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拍攝對影視制作效率的提升已經成為一種不言自明的行業共識,相比理論性的數字,創作者們最關注的是如何更便利地使用這一新工具。這是虛擬拍攝能否規模化應用的一個核心前提,也是阿里大文娛虛擬拍攝整體解決方案在3.0階段的核心議題。
作者 | 張書涵(上海)
監制 | 張一童(上海)
正在拍攝中的優酷古裝仙俠劇《師兄太穩健》可能是國內和虛擬拍攝磨合得最好的劇集項目之一,應用場景多達19個,是當前國內劇集中虛擬拍攝場景最多的,這一數字甚至還在持續增加中。
「之前設計的虛拍場景占比就達到30%,現在已經接近40%了。」《師兄太穩健》總制片人王平對虛擬拍攝好評不斷,「真的好用,我現在已經成為他們的自動宣傳機了。」
讓王平和團隊贊不絕口的不僅僅是虛擬拍攝如同位面穿越般的神奇畫面呈現,還包括技術團隊在劇組一線的深度服務。阿里大文娛數字化制作負責人許佳告訴《新聲Pro》,他們對現場工程師的要求是,所有影響拍攝的問題在半小時內解決,不影響拍攝的24小時內給出解決方案。
虛擬拍攝對影視制作效率的提升已經成為一種不言自明的行業共識,對于更多創作者而言,相比理論性的數字,他們最關注的是如何更便利地使用這一新工具。便利性的提高,也是虛擬拍攝能否規模化應用的一個核心前提。
這也是阿里大文娛虛擬拍攝整體解決方案在3.0階段的核心議題。無論是全套定制化硬件,還是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以及整體協作流程的優化,阿里大文娛從劇組實際應用需求出發,不斷突破虛擬拍攝制作效率和應用規模,同時將AI與影視深度結合,正加速打通影視工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1.不受限的創造空間
偌大的虛擬拍攝影棚內,一切都在靜謐而高效地進行著,造雪機噴出的雪絮和屏幕中的雪點同步下落,置身場景中的演員與實時渲染的光影相融合,監視器中的世界真假難辨,那些僅憑概念圖和劇本文字難以充分展現的視覺奇觀,在這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空間里變為眼前現實。
前景舞臺不過十幾米寬,大部分的場景打造和氣氛變化都由后方的LED屏完成。對比去年制作的一些劇集項目,「虛擬拍攝的屏前置景明顯更少了,我們的虛擬場景能代替的東西越來越多。」
實景面積的減少帶來了置景成本的降低,王平分享,過去,在一個600平米的實景中給地面鋪雪大概需要15噸左右的硫酸鎂,而今天在虛擬拍攝影棚內只需在屏幕前鋪2噸左右的雪就可以滿足拍攝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道具數量的減少也使得劇組擁有更充足的預算去使用更環保的材料。
同時,數字場景的調整也更加方便。在拍攝凌霄殿場景的戲份時,王平覺得場景中的腳手架略顯密集,阿里大文娛數字化制作總監郎君即刻便讓工程師去掉了一部分,「像變魔術似的,你知道這在傳統的置景當中要花多少時間和溝通成本嗎?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實實在在的沖擊。」王平說。
所見即所得的靈活性降低了現場工作中劇組各部門間的溝通難度,「后期前置」的理念也極大地節省了后續制作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然而更重要的是,虛擬拍攝可以打開創作者的想象力,拓展創作邊界。
《師兄太穩健》改編自言歸正傳的仙俠小說《我師兄實在太穩健了》,龐大的洪荒世界觀給實景拍攝提出了不小的挑戰。「長視頻最重要的就是沉浸觀看,要讓觀眾代入這個世界,相信這個世界。」 而劇組從一開始便尋求虛擬拍攝的支持,正是因為虛拍能在10米高的屏幕中就實現上天入地,抵達天庭龍宮,解決高難度的場景打造,在預算范圍內讓視覺呈現的效果最大化。
王平透露,《師兄》在構思第二季的時候已經提前將虛擬拍攝納入創作考量中,不僅可以直接復用第一季已有的數字資產,原來出于各種原因「自我閹割」掉的場景也有了被重新考量的機會,在虛擬拍攝的支持下,創意所達之處都有了更大的落地的可能。
「我們做虛擬拍攝的一個目的,就是讓主創能夠更少地為制作條件而妥協。」許佳表示,很多主創的好想法可能受限于拍攝時間或者拍攝預算而流產,「通過新技術去更好地實現創意,這是技術的價值。」
2.劇組里來了新工種
