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話題與膠東歷史區劃有關,要介紹的區劃名稱叫作“夙敬鄉”,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由萊陽縣所設立。
老萊陽縣面積遼闊,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實行“區鄉制”(縣下設區,區下設鄉鎮)的背景下,曾劃分為9個區,轄30個鎮、176個鄉(共轄1620個村)。“夙敬鄉” 具體屬于第三區管轄(區公所設在下鮑村)。
通過以上數據不難計算出,當時萊陽縣每個鄉鎮平均管轄不到八個村,面積總體較小。而本文要介紹的夙敬鄉轄村數量甚至不及平均標準,只有六個。
根據民國版《萊陽縣志》的記載,夙敬鄉所轄的六個村分別是:小灘、南廒子、北廒子、祥東、臺子、田村。對照現在的地圖可以發現,上述村莊都位于如今海陽市行村鎮的轄區內。其中,臺子村已改稱為迎春村,其他村的名稱則沒有變化。
(▲夙敬亭轄下六村的位置示意)
上世紀三十年代萊陽縣的“夙敬鄉,為何又成為了海陽的轄區?看了上面的介紹,不少朋友可能都有此疑問。而這一問題的答案在1988年版《海陽縣志》中可以找到。根據記載,原萊陽縣夙敬鄉轄下六村具體是在1944年劃入海陽。作為交換,原屬海陽的大黃家、李家嵐、車家疃、辛莊、南野雞泊、嵐子前等村在同年劃入萊陽縣。(注:清雍正年間,大嵩衛裁撤,析萊陽縣的嵩山、行村、林寺三鄉,并以青山鄉置換寧海州的乳山鄉,新設海陽縣。而當時小灘等村尚留在萊陽地界內,以此推斷,這些村莊在清代應屬“行村鄉”以西的“鳳山鄉”管轄。)
夙敬鄉不僅區劃歸屬比較特殊,而且名字由來也很有講究。查詢史志資料可知,所謂“夙敬”,系由歷史上的“夙敬亭”而來。
“夙敬亭”,具體是“新莽時期”出現的地名。對此,《漢書?地理志》載:“昌陽(縣,屬東萊郡),有鹽官,莽曰夙敬亭。”這里所說的“昌陽縣”,城址原設在今文登宋村鎮一帶,至西漢后期遷徙至今海陽行村鎮庶村一帶,至新莽時期一度改稱為“夙敬亭”。而根據清代《海陽縣志》的記載,夙敬亭故址就在海陽萊陽兩縣交界處的三駕山南側,距離小灘等村不遠。
由于上述歷史淵源,上世紀三十年代萊陽縣在附近設鄉時,便化用“夙敬亭”的典故,將這個鄉命名為“夙敬鄉”。而倘若不了解這段背景的話,看到“夙敬”這兩個字,就難免會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