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前5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他的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修昔底德陷阱”。
簡單來說,就是在國際關系之中,現有的統治霸主級別國家,一定會遇到新生國家的挑戰,而新生國家在自己的國力上升期,也一定會面臨打到原來霸主的任務,不然將無法繼續發展。
公元前5世紀的古雅典與斯巴達、17世紀至18世紀的英國與荷蘭、19世紀末的德國…西方國家的歷史似乎全都驗證了這一理論,這也讓它被西方國家的專家學者們奉為圭臬。
曾經的“中國通”基辛格便以這種理論看待了美國的國際地位演變之路,他覺得美國已經連續打敗了四個“世界老二”,衛冕了自己的國際霸主地位四次,但是目前美國面臨的第五次挑戰,卻有著被對手反殺的風險。
可這次的挑戰者卻要用一種別樣的操作告訴美國,同時也是告訴世界,西方的那一套理論,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崛起之路、先干“義父”
美國在他的崛起之路上,第一個解決的就是他的“義父”英國。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后,歐洲尤其是西歐的人們就開始向美洲大陸進行殖民統治,而最開始過去的一批人,就是以英國、葡萄牙等歐洲最西邊為首的這些國家的人們。
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在國內混的十分慘淡,甚至負債累累、家徒四壁的底層人民,稱他們一句亡命之徒絕對不為過。
這些人到了美洲之后,對當地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展開了大屠殺,靠著火槍火炮,這些美洲亡命徒們迅速在美洲占領了自己的根據地,然后開始建設農場,靠著美洲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種出了大量農作物,運回歐洲牟取暴利。
歐洲國家的官方一看,哎呀,這里還真能賺到錢啊,于是這些國家勢力開始下場,他們通過三角貿易把非洲的黑人運到了美洲當做不要錢的奴隸,靠著自己這邊的白人當管理者,建立了一個穩定的剝削體制。
過了這么百多年,美洲的白人“經理層”們早就換了好幾代,新的經理們也大多是老經理們的子孫,他們漸漸地也發現了這個剝削體制之中,他們雖然不是最終的供養者,但也是處于一個被剝削的立場。
最簡單的一個問題,我們這輩子生下來連那英國女王的面都沒見過啊,憑什么收上來的收成二話不說先把大頭裝船送歐洲去。
我在這白天抽打男黑人保證工作效率,晚上忙活女黑人保證勞力后續,我怎么才得三成?
我這不成跪著要飯的了。
“老佛爺”的恩情再大,也早就該還完了吧。
在時間的沖刷下,在不合理的制度下,美洲的白人們揭竿而起,萊克星頓一聲槍響,美洲獨立了,美國的雛形誕生了。
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立刻如坐針氈,在經過了近百年的“平叛”之后,美國不僅沒被打敗,反而是從一開始的十三個州擴張到了五十一個州,也就是今天的美國版圖。
英國這個曾經的“義父”,也就到了隨時被美國推翻的地步。
靠著第二次科技革命之中抓住了電氣的風口,美國已經在事實上擁有了世界第一的科技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正好在歐洲,一群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一番混戰,人腦子都打成了狗腦子,美國則是遠離戰場,悶聲發大財,賺了個盆滿缽滿,擁有了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
在二戰之中,美國也是大肆出售自家生產的先進武器,其中絕大部分也是都出售給了英國,但英國一時間也拿不出來這么多錢啊,怎么辦呢?
嘿嘿,義父啊,我看你家的這幾處海外軍事港口修的挺不錯的,那兩個軍事基地更是妙不可言啊,兌給我耍幾年,這點小玩意我就不收你錢了。
就這樣,美國靠著威逼利誘,得到了英國的大部分海外軍事基地,兵不血刃地擁有了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駐軍的權力,事實上擁有了世界第一軍事實力。
二戰結束之后,美、蘇、英、法、中成為了聯合國的“開服玩家”,但是美國利用馬歇爾計劃利誘了歐洲國家,又因為我們國家在聯合國的席位被臺灣國民黨政權占據,所以美國事實上相當于一家控三家,擁有了世界第一政治權力。
當時的美國當真是走到了他的高光時刻,老義父英國也只能是黯淡退場,將全場的聚光燈都留給了美國,靠著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左右維持,保留了最后一點皇家體面。
但和在二戰之中美國干掉的那位相比,卻已經是十分幸運了。
打殘你再救活你再打殘你
美國為什么會在二戰之中親自下場?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一開始美國和日本沒有什么直接的軍事沖突,但因為美國的立場是站在同盟國這邊的,所以他只是對日本進行了海上禁運等封鎖策略。
這也的確卡住了日本的脖子,沒有資源的支持,日本打個球的仗。
于是日本的賭徒血脈被激發了,真就是“皇國興廢,在此一舉”,打丫的珍珠港。
美國一個軍火販子,他會打仗嗎?
