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飲茶養生的觀念愈發深入人心,就連年輕人也開始“卷茶”了,無論是埋頭備戰考研還是在勤懇的打工人士,案頭總是標配一杯提神醒腦的茶水!
茶,作為世界三大健康飲料之一,不僅有提神醒腦、抗輻射等常見的養生功效。一直以來,飲茶與癌癥的關系也是個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
最近,小懂就刷到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央視文藝視頻科普了綠茶富含的茶多酚,尤其是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具有預防口腔癌的作用!
喝綠茶真的能防癌嗎?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所研究員何麗老師介紹,茶葉里面最有效的成分的茶多酚,在中國六大茶類中,綠茶的茶多酚含量是公認最高的!
這并不難理解,因為綠茶經高溫殺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在制作過程中不經發酵,這讓茶葉中的天然物質得到大量保留,茶多酚就占據了鮮葉的85%以上。
▲央視文藝科普視頻截圖
或許有茶友會質疑:不同茶類采摘不同產地、不同樹種、不同嫩度的鮮葉,在原料上就存在內含物質含量的差異,可能適制綠茶的鮮葉本身就含有更多的茶多酚也說不定?
對此,湖南農業大學楊偉麗教授團隊為準確研究加工工藝對不同茶類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嚴格采同一產地、同一樹種、同樣嫩度的鮮葉按六大茶類對應的工藝制成茶樣進行測評。
結果如上圖所示,在鮮葉原料完全一致的前提下,綠茶中的茶多酚含量高達22.49%,僅比鮮葉中的茶多酚含量降低了1.1%,遙遙領先于其余五大茶類。
這項科學研究客觀證實了六大茶類中唯一不經發酵的綠茶,確實大量保留了鮮葉中富含的茶多酚,因此綠茶中的茶多酚常被現代醫學提取為茶多酚藥劑……
而占據茶多酚總量60%~80%的兒茶素是茶葉多酚類物質中最為重要的,當中又以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為兒茶素關鍵成分之一。
據何麗老師科普,綠茶中富含的EGCG能夠預防口腔黏膜的白斑,而口腔白斑是口腔癌前期顯著癥狀之一,具有一定的惡變傾向,嚴重者可能發展為口腔癌。
因此,何麗老師認為“飲用綠茶幫助預防口腔癌”的觀點是站得住腳的!國內相關臨床醫學試驗也證實了綠茶中的多酚類物質能降低體內癌癥相關生物標識物的含量!
該臨床試驗納入了124名具有肝癌高風險的試驗者,并將這些人分為三組進行不同干預,前兩組分別是500毫克和1000毫克綠茶多酚類物質(相當于喝2杯到4杯綠茶)。
最后的對照組每天口服安慰劑進行對比,在堅持服用3個月后,兩組服用不同劑量綠茶茶多酚人員的尿檢結果顯示8-羥基脫氧鳥苷都有顯著降低,安慰劑組變化不大。
8-羥基脫氧鳥苷是內源性及外源性因素對DNA氧化損傷后產生的生物標識物,其含量高預示著患癌風險較高,上述實驗結果表明服用綠茶多酚物質的試驗者患肝癌的風險降低!
綜上所述,疾病預防專業人員、及臨床醫學試驗均正是綠茶茶多酚有一定的防癌作用,但這畢竟是直接提取綠茶中的茶多酚進行劑量實驗,與真正的喝綠茶的功效不可同日而語!
拋開劑量談功效那就是耍流氓,若為了攝取足量茶多酚過量飲用綠茶,這也會大量攝入咖啡堿等物質,引發尿頻、尿急、心跳加速等不利身體健康的癥狀。
因此,不要一味追求功效而盲目喝茶!飲用綠茶也講究適量為宜,但不少茶友擔憂冬天飲用茶性寒涼的綠茶,會不會“寒上加寒”傷及脾胃、引發身體不適?
綠茶“傷胃”冬天不能喝?
在茶圈,素來流傳著“綠茶傷胃、紅茶養胃”之說,其實這僅僅是通過兩種茶類的茶性(綠茶性寒、紅茶性溫)而蓋棺定論的,屬實有點過于片面化。
其實,冬天能不能喝綠茶主要是“看人下茶”,也就是看飲茶人自身的體質和身體狀況對綠茶的耐茶性如何?能否飲綠茶與季節和溫度的關聯性并不大!
舉個例子,一個人若本身體質虛寒、脾胃虛弱,即便在高溫、炎熱的盛夏,也不宜飲用茶性寒冷的綠茶,尤其是冷泡綠茶,容易對脾胃及身體造成較大刺激性……
若本身體質平和的人,那簡直是天生的“喝茶圣體”,冬天不僅能喝綠茶,喝什么茶都百無禁忌,不過要注意適當飲用、不空腹喝茶,以免出現醉茶、失眠等狀況。
換成體質燥熱、或冬天愛吃火鍋暖身的人群,適當飲用綠茶反而有降火的好處,簡單一句話:冬天喝綠茶傷不傷胃因人而異!
不清楚自身體質的茶友們,可以參照以下《茶文化與茶健康》一書中列出的9種體質類型表,判斷一下自身究竟適不適合喝綠茶哦~
▲圖片來源《茶文化與茶健康》
最后,冬天喝綠茶還要注意一個要點——茶水溫度不要太燙,要知道“茶水趁燙喝”并非好事,不管是綠茶還是別的食物,飲食過燙罹患食管癌的風險都比較高!
《國際癌癥雜志》曾于2019年刊發了一項大型飲茶與食道癌的研究,其通過收集50000多名伊朗成年人飲茶的水溫、追蹤調查10年得出以下關聯結果:
習慣飲用60℃以上的茶水、且每天飲茶超過700ml的試驗者,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對比不喝茶或喝低溫茶的高出90%,足以證實茶水溫度過高對食道的危害有多大!
在此,小懂真誠建議大家不論是飲綠茶還是其他茶類,注入高溫熱水沖泡出湯后,都可以稍微多等待幾分鐘晾涼后再品飲,以免原本防癌的茶變成“致癌茶”就追悔莫及了……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
[1]《加工工藝對不同茶類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楊偉麗、肖文軍、鄧克尼(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1,27(5):384-386.)
[2]《茶文化與茶健康》,王岳飛 徐平主編;
[3]《國際癌癥雜志》(2019年發表);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