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廣袤原野上,有一群神秘的人們,他們身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奇異服飾,黝黑的皮膚上涂抹著厚厚的紅泥,以至于不熟悉他們的外部人幾乎難以從外表上分辨出他們的性別。
這個部落,被稱為紅泥部落,就坐落在非洲貧瘠沙漠的邊緣——納米比亞北部的深處。
在勞作的季節(jié)里,他們?nèi)σ愿?,古銅色的肌膚上流淌的汗水,仿佛是這片土地的甘露,滋養(yǎng)著每一寸土地。
而在閑暇時刻,他們聚集在一起,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快樂的笑容,他們的生活場景如此真實而生動,仿佛他們與大自然本就是一體的。
然而,在這幅和諧美好的畫面背后,隱藏著許多令人驚訝的奇異現(xiàn)象。
這里的人們大多赤裸上身,以裸露為美,他們遵循著古老的一夫多妻制,但與此同時,男性的壽命卻普遍短暫。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非洲大地上的古老部落,揭開他們神秘面紗下的秘密。
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個部落背后的故事,感受他們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
一夫多妻制的社會背景
紅泥部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當時的社會結構以狩獵采集為主,男性主要負責狩獵、采集和戰(zhàn)斗等重量型任務,負責為部落提供食物和資源。他們也是戰(zhàn)斗和防御的關鍵,部落的安全和領土完整依賴于他們的力量。
而女性則負責照顧后方的家庭和孩子,就這樣女性自然而然成為了男人的附庸,而男性則占據(jù)著絕對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慢慢的,一夫多妻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演化成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男性也開始通過婚姻鞏固家族的聯(lián)盟,確保資源和權力的傳承。
在紅泥部落的文化中,一夫多妻制被視為一種榮耀,是男性力量的體現(xiàn)。這種觀念深深植根于部落的神話和傳說中,被視為祖先智慧的結晶。
紅泥部落男性娶妻數(shù)量幾乎是和自己的財富成正比的,只要你有足夠的資本,想娶多少老婆都可以,而衡量財富的標準并不是金銀財寶,而是牛羊和數(shù)量和個頭。
部落的史詩和故事中經(jīng)常描繪英雄通過多妻制獲得財富、土地和更多子嗣,從而成為部落的領袖,紅泥部落的婚姻通常由家長或族長安排,女性則被視為家庭的財產(chǎn)。
在紅泥部落,家族是基本的社會單位,而一夫多妻制使得男性可以通過婚姻建立龐大的家族網(wǎng)絡。這種網(wǎng)絡在部落的權力斗爭中至關重要,能夠幫助男性在關鍵時刻獲得支持。
在紅泥部落,男性迎娶的每個妻子都可能帶來自己的資源和盟友,這些資源可以增強男性的社會地位和家族的實力。還可以通過多妻制擁有更多的子嗣,這被視為家族繁榮和力量的象征。
子嗣越多,男性的社會地位通常越高,還可以確保自己的子女在家族勢力的繼承權爭奪上享受優(yōu)勢。
雖然現(xiàn)代社會提倡遵循一夫一妻制,但對于紅泥部落來說一夫多妻制已經(jīng)深深植根于他們的生活,無法剔除。
這種制度也在紅泥部落的社會背景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它不僅定義了男性的社會地位,也塑造了部落的社會結構和家族關系。
婚姻制度不僅是紅泥部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部落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納米比亞北部與安哥拉接壤,比耶高原貫穿安哥拉境內(nèi)。大部分學者認為,紅泥族人大多是于16世紀末開始沿著比耶高原南部的河谷,移居到了納米比亞的西北部地區(qū)。
起初他們靠著武力征服獲取食物,但久而久之,難以生存的紅泥族人祖先就選擇了退守叢林,一直棲身于純粹的原始環(huán)境當中。
據(jù)有幸去過紅泥部落的朋友描述,那里的人生活條件簡陋,一家人居住在用牛糞,泥巴和雜草搭建的簡易茅草屋中,面積只有幾平米,屋里沒有什么值錢的家具裝飾,幾件換洗衣服,做飯用的炊具,鋪在地上的動物皮毛毯,便是他們?nèi)康募耶斄恕?/p>
斯是陋室,但當?shù)厝藚s也樂在其中。
當?shù)厝艘驗殚L時間不和外界接觸,所以在見到生人的第一瞬間還是很詫異,村里很少來外人,尤其還是不同膚色的外國人,剎那間幾乎整個部落的人都會圍上來,探出好奇的腦袋靜靜在一旁圍觀。
別看這里貧瘠荒涼,但該有的禮節(jié)一點不少,族長和家里代表會親切的和客人握手,雖然和我們一樣握右手,但不是握住整個手掌,而只是手指部分簡單接觸下,嘴里還會不停的說著“摩西,摩西”,譯為你好的意思,接著便會熱情的跟客人介紹當?shù)氐娘L土人情。
知道這里人生活的艱苦,所以外來人員在臨走之時一般都會送上一些禮物聊表心意,孩子們都會禮貌的排隊等待接收,大件的東西,例如米面,則是幾個孩子開心洋溢的一起協(xié)力搬回家里。
看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朋友也一時間陷入了恍惚,原來物質(zhì)沒那么豐富也可以生活的如此單純美好!
