解員羅凱在太和山鐘樓內,將唐寶室寺銅鐘的身世娓娓道來。
靠近銅鐘,可以看到其表面刻有銘文:“以大唐貞觀三年,攝提在歲,蕤賓御律,景丁統日,己巳司辰。用銅三千斤,鑄鐘一口。法天地以為爐,假飛廉而扇炭。克飭牟造化,巧麗若神工……”
“貞觀三年鄜州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積蓄豐盈,寶室寺住持籌劃造一口舉世無雙的大鐘。”羅凱說,“這段銘文介紹了唐寶室寺銅鐘的制作過程,以及經過精心打造和雕琢,鐘被裝飾得精美絕倫,如同神靈的作品。”
“唐寶室寺銅鐘不僅歷史悠久,還有獨特的鑄造工藝和精美的紋飾。”羅凱指著銅鐘上的紋飾向記者介紹。
細看銅鐘,其肩部鏤飾展瓣蓮花圖案。幾何紋和夔紋組成的寬帶條紋,把鐘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每一部分有六方圖案。圖案秀麗逼真,鑄工勻稱。
上、中、下三部分圖案中,各有三方圖案飾以四乳釘紋,上下呈斜十字交叉。從上到下,上部三方乳釘紋圖案間隔三方飛天圖案。飛天右手托缽,前舉過頭,衣帶飄揚,橫空飛翔。飛天右側及足下有三朵如意云紋。中部三方乳釘紋圖案間隔三方朱雀圖案。朱雀氣宇軒昂,足踏四朵如意云紋。下部兩面各鑄一青龍,另一面刻有銘文,計22行318字。
銘文詳細記載了唐寶室寺銅鐘的鑄造年代、鐘體重量以及鑄鐘的目的,運用夸張的手法描述了鑄鐘工藝及震撼的鐘聲。
從外形來看,唐寶室寺銅鐘是典型的“淺波口荷葉”造型的銅鐘,鐘體輪廓線外敞平滑,像一把沒有完全撐開的傘。鐘鈕較小,鐘頂至鐘腰部位直徑逐步增加。鐘口外敞,形似荷葉。
唐寶室寺銅鐘鐘聲雄渾、響亮,聲傳數十里。唐鐘“荷葉口”處,鐘壁的厚度與直筒造型的鐘相比有所增加,這種差別會對鐘聲的延音產生影響,故唐鐘能達到鐘聲好聽、余音繞梁的效果。
站在唐寶室寺銅鐘旁,端詳其優雅的姿態,千年前唐代的輝煌與傳奇仿佛出現在眼前。
經文物專家考證,唐代的寺觀鐘主要分布在甘肅、陜西、重慶、浙江、江蘇等地。唐寶室寺銅鐘保存較為完好,有著較高的考古價值。2005年4月,唐寶室寺銅鐘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在陜西,如今發現的具有明確紀年的唐代千斤級大型銅鐘僅有兩口,一口為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唐景云鐘,另一口便是唐寶室寺銅鐘。兩鐘各具特色,唐景云鐘莊重大氣,唐寶室寺銅鐘則更顯古樸典雅。它們都是唐代銅鐘的杰出代表,都曾見證大唐的繁榮昌盛。”羅凱介紹。
貳 紋飾 巧思盡顯
唐寶室寺銅鐘為青銅質,采用泥范鑄造,由分塊泥型拼鑄而成。鑄造這樣碩大的銅鐘需要大量礦石,這些原材料從何而來?
據史料記載,鑄鐘的礦石來自鄜州采銅川,鄜州寶室寺僧人“用銅三千斤”,開爐鑄鐘。
唐寶室寺銅鐘造型精美、裝飾考究,通高155厘米,上圍318厘米,中圍375厘米,下圍420厘米,鐘壁厚7.51厘米,口徑150厘米,有拱形鐘鈕,鐘鈕高15.5厘米。
“銅鐘的鑄造工藝體現了當時高度發達的冶金技術,展現了工匠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對研究我國早期銅鐘鑄造工藝具有重要價值。”羅凱說。
唐代是一個文化大發展、大融合的階段。有學者認為,唐代銅鐘既繼承了北朝時期古鐘發展的特點,又吸收了外來文化。
唐寶室寺銅鐘圖案紋飾之繁復、銘文內容之豐富,無不彰顯了唐代文化的卓越成就與深厚底蘊。
圖案紋飾中,飛天、朱雀、青龍等形象栩栩如生。銘文書法整體布局嚴謹、剛勁有力,充分體現了初唐時期的書法風貌。
“銅鐘見證了唐代文化的繁榮與輝煌,也為我們今天了解和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羅凱說。
叁 風采 歷久彌新
12月4日,在延安博物館,唐寶室寺銅鐘的復制品靜靜矗立在展廳中央,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賞。講解員白玉潔聲情并茂地為游客講述銅鐘背后的傳奇故事。
“眼前的銅鐘,是唐寶室寺銅鐘的復制品,原件在延安市富縣太和山鐘樓。它見證了唐代文化的繁榮與變遷。”白玉潔介紹,“銅鐘鑄成之初,便以其洪圓悅耳的聲音,成為寶室寺的珍寶。然而,歷經滄桑巨變,銅鐘曾一度失蹤,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再次現身。”
專程前來參觀的山西游客李琳琳,聽著講解員的介紹,不禁感嘆:“這口銅鐘身上的每一個花紋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能夠目睹它的風采,真是不虛此行。”
“不知是在什么時候,洛河突發洪水,河畔的唐寶室寺未能幸免,寺廟毀損,僧侶離散,銅鐘也消失在那次洪水中。”白玉潔對游客說。
據《雍州金石記》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河水泛濫,沖出一口古鐘,鐘體銹蝕,但花紋依然清晰可見。經考證,這口鐘正是唐代鄜州寶室寺的那口銅鐘。此后,銅鐘被懸掛在當時城內的保大樓上(俗名鐘樓)。
后來,因整修拓寬街道,保大樓被拆除。現在,銅鐘已移至富縣太和山鐘樓。
如今,唐寶室寺銅鐘風采依舊。為了保護好銅鐘,富縣文物局聯合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們邀請專家對銅鐘進行修復和保養,確保其外觀和音質都能夠保持原貌。我們還建立了專門的保護機制,對銅鐘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以防止銅鐘受到損害。”羅凱說。
為了更好地展示銅鐘的風采和傳承其文化價值,延安博物館組建專家團隊到富縣實地測繪研究,鑄成唐寶室寺銅鐘的復制品,通過多媒體展示、實物展示等方式,向游客全面介紹銅鐘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以及傳奇故事。
“我們博物館將銅鐘展示在‘隋唐煙雨’展區,是為了讓更多游客可以近距離欣賞銅鐘,充分發揮文物在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方面的積極作用。”延安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工作人員劉慧介紹,“延安博物館還積極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文化名人等前來參觀交流,共同探討銅鐘的文化內涵和保護措施。”
歲月流轉,唐寶室寺銅鐘韻傳古今。現在,越來越多人前來一睹銅鐘風采,感受來自千年前的震撼與觸動。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