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講好四川水利故事,都江堰灌區故事,都江堰水利工程助力灌區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城市發展、文化傳承等故事,彰顯水利之偉力,12月13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主辦的“潤澤天府 都江堰建堰2280年”中省市媒體灌區行活動走進都江堰灌區之成都東部新區張家巖水庫,媒體團了解到了張家巖水庫的歷史背景、重要功能、生態保護措施以及特色的“管養分離”水利工程管護模式。
媒體行活動合影 攝影 王雨
張家巖水庫位于成都東部新區高明鎮境內,總庫容為1492萬立方米,有效灌面75.43萬畝。它是都江堰灌區東風渠六期工程穿越龍泉山后的第一級蓄水樞紐,是一座以農業灌溉、充囤及中轉為主,兼有防洪、城市供水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樞紐。
張家巖水庫 攝影 劉騎榮
一眼望去,水庫沒有絲毫漣漪。恰似古詩中所述:“潭面無風鏡未磨”。四面環繞的群山靜靜地矗立在水庫的邊緣,層巒疊嶂,氣勢磅礴。紅葉如火,黃葉似金,綠葉猶碧,正應了那句“層林盡染,秋色連波”。巍峨的山影倒映在如鏡的水面上,與實景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虛實難辨的景致。遠山的輪廓朦朧,讓人不禁想起“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整個水庫區域,被自然之美所包圍,寧靜、絢爛而又和諧。
張家巖水庫始建于1970年,媒體團了解到這背后的修建過程極其不易。“過去的簡陽飽受干旱缺水的困擾,農業生產極其受限。為了打破‘靠天吃飯’的困境,簡陽人民不等不靠,自籌自給,土法上馬,歷時十年之久,打通龍泉山、引水灌良田,建成了都江堰東風渠六期簡陽擴灌工程,俗稱‘東灌’工程。”工作人員李勇說道。據悉,“東灌”工程含1條長6274米的龍泉山隧道,總庫容3.2億多立方米的三岔水庫、石盤水庫以及張家巖3座大中型水庫和總長1700多公里的配套渠系。工程有效灌溉面積近80萬畝:徹底改變了簡陽干旱貧窮的面貌,推動簡陽實現了由傳統農業縣向全省農業大縣的邁進和躍升。李勇說:“當時全靠鋤頭挖,人力硬打鋼釬大錘,筐裝肩挑運出碎石,提桶端盆排水,輪班作業,晝夜施工。”媒體團紛紛點贊簡陽人民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
乘上小艇,媒體團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張家巖水庫。“這里是龍泉山灌區農業灌溉水源及成都東部新區、簡陽市、資陽市雁江區的重要水源地,它為這些地區的生活、生產及農業灌溉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水源。”李勇介紹道。張家巖水庫滋養著周邊的濕地和生態系統,為各種水生生物提供了棲息地和繁殖場所,同時還保證了農作物的茁壯成長。“它不僅保證了灌溉用水的充足,還確保了飲用水的安全和穩定供應,它是簡陽市區第一飲用水源地。”
媒體團乘坐小艇了解情況 攝影 劉騎榮
為給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水資源保障,媒體團了解到張家巖水庫在治理、管理、護理上下了不少功夫。“通過實施生態保護工程,流轉集雨土地,實現了污染排放大大減少,確保了水質安全。并且我們會定期檢查,發現和處理安全隱患。”李勇介紹,除了建立完善制度和專門機構,強化巡查、監測與報告,推廣科學水資源管理理念以外,他們還投入了大量資源維護水庫設施,加強周邊環境治理,如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小機構管理、公司化運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是張家巖水庫的一大特色。“我們打破傳統,將管理職能與養護工作有效分離,由毗河管理處負責整體規劃與協調,同時采取購買社會化服務的方式,將巡渠、水庫保潔、閘門操作等輔助性管理工作外包給勞務公司,確保管理的靈活性和高效性,年節約人力成本約500余萬元。”李勇說道。這一模式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還降低了管理成本,為簡陽張家巖水庫及龍泉山灌區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