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業(yè)探索
筆記君說:
日本,真的有失去的30年嗎?
真相可能超出我們的認知。那30年,是韜光養(yǎng)晦,更是低調和自檢。
今天,我們來到筆記俠GBE(全球商業(yè)探索)的第一站:日本。這次6天5夜的主題叫做《低增期的可持續(xù)利潤追求》。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了30多年的低增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依然有很多企業(yè)獲得了利潤的可持續(xù)增長。
今天,中國經濟也進入低增期。因此,筆記俠這次選擇的所有參訪企業(yè)都實現了低增期階段的持續(xù)利潤增長,比如唐吉訶德,是日本過去35年在3000多家上市公司唯一一家利潤持續(xù)增長的公司,它代表了經濟下行期的極致性價比,在日本下行期,7-11、無印良品、朝日啤酒、優(yōu)衣庫等等企業(yè)都是在低增期跑出來的。
另外,中國的銀發(fā)經濟和大健康還處于起步期,日本有一些探索經驗已經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中國即將迎來的銀發(fā)經濟和大健康的機會,因此我們會去看富士醫(yī)藥谷,看看它是如何做老年服務,如何做醫(yī)療,如何做智能家居以及機器人服務等等。
為此,我們還會去永旺G.GMALL,它結合周邊的銀發(fā)人群,對商場進行綜合的改造并提供一系列產品和服務。
服務精神,恰恰是日本低增期除了低價高質產品之外的另一個特色,因此我們會去全球最美的蔦屋書店代官山參訪,并聽到創(chuàng)始店長、生活方式提案負責人給我們講解。
說到低增期的可持續(xù)利潤追求,就不能不去看京瓷和松下,我們專門把稻盛和夫的左膀右臂大田嘉仁先生邀請過來給我們分享。
除了走進日本微觀進行觀察,還要更宏觀地觀察日本,為此,我們還邀請原人社部研究室主任、東大法學系客座教授、89年就來到日本的李天國博士分享他對日本的觀察,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馮瑋分享為什么日本能夠成功,以及日本近代以來的經濟發(fā)展,騰訊云日本社長分享出海的挑戰(zhàn)與機遇,前日本駐華大使館經濟參贊津上俊哉分享中日經濟之間發(fā)展趨勢的比較。
今天,分享我們一行40人在日本第一天學習的夜話筆記,今天我們想告訴大家,我們多數人其實看不到真實的日本。
一、日本的一大優(yōu)點:求知識于世界
日本在古代一直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1200年前的唐化時期。我們走在日本街頭會有語言上的障礙,但是文字障礙是相對比較低的。為什么呢?日本最早有語言,沒有文字,怎么辦呢?它就學習,派遣留學生(遣唐使)來到中國,帶著中國文化、中國漢字到了日本,扎根了之后慢慢變成自己的文化。
毫無疑問,日語是日本根據漢字逐步形成的。不過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北大教授王力先生說過,現代漢語絕大多數的詞反而都是由日本人翻譯的,而不是由中國人。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明治維新后,日本接觸到西方經濟、哲學、新聞、國際等方面的著作并開始著手翻譯,里面有大量在東方從來沒有過的名詞,被日本翻譯家創(chuàng)制成了“和制漢語”。
中國現代學科所有的學科名稱都是來自日本,比方數學、物理、哲學、經濟學、法學等等。很多人都知道都認為日本人用了漢字,但是反過來也可以說,中國人借鑒了日本的文字。
當年日本從一個沒有文字的國家,到漢字傳入,吸納漢字并形成了書面文字后,把漢字發(fā)揚光大,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文字體系。然而其進取的腳步始終沒有停下,并能從日本反哺中國,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日本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善于吸收別人的長處,求知識于世界。
歷史上的兩次中日戰(zhàn)爭都以日本慘敗告終。但是,在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敗給了英國。于是日本發(fā)現,幾千年來的學習榜樣,強大富饒的中國都敗給了對手,那么這樣的對手,應該是非常強大的,這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那么鴉片戰(zhàn)爭,中國為什么會敗給英國?日本人開始尋找原因。找來找去,他們發(fā)現歐美列強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的制度先進,所以日本當時就提出要學習歐美各國的政治制度,從根源上讓國家強大。
關于學習哪個國家建立憲政,日本也經歷了一番爭論。
首先登場的是“英學派”,以小野梓為代表。他們主張學習英國,實行“君民同治”。但以中江兆民為代表的“法學派”主張學習法國,實行“萬民共治”。但是,以井上毅為代表的“法學派”主張學習德國,實行“主權歸一”,即權力高度集中。
最終,由于德國的后來居上和威廉二世的集權符合日本明治政府的需求,決定學習德國。
日本人的觀念是,只要能讓國家強大,沒有什么是不可學的,就算國家的根本制度也是可以改變。
除了憲政制度,日本學習德國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銀行法,一直使用到1997年。
