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的中國公司財報普遍表現不佳,消費行業也到了近年來增速最低迷的時刻。但是,消費行業的不景氣只是局部的,一些外企在這段時間在中國撈得盆滿缽滿。
沃爾瑪旗下的山姆算一個,而高端運動服裝品牌lululemon也算一個,三季度,lululemon中國仍然維持了33%的增速,并且其體量也不小,接近17億人民幣的收入水平。
Lulu增速甩開了大部分國產運動品牌,其中,安踏、李寧,只能維持個位數的增長。
在消費降級,消費不振的情況下,lululemon的成績讓人印象深刻,而中國區的強力增長支撐,外加上停滯的北美區的邊際改善,新的回購授權計劃,lululemon的股價也成功開啟一波底部反轉,大漲16%+。
而同時也能看到中國區的其他外資新鞋服品牌,HOKA、ON,也都在攻城略地,反倒是主打性價比的國產鞋子,沒有受益消費下行的趨勢。
這些新的品牌有望成長為全球性鞋服公司,自然應該多加留意他們的股票。而對于中國區,高價值外資品牌能在中國逆勢奪取市場份額背后的原因,則更要有清晰的理解。
一、高值品牌的崛起
Lululemon這么多年來的經營,毫無疑問是成功的,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女性運動服裝品牌之一,其關鍵在于其產品的創新性,瑜伽褲本來只是一個小的運動服裝品類,但是靠著面料和設計革新,大大顛覆了過去的產品,然后綁定女性她經濟和釋放自我建立了社交屬性,最終變成了一個時尚風潮。
但隨著公司年收入逐漸接近100億美元水平,市值也短暫超過阿迪安踏,僅次于耐克,觸摸到了成長的天花板,增速下滑。2024年,進入了快速的調整期,股價大幅下行。但此次財報中披露的數據,又讓大家看到了信心,Q4的指引增速上調到8-10%,增速在回升。
其中,中國區36%的增速尤為亮眼,這幾乎就是公司的救命稻草,這個增長也是值得研究。
可以看到,中國區Q3的鞋服行業表現是一般的,其中,巨頭安踏,核心品牌單位數增長,而李寧整個品牌負增長,特步增長也是中單位數增長,361度則勉強達到10%的增速。
外資巨頭方面,耐克Q3大中華區下滑4%,阿迪達斯的中華區則增長8.7%。
可以說頭部企業成長表現都相當一般。它們平均客單價之間也都在差不多的水平了,主要面向普羅大眾。這段時間也有一些降價或者促銷,但并沒有因此調動行業的景氣回歸。
中國品牌中也有一些不錯的表現。安踏的子公司亞瑪芬體育,Q3的表現迅猛,中國區Q3增速達到56%,亞瑪芬旗下的始祖鳥目前接近是奢華運動級的定位,比lululemon、HOKA、ON等客單價都還要高不少,而亞瑪芬旗下定位網球鞋服的威爾遜、跑鞋的薩勒蒙,客單價也都是在千元左右。
上市公司ON昂跑的增速也相當可以,亞太地區的收入高增79.3%。
以上各家公司的出色表現,均有它們各自定位上的優勢,它們價格和產品方向也不盡相同。基數也不相同,增長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論。
而這些高值品牌的故事,也并非無懈可擊,首先是它們體量都不大,收入增速還是很容易做高的,很多消費者都是首次購買,中國下沉市場城市還有大量從未了解這些品牌的潛在用戶。
對于沒買過的品牌,人們嘗鮮的支付意愿總是會高一點,這也跟許多餐飲網紅店是類似的。另外,作為新品牌,短期內其定位產品設計上可能沒有完全一樣的競爭者,但若該打法被證明可以成功,自然會逐漸出現新的模仿者,來搶奪份額以及壓縮定價。
所以,這些品牌的表現也可以說是吃了嘗鮮紅利,基數太小。
形成復購,在競爭中保持份額,才是一門好生意的關鍵,這些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關于復購和競爭的問題,這一點,則在lululemon的美區有暴露。
曾經的FILA增速也遠高于安踏主品牌,但今天FILA增速甚至不如安踏本體,亞瑪芬成了安踏子品牌里的高增速部分。原因是,FILA已經從嘗鮮期步入了復購考驗階段,轉變中面臨陣痛。而亞瑪芬的幾個子品牌,還在快速滲透的階段。
從中可以說明,鞋服市場是喜新厭舊的,有新的設計或者定位創業的服飾品牌,短期內更容易帶來成長的,李寧被安踏甩開,正是在于其塑造新品牌的能力不佳,而安踏非常擅長于此。
真正要注意的是,新品牌增速快必然的,但是高價值新品牌也能輕易起來,就不是必然的了。人們愿意支付普通安踏3-5倍的價格去買安踏的子品牌,而以前如果這些鞋服巨頭推出一些新的品牌貴個1倍,就很難被市場認可。
