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金融和消費金融,誰更香?
7年前,中信銀行和百度聯合發起成立國內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信銀行)。
7年后,百信銀行總資產一路增長至千億規模,但卻在今年遇到了發展失速的問題。
今年8月,中信銀行半年報顯示:百信銀行營收、凈利潤微降。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百信銀行總資產1046.1億元,較上年縮水79.01億元。
不過,百信銀行總資產滑坡的情況并沒有持續太久,根據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末,百信銀行總資產增長至1107.63億元,單季增長超60億元,重回增長軌道。
在一度出現增長失速的2024年,百信銀行有些重大人事變動,一方面是上半年老行長離任。
百信銀行的前任行長李如東,是中信銀行系統的一員老將。李如東曾在中信銀行總行任信息技術部總經理助理、網絡銀行部總經理助理等職,并在2017年任中信百信銀行籌備組組長、行長、執行董事,領導、參與、見證了百信銀行“從0到千億”的整個過程,于今年5月離任。
現任行長寇冠也是百信銀行的老將。2017年8月,寇冠加入百信銀行,出任百信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2019年3月,掛職擔任中信銀行信息技術管理部總經理,并于2022年6月掛職兼任中信銀行科技運營中心總經理,自2024 年9 月6日起履職百信銀行行長。
寇冠上任后,雖然資產規模沒有回到年初水平,但也有了轉好的態勢。
可以看出,新老行長的交替正好是百信銀行增長失速和回歸增長的兩個節點。
另一個人事變動是行長助理于曉紅 “失聯”,而于曉紅失聯的時間點是在新行長寇冠任上,這也為百信銀行的發展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
雖然總資產重回增長軌道,但百信銀行想要在2024年交出一份好的利潤表并不容易。
而根據前三季度業績,百信銀行營收較去年同期微微下降,而營業支出卻大幅增加,這也導致其凈利潤下降明顯。
而值得一提的是:百信銀行營業支出中信用減值損失的部分同比大幅下降,這無外乎兩個原因:經過前三季度的縮量,百信銀行資產質量得到優化;或是百信銀行如同業一般選擇減少撥備的方式增加利潤數據。從資產質量方面來看,百信銀行2021年至2023年的不良貸款率分別是1.55%、1.48%及1.36%,整體呈下降趨勢,歷史成績不錯。
寇冠如想破局,本質上還是要擴大資產規模,為2025年的財務回暖做準備,方向是什么呢?
百信銀行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其上半年營收、凈利微降時表示,“是其主動選擇業務結構轉型導致。百信銀行大力提升產業金融占比,而產業金融信貸產品價格和風險后收益較低,對其收入表現帶來一定影響,對助貸業務的主動壓降也是原因之一。”
目前,百信銀行對助貸業務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減少對助貸業務的依賴勢在必行,應加強自營業務的轉型和業務結構調整。此外據媒體報道:2021年-2023年,百信銀行個人綜合消費貸款規模分別為531.6億元、631.68億元及660.1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4.2%、18.8%、4.5%。
可見百信銀行的消費貸業務增長已經迎來拐點,產業金融的轉型勢在必行。而在百信銀行“新三年規劃”戰略轉型規劃中,提升產業金融業務占比被重點提及。
百信銀行2023年度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報告中指出,2023年百信銀行董事會強化戰略牽引,指導構建2024-2026年新三年戰略發展藍圖。在銀行業凈息差收窄等多重壓力下,百信銀行需強化核心能力進行自營業務的轉型和業務結構調整,有效提升產業金融業務占比。
發展產業金融對于百信銀行而言“有跡可循”,其兄弟公司度小滿金融與螞蟻集團、微眾銀行相比同樣沒有精準的流量來源,卻通過科技、風控、品牌等方面的建設和努力,在大廠金融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從這點來看,百信銀行起碼有一個可以參照的范本,至于結果如何,只能由時間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