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由習辛、張健雄執導,劉小偉、胡守文編劇,李健、練練、張栗、許文廣等主演的劇情劇《一路向前》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首播。講述了先鋒連連長羅向前帶著戰士們修筑路基,抵御敵人的破壞,克服技術、條件難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無懼艱難,一路向前,從而建成成渝鐵路的故事。
《一路向前》劇照
新中國第一條由中國自行設計施工、完全采用國產材料修建的鐵路,又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勾起了無數人的回憶。
成渝鐵路的修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壯舉,它不僅連接了西南地區的兩大重要城市重慶與成都,更是新中國鐵路建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實,早在清朝末年,成渝鐵路的修建構想就產生了。然而,當時國力衰弱、政治動蕩,這條鐵路的修建構想,經過半個多世紀時間,依然停留在紙面上,未能建成,成為牽掛著成渝兩地千百萬老百姓心中一個深深的遺憾。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之際,為了改變西南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讓困擾老百姓幾千年的“蜀道難”徹底成為歷史,我國毅然決定,重啟成渝鐵路的建設,將西南地區兩個重要城市成都和重慶緊密聯系在一起。
1950年6月15日,成渝鐵路正式開工,吹響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鐵路建設的號角。修路需要大量資金。當時,國家在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先撥了2億斤大米,作為成渝鐵路的修路經費。
在74年前,成渝鐵路的建設條件極為艱苦。四川盆地邊緣到處是高山峻嶺和深谷河流,給鐵路修建帶來巨大阻力。同時,施工設備簡陋,技術人員匱乏。
《一路向前》劇照
然而,來自祖國各地的十萬軍民,懷著對新中國建設的滿腔熱情,齊聚巴蜀大地。他們以肩挑手扛的原始方式,開山辟路、鋪設鐵軌。沒有現代化的工程機械,就靠人力打眼放炮、搬運土石;缺少精密儀器,就憑借經驗和簡易工具確保工程精度。在艱苦的環境中,建設者們風餐露宿,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以平均每天5030米的進度,推動成渝鐵路快速進行。
在技術創新方面,工程技術人員結合當地地質特點,創造性地采用了許多簡易而有效的施工方法。如在橋梁建設中,因地制宜地設計了多種適合西南地區河流特點的橋型結構,既保證了橋梁的堅固耐用,又加快了施工進度。沿線的隧道挖掘,也充分考慮了地質構造和通風排水等問題,制定了安全高效的施工方案。
當時土匪猖獗,修路軍民一手拿槍一手拿鎬,一邊剿匪一邊筑路。1950年端午節,孫貽蓀所在部隊駐扎時遭遇土匪,得知消息后全連迅速出擊,痛擊土匪,此后修建成渝鐵路再無大的騷擾。
鐵路所需原材料匱乏,沿線群眾紛紛捐獻。有的農民將木材抬到工地后不等收款就離開,一些老人甚至把自己的壽材鋸成枕木,用紅布包著送到工地。根據記載,當地老百姓一共獻出了129萬根鐵路枕木。
經過兩年艱苦奮戰,1952 年 7 月 1 日,成渝鐵路全線通車,比計劃時間提前了3個月。這條鐵路全長 505 公里,它的建成,結束了四川盆地“手無寸鐵”的歷史。
通車典禮
成渝鐵路的建成,有力地輔助了工農業生產,刺激了工業發展,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和工農聯盟提供了重要的物資保證。它改善了交通條件,使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更加便捷,降低了運輸成本,吸引了更多的工業企業布局,促進了成渝地區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工業體系的逐步完善.
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對成渝鐵路進行了電氣化改造,將成渝鐵路的年運輸能力由610萬噸提高到1300萬噸。1998年,成渝鐵路全線路運能力達到2876萬噸,是初期設計能力的14倍多。相當于我們重新又修建了十幾條成渝鐵路。
成渝鐵路的成功修建,彰顯了新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為后續的鐵路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培養了大批鐵路建設人才,其意義深遠,至今仍在西南地區的交通運輸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基石作用。
如今,建成70多年后仍然在發揮作用的成渝鐵路,以及后續建成的各條高鐵線路,對成渝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深遠影響,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