“赤裸美”
美有千千萬萬種,可紅泥部落認為的美卻是“赤裸美”,無論何時何地,大家都堅持赤裸上身,僅用一塊腰布遮羞。
這對于身處現(xiàn)代社會,接受現(xiàn)代文明熏陶的我們或許難以理解,可對于原始生活狀態(tài)下的紅泥部落來說卻是司空見慣。
部落的女人們認為裸露的身體是最純潔、最自然的形態(tài),可以讓她們更好的與自然容為一體。
但她們所處的地區(qū)貧苦干旱,全年都是烈日炎炎似火燒的夏天,赤裸上身會讓她們的皮膚完全暴露在烈日下,灼傷皮膚,因此她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她們用羊脂和石粉做出了一種泥狀的東西,呈紅色,被稱為紅泥,這種紅泥據(jù)說可以封閉毛孔,抵擋暴曬,還有保暖的作用。
紅泥涂在身上和自身的膚色相融合后就會變成暗紅,在陽光照耀下,呈現(xiàn)釉彩般的光澤。
她們不僅把紅泥抹在皮膚上,同時也涂抹在頭發(fā)上,這里的人習慣于編織成特有的發(fā)辮,男孩們的發(fā)辮朝前梳理,女孩們的則朝后整理;女孩首次經(jīng)歷月經(jīng)后,發(fā)型便會轉變?yōu)槎噢p式。
她們的發(fā)絲間裹滿了紅泥,僅留下辮梢露在外面,這些圓潤而濃密如藤蔓般的辮子,結合她們鮮明的紅褐色肌膚和身上帶的紛雜奪目的飾品,讓人第一眼望去,仿佛看到了科幻電影中的異星族群。
因為干旱缺水,洗澡對這里的人來說難如登天,但長時間不洗又會有味道,所以她們又自制出了一種香味煙熏,經(jīng)常熏香,以掩蓋不洗澡帶來的難以接受的味道。
這種熏香長時間使用,還可以讓人大量出汗,以這種方式實現(xiàn)身體清潔,同時還能體會到蒸桑拿的感覺,可謂一舉兩得。
清潔過后她們便會將紅泥涂滿全身,給自己做全身美容,愛美是女孩子的天性,這里的女孩子也不例外,她們穿的裙子裙擺上都是帶流蘇吊墜的,走起路來也是婀娜多姿,讓人完全移不開眼。
男性壽命之謎
除了獨特的“赤裸美”,紅泥部落男性極短的壽命也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與探討,據(jù)研究表明,紅泥部落的男性平均壽命僅為30至40歲,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很多男性甚至在還未成年時就夭折了,男性大面積的早亡,導致紅泥部落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大概為11:1。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資助的一支研究團隊通過對部落成員進行健康檢查和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男性的死亡原因主要集中在營養(yǎng)不良、傳染性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上,這與他們平時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居住環(huán)境密切相關。
·由于地理位置和資源限制,紅泥部落的食物供應相對匱乏,沙漠邊緣的土地不適宜耕種,部落主要依靠狩獵和采集來獲取食物。這種飲食結構往往導致蛋白質(zhì)、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攝入不足,長期營養(yǎng)不良是導致男性壽命短的重要原因之一。
·紅泥部落的醫(yī)療條件極為有限,疾病預防和治療措施不足,部落成員很容易受到傳染性疾病的侵襲,如瘧疾、痢疾和霍亂等,這些疾病在缺乏有效醫(yī)療手段的情況下,往往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死亡。
·紅泥部落的男性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長期的勞累和缺乏休息導致身體過度消耗,此外,部落中的飲酒文化也較為盛行,酒精依賴和過量飲酒增加了男性患病的風險。
·一夫多妻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男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增加,多個妻子和子女的需求使得男性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可能導致他們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
