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論
ESSAYS
1.4 真理、想象和歷史記憶的政治:戈達爾、本雅明和瓦爾堡
文/【葡萄牙】米格爾·梅斯基塔·杜阿爾特
譯/祁 勇
1.27 見于/關于論文電影的表演:讓-呂克·戈達爾在《我們的音樂》中扮演讓-呂克·戈達爾
文/【意大利】勞拉·拉斯卡羅利
譯/吉曉倩
1.39 錄像、電影與后電影:論讓-呂克·戈達爾的《電影史》
文/【韓國】金智勛
譯/惠 政
1.52 “精神圈”的電影詩學:戈達爾和馬克(1982—2001)
文/【法國】迪迪埃·庫羅
譯/錢 進
2.4 后人類中心主義的未來:《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索拉里斯》和《星際穿越》中的無根性與流動的身份
文/【印度】阿林達姆·南迪
譯/祁 勇
2.30 超越電影理論史的分歧:數字時代的媒介間性方法論
文/【巴西】阿爾弗雷·蘇皮亞
譯/劉思成 蒲夏青
3.4 電影作為繪畫:諾萊塢對攝影媒介的哲學理解
文/【加拿大】拉尼·阿坎德
譯/潘 源
3.20 伊斯坦布爾的跟蹤者:努里·比格·錫蘭《遠方》中的沉默、城市空間和受損的男性形象
文/【土耳其】埃姆雷·卡格拉揚
譯/敖 柏 馮琪琪
3.36 破框的畫框:《24幅畫面》中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非創造之道
文/【美國】邁赫迪·吉米亞加利
譯/褚 儒 呂 真
4.4 “招魂宇宙”:溫子仁、詭異玩偶與惡魔修女
文/【英國】勞拉·米
譯/李效愚 王 坤
4.22 解構印度尼西亞鬼怪“包頭僵尸”:印尼當代恐怖電影《穆芒》的歷時性分析
文/【印度尼西亞】胡斯蒂托·阿迪普拉塞蒂奧 安妮莎·溫達·拉拉薩蒂
譯/祁 勇
4.40 歐洲法語女性論文電影:對女性視聽思考過程的探索
文/【法國】盧爾德·蒙特魯維奧·伊瓦涅斯
譯/付筱茵 李逸軒
5.4 謝爾蓋·愛森斯坦論迪士尼(上)
文/【蘇聯】謝爾蓋·愛森斯坦
譯/吉曉倩
5.25 情感與實踐:愛森斯坦vs.巴特
文/【法國】喬治·迪迪-于貝爾曼
譯/柏 愔
5.36 地點與故事:愛森斯坦的《玻璃屋》與《球形書》
文/【德國】奧莎娜·布加科娃
譯/楊士博 張超群
通訊作者/葉曉嫻
5.51 可見之物的規則變遷:謝爾蓋·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的生成
文/【英國】杜尚·拉杜諾維奇
譯/賈斌武 陳 杰
6.4 謝爾蓋·愛森斯坦論迪士尼(下)
文/【蘇聯】謝爾蓋·愛森斯坦
譯/林 紅
6.22 蒙太奇主義
文/【法國】雅克·奧蒙
譯/趙海風
6.33 第八藝術: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愛森斯坦
文/【法國】呂克·旺謝里
譯/李 奇 張一諾
伊朗電影特輯
SPECIAL ISSUE:IRANIAN CINEM
1.62 全球電影節網絡中的伊朗電影
文/王 垚
1.82 復數的文化觀看與通約的影像知識——伊朗電影的表述悖論與媒介通約數
文/段運冬 岳 揚
1.95 面紗下的伊朗:洛珊·班尼蒂瑪電影的現實主義表達
文/黃 含 陳方儀
電影產業
MOVIE INDUSTRY
1.104 論“小國電影”發展模式下芬蘭喜劇電影的類型分野與文化圖景
文/齊 偉
導演研究RESEARCH ON DIRECTOR
2.49 南亞移民電影:女性導演的跨國書寫
文/王 靜
媒介研究
MEDIA STUDIES
2.66 電影的多模態分析:朝向皮爾士的框架
文/【伊朗】賽義德·穆罕默德·賈瑪斯比 阿拉什·加茲維內
譯/吉曉倩
2.83 觀眾學視閾下電影的物質性研究
文/陳婉喬
3.47 一種歷時性的、尺度靈活的、關系性的、視角化的運作:捍衛(一直變革的)媒介特異性
文/【美國】喬丹·斯約爾
譯/柏 愔
聲音與電影
SOUND AND FILM
3.70 空間·身體·權力:從瑪麗·安·多恩的聲音意識形態出發
文/張晉輝 史燚燃
