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王朝都對茶、鹽、酒、鐵等實行壟斷,想方設法從這上面搞錢,所以才有著名的《鹽鐵論》。
兩宋作為古代富庶的高潮,自然在這方面玩兒得溜溜的。
今天就說說北宋茶制發展簡史,玩兒得再溜,也逃不過歷史規律:不停變革,不停出錯。
北宋建立初期,名義是老大,實際到處有割據。
很多臣服的地方,心里也不服。
打擊各方勢力的關鍵點是打擊經濟收入,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啥都干不成。
本著這個原則,宋太祖對茶開始搞壟斷。
宋太祖任命監察御史劉湛為膳部郎中,到蘄春(現在湖北東南部)搞榷茶,使得宋廷收入翻倍。
看到搞茶生意賺錢,那就讓它正規化。
乾德二年,北宋第一款茶壟斷制度出爐。
在東南設立“六榷十三場”。
江陵府、真州、海州、漢陽軍、無為軍、蘄州建立六個榷務,管理和監督茶市場交易。
淮南建立十三個茶場和山場。
宋廷為保證壟斷收入,不僅管理茶葉的生產、收購和買賣全流程,還禁止搞私茶,北宋很多起義都是搞走私茶鹽等貨物的人對政府將利益全部搶走的不滿發泄。
到宋太宗時期,茶制由榷茶改為入中制度。
照顧茶商和茶農利益只是給自己臉上貼金,主要原因是軍事愛好者趙二積極參與軍事活動,但發現前線糧食經常不夠吃,為保證糧食供給,宋廷創造性發明入中制度。
這個方法倒是簡單,將軍糧供應由專門的軍隊擴充到商人團體,無利不起早,有利必送糧。
當商人們將軍糧送到宋軍需求地后,宋廷獎勵商人們商人到江淮地區換取茶和鹽的兌換單,通俗點兒說是茶票。
這個制度持續到宋真宗景德二年,維持不下去了。
主要原因軍糧大部分要送到河北前線,而領取茶的地方在淮南,千里之遙,手動腦搖,很多腦子活泛的商人和官員勾結,各種造假瓜分利益,不但軍糧沒多,宋廷收入倒是少了。
于是,鹽鐵副使林特等對入中制度進行改革,對反饋給商人們的茶量分為京師和邊境進行了標準化。
但這對北宋的財政治標不治本,剛開始還湊乎,伴隨漏洞和腐敗加深,宋廷財政越發緊張。
嘉佑四年,為激活市場保證收入,宋廷正式發布通商茶法:園戶之種茶者,官收租錢;商貿之販茶者,官收征算。盡罷禁榷,謂之通商。
說白點兒,就是茶戶種茶交租金,茶商交稅,自由貿易,政府不干涉。
避免了榷場官員們干涉茶業貿易,搞“虛估”等小手段,這樣既讓利益在政府、茶戶和茶商達到平衡,也在一定程度減少官員,節省了政府行政成本。
這個方法施行了大幾十年,本來沒毛病,有毛病的是北宋的整體制度,到宋徽宗時期,宋廷積重難返的“冗兵、冗官、冗費”三冗越發嚴重,宰相蔡京決定對“利潤大戶”茶業再次做出改革。
崇寧四年,宋廷重新設置榷場,不過這次不同于完全壟斷,施行了壟斷和自由貿易結合的方法。
茶商交錢從朝廷手中獲得茶引,即買茶憑證。再拿這些憑證和錢去找茶農買茶,茶裝在標準化的籠筇中,官府抽取一定的利潤,這個方法使得政府既能把控和壟斷,也使市場具有一定活力和自由度。
政和二年,蔡京對該方法進行最后完善。
首先,將茶引,即買茶憑證標準化。并規定買賣茶必須簽訂合同,規范了茶業市場行為。
第二更細致劃分茶引,分為長引和短引,長短指時間。
長引時間為一年,北宋基本行政單位是路,可去其它路販賣茶葉;短引為一季,只能在本路販賣茶葉。
并對價格進行了細分,長引一千五百斤的茶,出錢一百緡,如果去陜西,再加二十緡;短引是三百斤的茶,出錢二十緡。
這次改革是將壟斷和市場結合較好的一次,北宋滅亡后,南宋一直在沿用。
不過宋廷雖在兼顧茶農和茶商利益,可畢竟還是為了壟斷搞錢,喝茶百姓的訴求并沒得到很好滿足,所以社會矛盾依然嚴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