日本和德國甚至在1985年之前的發(fā)展模式都非常類似:金融體系都是銀行主導的,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不發(fā)達;產業(yè)結構上都是制造業(yè)主導;比較倚重出口。
這個模式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缺點就是很容易由于經濟泡沫引發(fā)經濟崩潰。1927年發(fā)生的昭和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就是民眾出于對銀行破產的擔憂而造成的擠兌。
二、日本,并不是你以為的蕭條
1968年,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
早期日本的東西也是很爛的,歐美國家根本就看不起它,但這個時候的日本很有志氣,發(fā)誓要做出又好用又便宜的產品。
于是,70年代以后,日本人在日元升值、能源危機和美國的壓力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為什么?日本戰(zhàn)后經濟的起飛是靠“重厚長大”。什么叫“重厚長大”?大鋼鐵、大煉鋼、大設備,這些都消耗很多能源,這些發(fā)展確實帶來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但帶來了包括污染在內的很多問題。
在70年代初轉型,日本轉向“輕薄短小”,包括輕型汽車、微型計算機、快照照相機、微型收錄機等重量輕、厚度薄、操作時間短、體積小的新產品不斷問世,這是跟“重厚長大”相對的。
于是到了80年代,日本制造業(yè)和產業(yè)基礎就非常強大了,它做的東西又便宜又好,但是歐美國家受不了,這就導致了1985年的廣場協(xié)議,日幣升值100%,這就等于加稅100%。
1985年到1989年,日幣升值以后,當時有人說賣掉東京的土地就能把美國買下來。這個時候日美的貿易摩擦到了頂點。美國在這個時候,一要打日本經濟,二要打日本的未來。
主要打什么?半導體。索尼、東芝、NEC都是微電子和半導體行業(yè)做得特別好的企業(yè),在80年代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席卷全世界。
美國在打日本半導體的時候,扶起了三星、LG、美國的英特爾、臺灣的臺積電,這就是美國的戰(zhàn)略,要把日本的半導體產業(yè)打分散。
90年代初,日本進入低增期,開始被稱為“失去的三十年”。日本這三十年的經濟很多時候都維持在1%,甚至零增長,乃至有的時候每年都是負增長,但是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1989年到現在,醬油的價錢幾乎沒變。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跟美國打的過程中,日本是有看不見的勝利的。美國把三星扶持起來了,但是韓日關系不好的時候,日本仍然制裁韓國三星,這些企業(yè)都受不了,日本掌握了一部分核心技術,尤其是封裝技術。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并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蕭條。如果你在日本待上幾天,你慢慢就知道它實際上很繁榮。
日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遠遠高于我們,這不是我們妄自菲薄,我們跟他們不是一個檔次。“失去的三十年”是日本人自己說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日本人總想在世界上裝窮人。
現在我們已經看不見日本的實力了。它已經進入了很多核心的部分,華為的手機有1630個零部件,其中有880個是日本產的。買華為買的越多,日本越賺錢,但是你看不到。日本的半導體被美國打成這樣,但是中國的半導體是離不開日本的。
所以任正非說,大家不要偏執(zhí)的愛國主義。TCL、美的等大屏幕的東西,表面是中國造,里面大部分都離不開日本的核心零部件。蘋果VR的43%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制造的。
我們看不到真實的日本,這是我們的一個大問題。我們沒有正確認識到我們現在自嗨的那部分,實際上很多東西都是虛的。
如果我們正確地認識這個鄰居,我們還能學一些東西,再學上幾十年。
我們應該為中國四十年的發(fā)展而自豪。但同時,我們不要輕視這些已經先行的發(fā)達國家,他們還有很多東西我們沒有琢磨清楚。
為什么說日本是好鄰居?中國勞動力人口減少、收入增加緩慢,很多都是不可逆的,我們的人口紅利見頂了。
日本現在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少子化、無欲望社會、年輕人不結婚等等,很多問題他們比我們先遇見了,在解決這些難題的時候,我們把它的很多東西直接就拿過來了。實際上它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調查研究的。
截止2050年-2055年,我們會面臨和日本一樣的老齡化問題,也就是和日本相隔30年左右,因此,日本現在的情況大概是中國30年后的情況。我們今天主要研究的不是日本人口和經濟情況,而是想象中國30年后的人口增長情況和經濟情況。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日本的實力,我們已經看不見了;一方面要看到,日本是我們的好鄰居,讓我們可以拉長時間的長度看待我們的未來發(fā)展空間。??????????????????????