也說明一個問題,當下中國消費者對于個性,細分創新的溢價非常高。換句話說,做高值創新品牌在中國相當有前景。
而在回到lululemon,在中國的成功,也是基于其全球成功的延伸,在過去lululemon快速成長的幾年里,瑜伽褲外穿風靡歐美,慢一拍(跨國發展有時間差)的中國市場,這個階段風氣才開始成型。所以還有導入紅利,而另一方面,lululemon中國缺乏真正的競爭者。
海外的強勁對手,Alo yoga,2025年才打算進入中國開首店,這個公司目前在海外跟lululemon打得有來有回,是最大的麻煩之一。因此,目前lululemon中國的增速,含金量不是很高,只是吃到了短期的無競爭紅利。
還有兩類競爭者,一類是巨頭的瑜伽、女性、休閑運動子品牌,安踏、李寧等在這些品類還沒有完全鋪開。在主場,如果一個鞋服品類有大空間,他們是不可能放棄的,而它們的本土經營能力也要比耐克阿迪強。目前,安踏已經收購了MAIA ACTICE,但MAIA的鋪店數量還是比lululemon少很多,競爭尚未充分。
另一類競爭者就是中國小型的,主打平替的初創鞋服品牌,如圖里的暴走的蘿莉、粒子狂熱等,它們最終未必會成功,但是同樣會影響市場份額。
結合下來,lululemon內外的對手還沒有充分進場,在壓力下保持30%的中國區成長,或許才更具有說服力些。
從中可以看到,lululemon中國區的出色成長,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因素,但期待中國區長期成長不現實,中國市場表現只是落后北美市場一個版本,后面步其后塵(降速,競爭加大)概率很大。
Lululemon的中國增長不是重要的趨勢,重要的是從中國市場看到了高值的創新鞋服品牌都容易滲透。亞瑪芬中國更具有代表性,畢竟其客單價是最高的。
二、北美區表現反轉了嗎
作為一個加拿大公司,lululemon的經營指標關鍵還是在北美區,中國區市場再怎么增長,也不可能變成發展的核心。
目前實際上在美國市場,公司占有率也配得上其市值。曾經市值接近耐克,但是實際上這個邏輯沒多大問題。
此次業績其實要說看點,就是整體增速回升,其中北美區增長2%,相比上季度1%有變化,并且也增加了10億的回購。回購并不是關鍵的,業績下滑了,回購再多也沒用。
北美區業績中,加拿大增長9%,美國0%,環比略有改善,加拿大有主場加成,但卻也是lululemon最先普及的市場,此前lululemon的問題無非就是瑜伽褲的滲透見頂,幾乎沒有什么新用戶了,消費者大部分都已經認知了瑜伽褲概念,都是復購。加拿大的市場表現,還是證明了lululemon有突破天花板的能力。
目前的Lululemon正在向全品類,全性別轉變,局限在女瑜伽服做不大,總不能靠這么一個單品超越耐克吧。所以看到的是,逐漸轉變為多品類的大眾品牌,這是一個考驗,而加拿大市場是一個風向標。
但全品類的走通,lululemon也逐漸變為大眾品牌,增速也必然是巨頭水平,不可能大幅甩開行業,投資者對于lululemon未來的業績增長,得有一個合適的增速預期。比如說平穩發展的話,就是高于耐克幾個點,10%左右的年化增速就差不多了,過去的高成長驅動高估值,高漲幅的階段還是過去了。
新的突破,則要來自于新的大創新,而不是建立在已有的成功產品、品牌的啃老式拓展,比如再造瑜伽褲以外的服飾品類大爆品,并且引領風潮。甚至在男裝打造一個跟女瑜伽褲一樣的大趨勢。當然這可以是在自己品牌內完成,也可以通過新的子品牌來完成,目前能看到的能讓lululemon回歸高增速的,就只有這么幾個驅動因子。
大漲是過去擔心這個吃大品類的公司在滲透結束后,復購下滑,業績倒退的證偽。但沒有證明公司可以維持未來的高增速。現在的估值也相當合理,而在過去收入增速CAGR為12-15%左右時,lululemon的股價表現是這樣的,這是投資者真正需要注意的問題。
結語
所以從lululemon的表現趨勢中,看到的是中國市場對創新鞋服品牌很高的溢價能力,這給到了那些善于從0到1的公司很大的機會。中國消費市場并非那么難做,相反,容易出現高利潤率高成長性的新消費品牌。
而就lululemon股票而言,不能說出現了很好的抄底機會,短期來看,仍然是在2021后的4年平緩震蕩中,大的趨勢就是從大爆品但品類轉向全能巨頭,穩定性的確認,低增速的確認。估值的回升,最悲觀的時候,lululemon也是跌到了15倍PE左右,不能期待瑜伽褲風潮爆發這幾年的高漲幅。
不過若作為一個增速+版本的耐克來看待,有充分的股東回報能力,lululemon那仍然不失為一個穩健配置的鞋服行業超額表現標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