被偷襲的美國在經過了短暫的反應之后,便給日本上了深刻的一課——火力壓制。
在下不才,的確不太精通什么戰爭藝術,但只要我的火力足夠充足,我就不需要考慮什么戰術技巧。
一切畏懼,都是來源于火力不足。
在美國送給了日本一個胖子、一個小男孩之后,廣島、長崎的人們全都成了熟人,日本也放棄了什么扯淡的玉碎計劃,全體投降了。
但是在戰爭之后,為了在亞洲有自己的根據地,同時也是為了遏制蘇聯的發展,美國也是對日本進行了軍事和經濟的投資,加速了日本戰后重建的進程。
日本也是全然照單全收,反正誰能打過我誰就是我爸爸,中國唐朝的時候我們能派出“遣唐使”,沒想到今天美國比我們強大卻主動派出了“駐日使”,這不趕緊跪舔一波啊。
于是日本靠著美國的經濟援助,快速發展了其國內的輕工業,有了充足的原材料供應,日本生產出的工業產品很快就暢銷全世界,并且逐漸入侵了美國本土,威脅到了美國本土企業。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日本甚至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一度達到了五千億美金。
五千億美金啊,這誰不眼紅!
于是美國精心策劃了一個廣場協議。
1985年,美國和英國、法國召集了日本、德國在紐約廣場飯店簽訂了協議,大概的內容就是提高日元和德國馬可的匯率。
小日啊,小德啊,你看你們現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這么不錯,再用以前的匯率那就配不上你們的身份了,咱哥幾個說好了,以后你們的匯率一起翻翻,怎么都得有個面吧。
日本和德國面對美國的“勸說”也是簽下了這份協議,但很快反噬就來了。
簡單來說,以前日本賣給美國一個東西賺10美元,回了日本這10美元能換200日元,但是現在匯率一提升,這10美元只能換100日元了。
這不是變相提升成本,減少日本產品競爭力嗎?
果然,很快日本國內的實體制造業就遇到了大危機,從供應鏈到勞動力,大家都是怨氣沖天,美國見縫插針地給日本提供了一片廣闊的金融市場。
大兄弟別不高興啊,賣實體不賺錢,咱炒股、炒樓啊,你看這個股票,今天買進來,你什么都不用干他就嘎嘎漲,這不比上工廠打螺絲香?
別無選擇的日本人民集體投入了美國編織的金融美夢之中,但眾所周知,一個東西誰都知道他能賺錢的時候,事實上這個東西就要開始賠錢了。
最簡單的道理,大家都去買一支日本汽車的股票,連汽車工廠的工人都不上班了,把錢扔進股市坐等升值,那這汽車誰去造?連車都沒有,那一紙股票的價值到底怎么體現呢?
果然在日本金融市場經歷了短短幾年的繁榮之后,一場大雪崩來了,幾乎每天都有破產的人從天臺上一躍而下。
在這種金融沖擊下,日本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大部分都選擇了躺平,也造就了一代的“平成廢宅”,日本的經濟徹底被“偷走了三十年”,淪為了美國的附庸。
拱火也真有人信
美蘇爭霸那就更不用說了,談美國逐漸稱霸世界的過程,那是肯定繞不開蘇聯的,甚至可以說美國干倒的這些“世界老二”中,只有蘇聯是貨真價實的“老二”。
那么美蘇爭霸最后蘇聯解體的過程,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了,總體來說就是這場戰爭美國大概只占了三成的“功勞”,剩下的七成大概都在蘇聯身上,是蘇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領導下全面發展軍工產業,瘋狂制造武器,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美國也是一度上頭,拼命制造武器,不管蘇聯叫的多大,美國二話不說就是跟上。
時間一長,雙方都有點撐不住了,尤其是蘇聯內部輕工業的嚴重缺失,讓其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降。
美國靠著整個西方的產業收割以及其制造業的發達,日子過的比蘇聯寬裕很多,但他也知道這么跟下去不是個事,在勃列日涅夫病逝之后,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了一個“星球大戰計劃”。
咱倆要玩就玩大點,有本事上外太空干一架去。
這樣的起哄架秧子發言,如果是我們國家大概就會當成胡說八道,里根瘋了。
在地面上美國都不一定能穩勝當時的蘇聯,更何況是還要上天上去打?
弱勢的一方反而要加大籌碼,這一看就有問題啊。
蘇聯當時的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和后面的契爾年科卻真的信了,還在拼命的發展軍工,發展航天武器。
美國則是在不停地制造輿論來拱火,對對對,就是這樣,看這個大炮,我們還真造不出來,蘇聯真厲害。
就像給驢頭上釣一根胡蘿卜,這頭驢就會拼命地向前跑,美國給了蘇聯能夠打敗自己的希望,蘇聯真的就繼續造大炮。
但這么玩,蘇聯的經濟是會崩潰的啊。
國內九成的人,九成的錢都去造飛機大炮了,就剩下一成的人在種糧食、縫衣服、炒菜做飯造日常用品,這日子還怎么過下去。
蘇聯富裕嗎?
