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辛亥革命,所有人都知道,是武昌打響了第一槍。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清朝新軍等力量在武昌發動的兵變,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
大多數人對于這段歷史,可能基本停留在紙面的記錄上。有一位在武漢英國領事館任職的英國人,卻如同戰地記者,完整地記錄下了這場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的起義。
斯坦利·懷亞特-史密斯(Stanley Wyatt-Smith,1887-1958)于1907年進入英國駐華領事機構任職。1909 年至 1913 年期間,他在漢口擔任領事助理,之后還在其他幾個中國城市任職。1938年至1942年他在馬尼拉擔任總領事。在 1943年至1944年擔任火奴魯魯(檀香山)總領事,之后退休。
斯坦利·懷亞特-史密斯和妻子梅布爾·史密斯,兩人于1913年結婚
他在1911年10 月和11月拍攝的老照片(有些可能是購買的照片),真實記錄了武昌起義時革命軍戰斗的場景,還有清軍和革命軍的漢口爭奪戰。這些照片最直觀地展現了武昌起義整個過程,士兵的裝備、軍容以及當時的戰斗場景一一呈現,可以說是記錄辛亥革命最珍貴的視覺資料。
大觀日知錄分幾期陸續分享這部分照片資料。
第一輯:
第二輯:
第三輯;
清軍在漢口鋪設鐵軌。
武昌起義爆發后,清政府派出以陸軍大臣蔭昌為首的討伐軍南下,漢口位于長江北岸,首先受到攻擊。經過半個多月的激戰,漢口失守,革命軍被迫退守武昌。11月底,漢口、漢陽均被清軍收回,雙方維持隔江對峙的局面。
一處紅十字醫院。
傷員撤離,江邊有一艘紅十字會的汽艇。
紅十字會的汽艇在江上行駛,遠處是一艘日本巡洋艦。
回頭望的是一名英國水兵,船上是死去的革命軍士兵,應該是紅十字會在運送死者。
漢口英國租界旁,船只里是死去的革命軍士兵。
船上堆著戰死的革命軍士兵。
死去的革命軍士兵被放置在墊子上,位置是漢口英國租界附近。
革命軍士兵的尸體被裹起來運到馬車上送去埋葬。
一名士兵的棺材。
一名被處決搶劫者頭顱,被掛起來示眾,旁邊寫著名字。
趁火打劫都被砍頭示眾,還有漢口郵政局廣告。
戰斗過后,真正是尸橫遍野。
一場戰斗過后,革命軍士兵和清軍士兵的遺體橫陳在鐵路路堤上。
兩名革命軍士兵尸體。
一具砍頭的尸體,頭顱被放在兩腿之間。
田野中的尸體,似乎是普通民眾。
一具尸體被拖走。
一名受傷的革命軍士兵被簡易擔架抬去醫院。
漢口火車站,一名傷者被抬著送去醫院。
革命軍士兵,舉著紅十字旗,應該是一個醫療救助隊。
漢口,遠處濃煙滾滾。不知是什么建筑被戰火涉及起火。
漢口,戰地銷煙。
漢口銷煙,大致應該是江邊起火。
漢口激戰過后,被毀壞的房屋。
漢口的大量房屋被焚毀,街市成了一片廢墟。
大火熄滅后,漢口大片建筑被毀,成為一片瓦礫廢墟。
被戰火損壞的漢口大碼頭。大碼頭坐落在接駕嘴(今集家嘴)與龍王廟之間,背靠河街(今沿河大道)、黃陂街漢鎮核心地帶,面朝漢陽南岸嘴,處在漢鎮中心去往漢陽城的便捷路線上。
在辛亥首義陽夏戰爭中,起義軍敗退漢陽,從此處以及附近幾處碼頭渡過漢江。為了阻擊清軍的追擊,這里曾發生激烈的戰斗,使得碼頭建筑大部被毀。
大碼頭已成斷垣殘壁,門洞上“大碼頭”三字猶存,昔日繁忙的景象不再。遠處的岸線輪廓是接駕嘴段彎曲的河岸。
兩名外國人站在大碼頭被損毀的門洞前。通過門洞可看到漢陽岸的房屋和遠處龜山頂上的禹王宮。
江岸邊的斷壁殘垣。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