數字化制作總監郎君出沒在導演棚內,從調節風雪大小,到調整屏幕亮度,導演的拍攝需求會被他轉化成具體的技術指令,再用耳麥同步給后方操作臺的工程師。
阿里大文娛再一次把算法工程師帶到了拍攝現場,成為劇組的「數字影像工程師」。這個全新的職業由阿里大文娛首創,在海外《曼達洛人》等項目的虛擬拍攝中,英偉達、EPIC等硬件及軟件供應商都會派遣大量的工程師渠道現場進行支持,但在國內由于攝制周期和預算的問題沒有辦法實現,這份答卷只能由自己填寫。
棚內的操作臺前只有六七個人,但算法工程師深入現場對虛擬拍攝的實際應用效果影響顯著。以顏色校準為例,不同硬件廠家之間色彩標準不同,邏輯復雜,利用算法校準的效率是人工的數倍。此外,數字影像工程師也要熟悉攝影、美術、燈光等工作方式,所以能夠更好地理解現場的實際需求。
數字化制作團隊與劇組各部門保持著密切的溝通,以可視化的方式打通不同工種間的語言體系,不僅制作三維場景示意圖,也會提供畫面分鏡,「相當于拿到就能直接拍。」
盡管主創團隊都對新技術抱有相對開放的心態,但新鮮總是伴隨著陌生和風險。在正式開拍前,技術團隊和主創們進行了虛拍測試,王平稱,直到虛拍測試之后,才明顯感覺導演整個人都放松下來了,「他知道虛拍技術會到什么程度了。」
一方面,團隊會根據劇本描述篩選出適合虛擬拍攝的場景方向,再依托導演的想法進行具體調整;另一方面,一些因距離位置太遠、基地排期趕不上、戲份重要程度不足等原因無法落地的實景也可以由虛擬拍攝承接。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劇組在基本拍攝流程上與傳統拍攝別無二致,虛擬拍攝并未給劇組帶來額外環節的負擔。這是技術團隊的自我要求之一,「我們整體的業務發展其實是非常尊重劇組的生產規律的,包括前期劇組什么時候組織圍讀我們就什么時候參與進去。」
3.影視工業化的破壁人
虛擬拍攝在國內影視行業的應用正從概念科普走向普及應用。技術團隊和創作者都在進一步探索,虛拍規模應用的上限。
相較硬件技術的提升,其規模化能力的增加更依靠整體技術方案的升級。在虛拍應用更成熟的海外市場,整體技術方案也是各大廠商競爭的核心之一。
當下,阿里大文娛虛擬拍攝整體解決方案已經進入3.0階段,其指向了當下創作者最關注的三個問題。
一是更符合影視拍攝需求,可定制的硬件設備。以LED屏為例,以往的LED顯示陣列多是針對人眼識別設計,亮度和顏色準確度更符合人眼的觀看習慣;獨家定制的LED屏則更適應攝影機成像原理的標準,在還原室外的強光環境和顯示暗部細節等方面更具優勢,追求更高的畫面質量。
二是技術在實際拍攝中的實時響應能力。首先,是通過算力升級進一步提高虛實校準等流程的準確度和效率。比如,按照官方流程一個鏡頭的校準大概需要2個小時,若使用15個鏡頭一起追蹤就需要花30小時校準,而在視覺算法的加持下這個過程只需要20分鐘。與此同時,在以數字影像工程師為代表的現場技術團隊加持下,切實做到實時解決劇組問題。
三則是最為重要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有很多公司做虛擬拍攝提供服務的時候是一個拼盤,大家各做這里面一部分,但是對各自的能力的邊界就不是很清楚。」許佳強調,通盤考慮和整體負責才能讓虛擬拍攝的各個環節和細節都有好的表現。
在《師兄》項目中,作為劇組的數字化制作總監,郎君兼顧虛擬拍攝和視效兩塊內容,整體評估兩種技術的應用場景,在適合虛擬拍攝的地方使用虛擬拍攝,適合解決的就用視效解決,發揮不同技術的優勢,相互彌補短板,從源頭進行規劃和設計。
《師兄》的虛擬拍攝場景多達19個,虛拍戲份占比近40%,是目前國內劇集使用虛拍場景最多的,并且,即將以雙棚同時虛拍的方式進行,這是此前國內劇組從未有過的。
此外,AI大模型的引入將進一步提高制作效率。今年年初開始,AI就已經在阿里大文娛的多個項目中進行規模化應用了,前期的概念圖制作、場景拍攝預演、資產的程序化生成以及現場的校準,都能通過AI進一步提效,經測算,在校準上的效率能達到傳統方法的5倍以上。
流程化和標準化是高質量大規模生產的前提,邁入3.0階段后,阿里大文娛數字化制作團隊正在更多項目中,與合作方一起加速向規模化邁進,連許佳自己都感嘆道:「以前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我有感覺到我們在慢慢接近工業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