三、用日本的基本面,看中國的基本面
我們的人均GDP,也就是把GDP總量平均到每個人,我們現在相當于日本1985年的水平。
家庭消費支出在GDP中的比例,美國現在是接近70%,日本在53%到54%之間。我們中國的消費支出在GDP里的占比是37.4%,這個數字在全球范圍都是偏低的,比美國低了30個百分點,就算跟其他國家包括發(fā)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也差得不少,大多數國家的居民消費占比大概是55-60%之間。
我們改革開放的時候,需求是大于供給的。在我們改革開放的時候,日本接近于飽和,沒有什么新的需求了。因為我們需求量太大了,而日本“重厚長大”的產業(yè)又沒地方去,我們把日本“重厚強大”的產業(yè)救起來了。
我們自己最早是生產不了電梯的,都是日本跟我們合資,或者獨資來生產電梯。日本把大量的家電技術全都轉給我們了,但它自己還站在塔尖上。
在日本經濟下行的三十年,我們給它的產業(yè)輸了很多血,我們托舉了它這么好的鄰居。結果我們現在出海的時候,很難找到好鄰居了。
日本在89年的時候就存在三個過剩,第一個就是產能過剩。中國現在的發(fā)展模式也是一樣的,我們現在汽車三千多萬輛,實際上有六千萬的產能,有三千萬的產能在停著不能動。所以我們要走出去,要去找非洲,找一帶一路的市場。
我們現在北上廣深的生活水平跟日本已經沒什么區(qū)別,但是我們有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還很窮。
我們應該增加大家的收入,把經濟再放活一點,民營企業(yè)發(fā)展快一點。
四、中日商業(yè)的相同與不同
在日本,商業(yè)銷售主要滿足人們四個方面的需求:
第一個是百貨商店,它滿足顧客多樣化的選擇需求;
你要挑好的東西,到百貨店去,比如日本人送你一件小禮物,他一定是要高檔百貨去買的。
第二個是超市,它滿足人們的日常消費;
第三個是便利店,它滿足應急性消費;比如7-11便利店,顧名思義,其他商店都關門了,打烊了,但是它還在經營,提供人們的吃的喝各種便利性的服務,臺灣人是離不開那個7-11的,就像我們離不開什么網購一樣。
第四個是百元商店之類,它滿足廉價消費和折扣性消費。
唐吉訶德能夠迅速發(fā)展起來,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在經濟下行時期,人們對價格更加敏感,能省一點就省一點吧,盡量口袋不要往外掏錢了,誰知道什么時候工資發(fā)不出來,養(yǎng)老金退休金發(fā)不出來,都有這種顧慮和擔憂。
拼多多為什么發(fā)展迅速?說到底還不就是便宜。美不美不知道,但是價肯定是廉的。
只不過在日本,如果也搞一個電商拼多多,唐吉訶德也受不了。日本是不允許電商無序擴張的。日本各個行業(yè)講規(guī)矩,不允許你搶人家的飯碗。
另外,電商便利是便利,但是消費體驗完全沒有了,完全是贏家通吃了,把實體店打到稀里嘩啦。
日本和中國有些相似,但是如果深究,其實有很大的差異。
日本和中國,最相似的是哪些方面?銀發(fā)經濟是中國和日本最相似的,而且是將來最有市場的。為什么?
中國的很多養(yǎng)老院,它的收費完全和一般普通人的收入是背離的,一般人住不起的。少子化,小孩子越來越少,日本如此,中國也是一樣,生育率越來越低。日本在1970年開始進入老齡社會,中國是2000年進入的,差了整整30年。
結語
一個人,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所思。
如果,你對探索全球商業(yè)真相和本質、提升全球商業(yè)認知、對全球布局擁有結構思維的一線游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在全球商業(yè)背景下審視和探討中國商業(yè)發(fā)展。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開始全球商業(yè)文明之旅。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