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行業,根本看不到未來。
集采又傳出震撼消息: 特布他林注射劑,報價前165元/支,報價后0.89元/支;葉酸片,報價3分錢/片;阿司匹林腸溶片,3分錢/片;抗癌藥瑞戈非尼片,報價打到4元-6元/片。
這次 集采, 之所 以震撼,有兩點:
1、報價已經遠遠跌破成本價。
2、國外原研藥企業幾乎已經放棄集采了。
比如,輝瑞、拜耳不參加;大冢制藥、默沙東等不降價。
集采的困境,又一次赤裸裸的擺在藥企面前: 不中標,立刻死; 中標,晚點死。
這種困境,大家根本看不到醫藥行業的未來……
1、藥企看不見未來:不掙錢,能把質量控制好嗎?能搞創新藥嗎?
之前,很多藥企都是靠關系,把產品打入醫院,讓后躺著吃老本。當初集采有一個美好愿望就是,倒逼藥企走創新的道路。
這個愿望是好的,因為當時不少藥企確實靠仿制藥賺了一些錢,但是國家嫌他們對創新藥的研發不夠,創新的速度不夠快,能夠拿得出手的藥企也不多,只有恒瑞醫藥等幾個企業。
醫藥集采,其實就是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讓原有靠關系的模式,一下子進入極其慘烈的成本競爭模式,轉變太大了。
價格動不動就下跌70%或90%,很多藥企一夜之間就把策略轉為“活下去”。
醫藥行業的朋友一直說,公司不掙錢,怎么有能力去搞創新嘛?
現在,我們不僅要問了,這藥的價格連成本都不夠,我們怎么能保障它的質量嗎?
很多人都信誓旦旦的說,我們醫藥行業有嚴格的標準,比如有效成分含量,一致性評價等等,所以大家放心大膽的吃就是了。
可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經常往醫院跑的人都知道,集采的藥跟原研藥質量差別就是很大,比如都是感冒藥,孩子吃了集采的藥就會渾身起疹子,吃原研藥就沒啥事兒,而且很多醫生也直接說,有條件的話去外面買進口藥吃。
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食品行業。食品行業監管不嚴嗎?結果呢?
現在,藥價跌到3分錢/片,你敢吃?你敢讓家里人吃?
2、投資者看不見未來:板塊股價跌了70%。
集采這個消息,其實我們第一時間就注意到了。
我們在周四(12月12日)文章中,就提醒大家了,尾盤有一個利空,但是市場并沒有反應出來。
周五(12月13日)市場泥沙俱下,化學制藥和生物制藥也跟著大跌,也不能說市場完全反應了這個利空。
醫藥行業,基本上被市場拋棄了。
從第一批4+7集采以來,生物醫藥、化學制藥、醫療器械等等所有醫療板塊都大幅下跌,跌幅30%-70%。
具體到個股,很多股價跌幅都是50%、90%。像龍頭恒瑞醫藥從95.97元跌至46.59元,跌幅51.45%;CRO龍頭藥明康德從165.27元跌至56.5,跌幅65.81%。
可以肯定的說,凡是在2021年買入醫藥股的人,到現在沒有一個人解套了,至少都虧50%。
現在的投資基本上都不看醫藥板塊了,短期漲的再兇也不看,很多人也把每次上漲當作跑路的機會。
醫藥行業的基金更是風格漂移到十萬八千里了,名字看起來是醫藥板塊的基金,一看持倉,全是科技股。
一級市場整體冷淡,醫藥行業相對更冷淡,現在活躍的基本上都是國資。民營投資人考慮的不是繼續投新的企業,而是想方設法的保證已經投的企業不虧錢,以及怎么退出的問題。
無論是一級市場的投資者,還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也都看不見回本兒的希望。
3、如何評價這事兒呢?
必須肯定,這事兒的初衷是好的,即能夠驅動醫藥企業搞創新藥,又能夠為醫保省錢,給老百姓省錢。
但是現在總覺得有點變味兒了。
帶量采購之后,老百姓看病真的省錢了嗎?并沒有感覺到。
現在醫院一開藥都好幾種藥,化學制藥價格是下去了,可是中成藥價格上來了,而且每次開藥,幾乎必帶中成藥,且藥價是藥方里面最貴的藥。
醫保真的省錢了嗎?化學制藥的確把價格打下來了,可是其他藥并沒有省錢,醫保支出仍然很大。
更關鍵的是,我們需要思考一下,集采究竟使誰受益了呢?
最后展望一下市場:
周五的市場,大家已經看出來了,其實市場情緒有些悲觀。
大會召開之后,各部門的專門會議也相繼召開,看了一下內容,其實也并未多么積極,很多內容還是在強調,“防風險”、“監管”等等,總體還是趨于保守。
現在有一個好的跡象是,降準降息預期開始萌芽了,這個預期起來的話,或許會提振市場情緒。
具體 到醫藥板塊, 集采消息 經 過周末 兩天 的發酵 ,大家再一次認識到了藥企的困境,市場可能會更加的 相當悲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