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的航船正駛向2025年的新航程,而舵手們在12月的會議和經濟工作會議上,已經為這艘巨輪定下了航向——“穩住樓市股市”。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次深刻的經濟戰略調整。這樣為何在這個關鍵時刻,房地產被推到了聚光燈下?讓我們一起揭開這背后的經濟邏輯。
“適度寬松的貨幣措施”這一表述,讓人不禁回想起2008-2010年的經濟刺激計劃
那時寬松的貨幣措施如同一劑強心針,讓房地產市場煥發生機。
現在這個措施基調又回來了,是不是就意味著房地產市場能迎來另一個春天呢?
數據顯示,2008年的寬松政策讓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超過50%,而2022年的降息,盡管LPR下降幅度接近100bp,房貸利率下降接近230bp,但由于信用風險爆發,提振效果有限。
這一次我們能否期待不同的結果?
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加強財政和貨幣措施協調配合”,這不僅是對地產領域的一次重要指引,更是對整個經濟體系的一次深刻調整。
財政措施和貨幣措施的協同,被視為解決地產行業需求、供給預期危機的必由之路。
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安倍經濟學通過財政、貨幣、產業三支箭,成功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地產的信貸投放,最終實現了房價的止跌回穩。
這樣我國是否也能復制這一奇跡?
就業市場的冷暖,直接關系到居民的購房意愿。
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努力達成增長穩、就業穩以及物價合理回升的良好組合,那這個措施導向對地產行業到底意味著啥呢?
數據顯示,近年經濟環境變化,就業與收入預期下滑,顯著影響居民地產需求。
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下滑,開發商庫存高,降價促銷效果不佳,市場觀望情緒濃。
這樣如何通過就業與產業循環,改變潛在購房者的負面預期,實現地產行業的良性循環?
在全球經濟風云變幻的背景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防范化解外部沖擊”,這無疑是對潛在的貿易戰2.0和金融市場沖擊的一次深思熟慮。
房地產行業在穩增長和控風險角度,都對宏觀經濟有系統性影響。
在特朗普2.0時期全球金融風險的放大,使得地產行業的價格指標改善顯得尤為重要。
房價的企穩,有利于整個宏觀經濟擺脫“通縮”的跡象為外部沖擊提供有效對沖。
在我國經濟的全新行程里,房地產不單是一個行業,還是一個經濟的指路牌。它跟財政與貨幣措施的相互配合有關聯,跟就業與產業的循環有關系,并且跟外部沖擊之下的宏觀經濟穩定有緊密聯系。2025年,我們期望房地產行業可以停止下跌開始穩定,給我國經濟的大船指明方向,開往更為寬廣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