非常富裕,家家都有戰斗機。
要那么多戰斗機干什么?
這樣一聽到國家要發救濟糧了,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趕過去搶糧食了啊。
終于到了1991年,蘇聯解體了,眾多加盟國全都各自獨立,各找各媽,自謀生路了。
雙輸沒事,我贏就行
美國面臨的最后一個挑戰,那就是歐盟了。
雖然歐盟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新興勢力,在1993年11月才正式成立,但是歐盟內部的成員國們卻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感情”,他們在歷史上也是分分合合、相愛相殺上千年了,如今集合成一個聯盟,更是補全了各自的短板。
1995年,年僅兩歲的歐盟GDP便直接干到了世界第二,1997年更是直接超過美國成了世界第一,并且軍事上他們基本都是“北約”的成員,這個美國本想用來遏制蘇聯發展的機構,沒想到成為了歐盟的天生軍事同盟。
政治上歐盟采取多邊外交,也就是世界上國家只要談得來,他們都可以建交,不需要看任何國家臉色。
歐元的誕生更是讓維持美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遭受了重擊,原來美國可以憑借美元和歐洲一群國家之間的不同匯率左右逢源,如今大部分歐盟國家卻都選擇了統一兌換。
面臨這種挑戰,美國也是頻頻出招,先是忽悠著英國進行了“脫歐”。
我親愛的義父,只要你脫歐,那咱倆就還是一家人,到時候金票大大滴啊。
這種話術在英國看來是非常幼稚的,但是歐盟這個組織內部的“轉移支付”的確給了英國很大的壓力,天天養著東歐一群窮哥們英國早就不樂意了,再加上為了不得罪美國,英國還是舉行了一次脫歐公投,想要用態度來嚇一嚇歐盟其他成員國為自己爭取話語權,但這就導致了非常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幾乎每個英國人都覺得英國不會脫歐,所以大家就都戲謔地投了一個贊成票,這樣一次又一次投票的最終結果一出來,投贊成票的還真是比反對的多。
騎虎難下的英國、瞠目結舌的歐盟、煽風點火的美國…
一場起源于歐洲,最終卻只有美國收益的鬧劇出現了。
在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來自俄羅斯的壓力讓歐盟再次選擇了和美國緊緊抱團,哪怕美國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炸了北溪管道,歐盟都沒有選擇和美國分道揚鑣。
現實角度想一想也是如此,北溪管道都被炸了,來自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已經沒了,怎么可能再和美國撕破臉呢?
于是歐盟只能踏上了美國的這輛戰車,為美國牽馬墜蹬。
我們不一樣
美國如今遇到的又一個對手,那就是我們中國了。
這不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博弈,但我們國家的崛起,卻并不是說想要打倒誰,更不是說要干掉誰。
我們的崛起是和平的、發展的、多贏的,是靠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守正創新,而不是去滿世界收割別國,更不是直接用武力威脅別國,這就導致了美國對我國的種種試探一直是無功而返。
1998年,金融巨鱷索羅斯意圖做空港幣,在此之前他已經成功做空了英國、墨西哥、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泰國等諸多國家,從無失手的戰績讓他積累了極大的氣勢,但港幣一戰,讓索羅斯集團大傷元氣。
從8月14日到24日,短短十天內,香港政府背靠大陸,動用了超過1200億港幣的外匯儲備,將索羅斯拋出的港幣盡數吃下,港股恒生指數定格在7829點,打的索羅斯集團內部都分崩離析。
2008年時,美國又提出了“G2”設想,簡單來說就是“秦齊并立、東西二帝”,面對這種國際政治地位的極大誘惑,我們讓美國見識到了什么叫做戰略定力,大餅一口沒吃,反而是繼續擴大之前我們創建并加入的“G20”國集團。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大家一起嗨起來才是硬道理。
一個“G2”、一個“G20”,格局打開啊老弟。
所以在新世紀以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局勢的總體優勢是不斷向著我們偏移的,但是美國的下場如何,并不是由我們說了算的,我們當然希望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可如果美國依舊在“干掉世界老二”的零和博弈思維上一騎絕塵,他的下場我們終將是愛莫能助。
參考文獻:
美國已整垮多個世界老二,只有中國巋然不動——海峽快訊(海峽消費報旗下官方賬號)
美國干掉4個世界老二,但是面對中國,卻可能被反殺!——咪咕紀錄片看薦(咪咕視訊旗下賬號)
美國已經干掉四個世界老二,三個方面證明,選中國是錯誤的——良友快訊(良友文摘報社旗下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