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成為父母后,你的言行,就不再只代表自己,還有年幼的孩子。所以,有些話,別輕易說出口。
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是超出父母想象的。但往往有些父母,做出的行為,不值得孩子信賴。
比如,南寧一位應屆畢業生,自己被詐騙7萬多元,已經瀕臨自閉了,卻不敢跟家里人說。因為,他知道自己說了以后,可能得到的除了謾罵就是教訓,不敢說,其實是已經對父母失去了信任。
還有,一個高中女孩意外懷孕后,跟家人說,班上有個女孩懷孕了。想要試探一下,父母的態度。結果,母親頭也沒抬,說了一句,這么jian,還活著干嗎?女孩哭著跑出了家門,那一刻,她一定是極其失望的。
還看到一則新聞,當女兒告訴媽媽,自己被欺負后,媽媽卻問:“為什么不打別人?”
女孩崩潰了:“我被打的時候,你都會這樣問我!”
說到底,這樣的父母,就是“無能”,生怕孩子給自己惹事兒,即使真的有事兒了,也只會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其實,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哪怕只是問一下,哪里受傷了?需要不需要去醫院看看?哪怕只是一個擁抱呢?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這個女孩的失望,所以才有了那句:“我不會再需要你了!”
有人說,當父母好難,這樣不行,那樣也不可以。總是被架在道德、教育的火爐上,烤的面目全非!
是啊,誰也不容易。就像那句話說的:“自己是孩子的時候覺得父母管得太多,你當了父母的以后,又覺得孩子不聽話。”
無法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錯的永遠是別人,這就是人性,也是很多父母的現狀。
因此,既然已經成為父母了,就要考慮,如何把這個“角色”,詮釋得更好,讓自己和孩子,都能得到更好地成長。
心理學家發現,越是無能的父母,越喜歡對子女說三句話,把孩子傷得遍體鱗傷,親子關系也越來越疏遠,希望你都沒說過!
第一句話:“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這句話,可能是很多人童年的“夢魘”,還有“你怎么不跟別人好好學學”、“你好好看看別人咋做的?”、“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父母這些類似的表達,讓孩子的羞恥感倍增,自尊和價值感,也在慢慢降低。
能說出這些話的父母,或許源于自身的自卑心理作祟,把自己沒實現的愿望和夢想,都一股腦寄托在孩子身上,覺得用這樣的話語,能激發孩子的斗志。
第二句話:“給你創造了這么好的條件,你還不知足?”
那些“無能”的父母,總會重復這樣的行為。目的就是,想要通過引發孩子的內疚感,來影響他的態度和選擇。而父母卻不知道,這樣做,只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一次次重復自己的苦難和付出,其實也是為當前的無力狀況,找借口,想要引起孩子的理解和同情,進而順從自己的安排和教導。
但卻忘了,時代在進步,社會資源和支持力度也在向好,這些都是很自然發生的。和以前完全不同,怎么能類比呢?
第三句話:“這么簡單都不會?真沒用!”
那些無能的父母,總會覺得,事情很簡單,是孩子太笨了。其實,知之非艱,行之唯艱。了解和做到,是兩碼事兒。
但在有些父母看來,既然知道了,了解了,就應該能做到。放在家庭教育中,這樣的父母,其實自身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因此,也很難理解,孩子在生活、學習以及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只會一味地指責和貶低。
猶太教母沙拉·伊馬斯結了三次婚,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倆兒子不到30歲,就成了億萬富翁,女兒就讀世界名校,并成為以色列當地著名的翻譯家。她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以引發內疚控制孩子,是教育者的無能表現。”
的確,用內疚感來控制孩子,確實很難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這三句話,請父母們盡量少說,不說,避免引發更大的教育問題。
枕邊育兒寄語:
作家劉娜在文章中寫道:“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但我們已不是第一天當父母。
我們可以一段時間總犯錯,總是做得不夠好,但我們不能一輩子活在惡性循環中,反復傷害孩子。”希望家長們也能明白,對于孩子來說,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正循環,父母積極,孩子開心,而不是彼此不斷的“內耗”。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