紅泥部落男性壽命短的現(xiàn)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營養(yǎng)不良、疾病、生活習慣以及一夫多妻制和赤裸傳統(tǒng)等等。
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實屬不易,需要從部落的方方面面做出建設性努力,但另一邊紅泥部分逐漸銳減的人數(shù)有仿佛預示著改變刻不容緩,畢竟現(xiàn)在的紅泥部落僅剩余2萬人左右。
部落的未來與挑戰(zhàn)
退守叢林、棲身荒漠、原始古老的辛巴族,是非洲現(xiàn)代社會中僅存不多的原生態(tài)部族,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地位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珍視。
然而,現(xiàn)代文明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地向他們傳統(tǒng)的領地逼近,現(xiàn)代文明的侵入使得紅泥部落的傳統(tǒng)習俗受到了沖擊,一些年輕人開始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逐漸追求外界的時尚,融入現(xiàn)代社會。
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現(xiàn)代通訊技術的普及,使得紅泥部落成員能夠接觸到外界的新聞、音樂、電影等,這些新信息的涌入打破了部落的傳統(tǒng)信息封閉狀態(tài)。
雖然從納米比亞的首都到偏僻的紅泥部族足足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但這阻擋不了眾多旅游愛好者那顆探險的心。
無數(shù)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被這里與世隔絕的原始生活狀態(tài)所吸引,對這里產(chǎn)生了無盡的向往和好奇,不遠萬里來一探究竟,奔赴一場神秘的探險之旅。
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逐漸流入普及,新舊文化的碰撞與沖突在所難免,接觸到外面世界的新鮮事物,走出部族對很多人來說是耳目一新值得雀躍的事情,但同時這也必將導致原始部族文明的衰落。
紅泥部族本身人數(shù)不過2萬,加之男性壽命很短,繁衍后代變成了一大難題,自身的困境加上外部的沖擊,這維系了幾個世紀的原始部族不知還能堅挺多久,或許他們歷代所傳承的習俗在歷史時空的演進中早晚會消亡,只是時間問題。
像紅泥這種原始部族,文化傳承大多靠的是口口相傳,一個家族里面的老人就是文化傳承的中心點,他像一本活字典一樣和子孫后輩一遍遍講述著部族曾經(jīng)的輝煌歷史。
可這些老人終有一天會老去,年輕人又開始崇尚外部文化,每一個老人的離去都代表著部族的歷史又被撕下了一頁。
如果紅泥部落仍然想要保持住其原有的特色傳統(tǒng),不想被現(xiàn)代文明所同化,那文化保護措施的實行在所難免。既不能完全把現(xiàn)代文明排斥在外,也不能全盤吸收。
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適應外部世界的同時也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結語
固然紅泥部落的很多風俗習慣我們難以理解,但正是這份難以理解才造就了其獨樹一幟的特殊性。文化因不同才會呈現(xiàn)豐富多彩,爭奇斗艷的絢麗景象,每一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瑰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真心希望紅泥部落,包括所有未被我們探知的類似的古老部族文化都能抵住時代洪流的沖刷,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里堅定散發(fā)著屬于自己的獨特光芒。
參考文獻:
湖北省攝影家西非行 探訪將消失的紅泥部落——辛巴族——荊楚網(wǎng)2014-12-03
泥漿裹身 探秘納米比亞的“紅人”部落——環(huán)球網(wǎng)2010年08月20日
原始迷惑的“紅泥人”——陸春景、陸挺勛.《數(shù)碼攝影 》2015 (09)
探秘非洲紅泥人原始村落——徐征澤.《課堂內(nèi)外》2012(01)
帶色彩符號的辛巴人——楊錚錚.科學大觀園 . 2012 (24)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