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鎮安縣青銅關鎮冷水河村,一條靈動的河流穿村而過,經峽谷、過險灘,一路洶涌澎湃,倒流匯入漢江二級支流——乾佑河。這些年,為了涵養水源,鎮安縣加強生態治理、厚植河湖底色,山區群眾不僅守住了綠水青山,也迎來了和美富足的新生活。
三間平房一字排開,間間寬敞明亮。右手邊的偏房里,放著一張兩米長的茶臺。閑暇時,武鑫總會泡上一壺茶,躺在藤椅上,美美地呷上幾口。
11月30日,冷水河村的一處坡地里,嫩綠的小白菜長得正旺。掄著鋤頭挖了幾棵菜苗后,武鑫順著田埂邊的小路慢悠悠地朝回走。
一路上,都是剛修好的梯田,看著可整齊了。不遠處,冷水河緩緩流淌,水清得能瞅見里頭的小魚。“這景色,看著真美!”走著走著,武鑫不由得哼起了小曲。
家門口的小白菜長勢正好,武鑫說就像他們如今的生活一樣充滿希望
山坡綠
這幾個月,冷水河村一處叫武家凹的地方很熱鬧。半山腰里,五六臺大型機械來回穿梭,有的鏟土,有的推坡,有的拉運材料,一切忙而不亂。
這是鎮安縣2024年小流域治理坡改梯項目的施工現場。武鑫的家離這兒不遠,站在門口看一眼,開鏟車的工人穿著啥顏色的衣服,他都能瞧得一清二楚。
作為村里的黨支部副書記,只要有空,武鑫都會守在工地,幫著處理一些指認地塊、確定位置的事情。從雜草叢生的荒地到錯落有致的梯田,他眼見著這些山坡地一天天變了模樣。
冷水河村四面環山,山地多、平地少。雖然冷水河、乾佑河在此交匯,奔騰向南,但在過去,這里的“河水不澆地、窮山不養人”,老百姓出門要過河爬坡,日子過得很是艱難。
“其實不怪河,河又不會爬坡。”說起從前,60歲的武鑫嘆了口氣,“咱這兒的地都在半山腰或山頂,啥時能澆地,全看老天爺。”
能種的地少,群眾就在山上不停地開荒。這樣做的后果是:一下雨,山坡就被沖出一道道溝壑。年深日久,水土流失問題越來越嚴重。
“一場暴雨過后,山上光禿禿的,種的莊稼都被沖走了。”在武鑫看來,那時候,人的心情就跟山里的環境一樣,整個都是灰蒙蒙的。
改變,發生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后。鎮安地處秦嶺腹地,境內有大小河流5801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在這里,涵養水源、保護生態是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重要基礎。
推進水資源管護、強化水環境治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了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鎮安縣在保護水源地的同時順勢而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起了綠色生態產業。
前幾年,武鑫家里的8畝林地,全部栽上了核桃樹。就連村里那些邊邊綹綹的荒坡地,也都栽上了板栗樹和中草藥。
“現在從春到冬,山上都是綠瑩瑩的,看著就養眼。”走在修好的梯田上,武鑫的腳步格外輕快,“等開春了,這些地都種上莊稼后,那才叫一個好看。”
實施小流域治理后,冷水河村的山坡地變成了整齊的梯田。
河湖清
同為土生土長的鎮安人,和武鑫不同的是,23歲的項竣從小到大,沒太吃過生活上的苦。但有一點,他的感受很明顯:這幾年,全縣的河流肉眼可見的變清了。
在鎮安縣云蓋寺鎮的西北方向,有一座水庫,叫云鎮水庫。緊挨著水庫的云鎮凈水處理廠,就是項竣工作的地方。
檢查設備、觀察水源、監測水質……這些瑣碎的日常工作,在外人看來很枯燥,但項竣卻不覺得。
“水庫的原水引下來后,得先在沉淀池沉淀,再到過濾池過濾,最后才能到清水池,處理完成后供沿線群眾飲用。”在項竣看來,水質安全大于天,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
其實剛到水廠的時候,項竣對這份工作的理解還沒有這么深刻,認為就是緊緊閥門、看看水的小事,不用太費心思。但干了一段時間后,他的想法變了。
水質每天檢測幾次、氯化鈉每立方米水加多少克、沉淀池多長時間清洗一次……這些,都有嚴格的要求。干著干著,項竣越發上心了。
手頭的活兒忙完后,項竣會和水廠的同事們一起,每個月抽出時間到“一墻之隔”的云鎮水庫義務巡護,撿拾垃圾,同時對發現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及時勸阻。
云鎮水庫的水源,主要來自云蓋寺鎮上游的縣河峽谷段。而縣河,是乾佑河的一級支流,其水質安全關乎著“一江清水送京津”。
千里調水,水質是關鍵。為了守護這“一泓清水”,鎮安縣統籌抓好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全面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十年努力換來的是水清、河暢、岸綠。“以前,河水沒有這么干凈,有時還有臭味。現在,水質越來越好,越來越清亮了。”沿著云鎮水庫走了一圈,項竣和同事們撿得最多的,就是樹上的落葉。
走到水庫上游的時候,幾個人已經有些累了。找了塊干凈的地方,他們坐下來歇了一會兒。項竣蹲下身子,雙手掬起一捧縣河的水:看起來,晶瑩透亮,喝一口,甘若清泉。
如今在鎮安,多年的生態治理換來水清岸綠、一江安瀾。
生活美
1000多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就像一條細細的“血管”,穿山越嶺,一路北上。在漢江、丹江流域,沿線的碧波清水雖沉默不語,但老百姓卻有說不完的話。
云蓋寺鎮花園社區是鎮安縣最大的移民搬遷安置社區,有2171戶8684人。55歲的潘金梅住在17號樓1單元1樓,和社區服務中心只隔了一條馬路。
這是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面積有100平方米。客廳、陽臺和其中的一間小房子連通起來,被潘金梅改造成了一個小超市,貨架上整整齊齊地擺著米面糧油、紙筆本子和各類生活用品。
潘金梅的老家在7.5公里之外的云蓋寺鎮黑窯溝村。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也是縣河的發源地。在那里,縣河的源頭被叫作黑窯溝河。
潘金梅生在山上、長在山上,從她記事起,這里的家家戶戶喝的都是黑窯溝河的水。2013年,為了保證南水北調水源地的水質安全,潘金梅一家從山上搬了下來,住進了這套寬敞明亮的單元房里。
北方人都說“南水”好喝,一方面緣于漢江的水源好,另一方面得益于沿線老百姓將水源地保護得好。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后,陜南三市通過實施移民搬遷、兩廠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不僅管好了漢江、丹江流域的人,也管好了漢江、丹江這泓清水。
為根治漢江、丹江流域洪澇頻發、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陜西投資280億元,在漢江、丹江沿線實施生態環境治理、水資源配置和防洪設施一體化建設工程。同時,用十年時間,投資1139億元,對60萬戶240萬人實施移民搬遷安置。
2011年,鎮安縣啟動生態移民搬遷點建設,將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農戶進行集中安置。花園社區就是其中之一。
從黑窯溝村搬下來后,潘金梅開了家小超市。丈夫明安誠一邊打理山上的幾畝地,一邊在附近打零工。兩口子各忙各的,鉚足了勁掙錢,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
這不,馬上又到年底,該盤點盤點了。晚上,超市關門后,潘金梅兩口子坐在桌前算起賬來。
超市收入56235元、丈夫打工收入38600元、幾畝玉米和魔芋賣了23300多元……燈光下,潘金梅把手里的計算機敲得啪啪響。
本報記者 賴雅芬 黃敏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