3.81 流散、間隙和旅行:哈米德·納菲斯“口音電影”的理論意涵
文/朱巖巖
紀錄片
DOCUMENTARY
4.66 “紀錄式虛構”:克里斯·馬克論文電影的“哥白尼革命”
文/錢 進
區域電影研究
AREA STUDIES
4.80 逃離自我——韃靼斯坦電影簡史
文/【俄羅斯】阿爾馬茲·扎格魯特季諾夫
譯/汪 雋
動畫電影
ANIMATION
5.67 迪士尼公司動畫作品中攝影機運動的符號學分析
文/【伊朗】賽義德·穆罕默德·賈馬斯比 穆罕默德·阿里·薩福拉 穆斯塔法·古達爾茲
譯/敖 柏 李仁杰
理論綜述
REVIEWS
5.82 2023年美國電影批評研究
文/潘 源
元電影
METACINEMA
6.42 循環反思:電影反身性類型、模式與形式
文/【英國】丹尼爾·雅卡沃內
譯/胡譜忠
6.63 元電影崇拜主義:在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之間
文/【葡萄牙】法蒂瑪·奇尼塔
譯/赫鐵龍
6.75 超越自戀·大寫真實·能量交換——論伊朗元電影的生命力集素
文/汪黎黎
電影與傳播
FILM AND COMMUNICATION
6.86 自東徂西:中國電影在法國的傳播歷史與實踐
文/譚笑晗
電影劇本
SCRIPTS
1.118 塔爾
文/【美國】托德·菲爾德
譯/劉 佳 李 亮
1.158 銀河鐵道之父
文/【日本】坂口理子
譯/翟會寧
2.95 墜落的審判
文/【法國】茹斯汀·特里耶 亞瑟·哈拉里
譯/羅德賽
2.155 教師休息室
文/【德國】伊爾凱爾·恰塔克 約翰內斯·東克爾
譯/博 源
3.102 花月殺手
文/【美國】埃里克·羅思 馬丁·斯科塞斯
譯/張 晨
3.159 奧本海默(上)
文/【美國】克里斯托弗·諾蘭
譯/楊振同 楊 文
4.89 奧本海默(下)
文/【美國】克里斯托弗·諾蘭
譯/楊振同
4.140 美國小說
文/【美國】科德·杰斐遜
譯/羅 姣
5.109 奈德
文/【美國】朱莉婭·考克斯
譯/鄭 輝 劉 佳
5.163 世界的阿菊
文/【日本】阪本順治
譯/李悅佳
6.99 天使愛美麗
文/【法國】紀堯姆·勞倫特 讓-皮埃爾·熱內
譯/楷 歆
6.144 潛水鐘與蝴蝶
文/【英國】羅納德·哈伍德
譯/羅德賽
訪談錄
INTERVIEW
1.188 只有這樣的家庭才能孕育出“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父》主演役所廣司訪談
文/【日本】金澤誠
譯/李悅佳
4.183 電影劇本《奧本海默》的“前世今生” ——編劇、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長篇訪談
文/【美國】約翰·梅克林
譯/楊振同
5.184 通過“世界”一詞,讓江戶的年輕人看到未來——《世界的阿菊》編劇、導演阪本順治訪談
文/【日本】井上健一
譯/孟會君
5.190 “YOIHI PROJECT”項目的理念——《世界的阿菊》策劃、制片人、美術指導原田滿生訪談
文/【日本】井上健一
譯/王 毅
評論與鑒賞
COMMENTS
3.95 《花月殺手》:黑色反諷與同情克省交融的人道主義影像
文/高媛媛 張 成
1952年創刊 名為《電影藝術資料叢刊》
1953年更名為《電影藝術譯叢》
1981年更名為《世界電影》至今
以“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為辦刊宗旨譯介外國電影理論和創作經驗
全國中文社科核心期刊
主管單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中國電影家協會
編輯部電話:010-64296289
刊期:雙月刊,每雙月5日發行
定價:18.00元
本刊唯一有效投稿郵箱:
worldcinema@126.com
切勿通過其他渠道投遞稿件,因未通過指定郵箱投稿而造成的作者權益受損,本刊概不負責。本刊不收取版面費、審稿費等費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