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講好四川水利故事,都江堰灌區故事,都江堰水利工程助力灌區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城市發展、文化傳承等故事,彰顯水利之偉力,12月13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主辦的“潤澤天府 都江堰建堰2280年”中省市媒體灌區行活動走進都江堰灌區之東風渠灌區,參觀、了解麻石橋樞紐、石堤堰樞紐和蜀水博覽館等水利工程灌區和生態保護、水文化傳承及現代化管理與服務等方面的成就。
東風渠始建于1956年,地處成都都市圈核心區域,東風渠灌區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是全國第一大灌區——都江堰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灌區共有干渠16條,總長753.67公里,有效灌溉面積291.7萬畝,控制灌溉面積537.4萬畝,年均引水55億m3,保障成都、眉山2市19個縣(市、區)及天府新區的供水需求,同時承擔向龍泉山、黑龍灘灌區及毗河供水工程的輸水任務。
媒體行活動來到東風渠灌區的第一站是麻石橋樞紐。麻石橋樞紐始建于1972年,由左側的總干渠節制閘和中間的東干渠進水閘構成了一個能分水、調水的控制性樞紐水閘。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東風渠管理處龍泉水利管理站組長楊建坤介紹道:“通過中控室智慧灌區系統,我們可對部分節制閘、分水洞遠程控制,實現科學調水、精確調水。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們滿足了灌區的春灌用水和全灌區的生態、生產和生活用水需求,在總干渠整治項目實施期間保障了龍泉驛區的生活用水,此外我們還保障了大運會主場館用水。”
麻石橋樞紐閘 攝影 劉騎榮
深入探訪麻石橋樞紐,隨處可見標有“保護飲用水源共建生態文明”一類字樣的綠色立牌。楊建坤介紹:“我們現在進入了東風渠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作為成都市用水的主要安全保護區之一,它如何確保成都市民的飲用水安全呢?楊建坤向媒體團介紹了“治、管、護”三措施:嚴格監管巡查,結合常規與專項,確保灌區水安全;深化聯防聯控,與多方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共解涉水難題;創新宣傳,聯合學校開展節水活動,增強兒童節水意識。
媒體行東風渠灌區第二站的石堤堰樞紐距成都市中心24公里,是成都市主城區生態環境用水的“水源地”,為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提供著堅實的水利支撐。石堤堰樞紐年均引都江堰岷江水19億立方米,自流灌溉成都市主城區、東部新區、四川天府新區以及眉山市,向沿線11座水廠輸水,受益人口超1000萬,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高品質水源。
石堤堰樞紐 攝影 劉騎榮
在進入石堤堰樞紐之前,媒體團率先被其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吸引。石堤堰樞紐結合了現代與秦漢風格,它以灰白色調為主,既彰顯出歷史的厚重,又不失現代水利工程的雄偉,仿木材料的有機結合使得整個建筑古樸典雅,整個建筑群層次分明,線條舒展流暢。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東風渠管理處安靖水利管理站副站長王夢表示,目前石堤堰樞紐已經完成了現代化改造,全面提升了水利工程硬件設施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下一步,石堤堰樞紐將以李冰文化為軸線進行提檔升級,新建水文化展示設施,致力于打造灌區水文化與工程建設有機融合的典范。
石堤堰歷史悠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丈雪和尚率領僧眾修建。而后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四川總督年羹堯根據地勢精心規劃,重新開鑿并擴建此堰,成功將水流引入府河,使得船只與筏子得以順暢通行。自此之后的數百年間,石堤堰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王夢說:“石堤堰樞紐作為成都市主城區的第一道防洪屏障,在今年7月上游都江堰渠首迎來近10年最大洪峰過境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主城區安全。面對洶涌而至的汛情,我們憑借科學調度,有效攔洪削峰,確保了洪峰安全過境,盡管當時水流湍急、流量巨大且水面雜物繁多,水情極為復雜。”除此之外,石堤堰還是東風渠總干渠生產、生活、生態用水“水源地”,它有力保障了成都市中心城區、天府新區、天府國際機場和國際空港新城建設的發展用水需求。
媒體行活動的第三站來到了坐落于蝴蝶村,由東風渠管理處、郫都區水務局共同打造的蜀水博覽館。作為東風渠灌區“渠地融合、兩手發力”項目的又一成果,總面積超2000平方米的蜀水文化博覽館是都江堰東風渠灌區第二個面向世界展示蜀水文化的場館。它不僅是東風渠灌區水文化建設的生動縮影,更是東風渠灌區服務地方的生動展現。
東風渠徐堰河以其純凈無暇的水源,滋養著百畝濕地,使其成為了水文化的生動載體。河岸線上,綠意盎然。俯瞰蜀水博覽館,它宛如一只蝴蝶展開輕盈的羽翼靜立河岸。博覽館所在之地,不僅展現了“水潤田園”的絕美風光,更將“繁花似錦的錦繡之城”這一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數年間,隨著“東風迎水”“龜趺洛書”“蜀運展興”等水文化項目,以及東風渠沿線充滿“天府味”“國際范”的東安湖公園、青龍湖濕地公園等城市濱水生活空間相繼建成開放,東風渠管理處以渠為“線”,讓城市、公園、蜀水文化串珠成鏈,以生態效益造福于民,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蜀水博覽館 攝影 劉騎榮
走進博覽館內,媒體團立即被眼前的互動裝置所吸引,點擊觸摸屏,古老的治水故事通過電子大屏細細講述。通過視頻故事、動態演示、互動感受等方式,媒體團成員更深入地了解了水文化傳承、水網規劃、飲用水源保護、水資源利用等科普知識。
媒體團體驗互動裝置 攝影 王雨
“1956年,在那個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年代,幾十萬巴蜀兒女通過肩挑背扛完成了東風渠及擴灌工程的修建。他們挖出了長達6300公里的渠系、架設了732座渡槽、鑿穿了905個隧洞。歷經29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完成了這項工程,讓超2000萬的巴蜀兒女受益。這不僅僅是一項水利工程的完成,更是一次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勝利。”看著灌區興修水利的老照片,王夢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從麻石橋樞紐的智慧調水到石堤堰樞紐的歷史傳承,再到蜀水博覽館的水文化展示,每一處都閃耀著巴蜀兒女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光芒,讓綠水青山不僅成為生態屏障,更成為傳承文化、造福民眾的寶貴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