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個朋友,最近去了一趟澳洲,采集了很多一手信息,與我合作,寫了這篇文章。
飛機進入澳大利亞之后,數千公里內,我只看到無盡的荒漠,沿途幾乎沒有城市、鄉村,澳洲的荒涼程度,讓我過目不忘。
如此廣袤的國度,人口數量卻與上海差不多。這就意味著,光靠澳洲本土的微小市場,無法做到“內循環”。坐擁龐大資源的澳大利亞,勢必要融入域外國家,才能生存。根據IMF資料,澳洲進出口額占GDP約50%,嚴重依賴對外貿易。
眾所周知,澳洲是“五眼聯盟”的一份子,在政治、軍事以及外交領域親向美國。但在經濟上,比較依賴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
2023年,中澳貿易額為2300億美元,中國連續15年成為澳洲第一大貿易伙伴。與此同時,澳洲與美國的貿易額為471億美元,只有中澳的1/5。
在前幾年的風波后,澳大利亞終于回歸到比較務實的外交政策上。正值國慶假期,我探訪了這個“兩頭靠”的昂撒國家,在這里,分享我的一些觀察和感想。不保證100%專業,但保證都是親眼所見的第一手資料。
餐飲
澳洲(包括新西蘭)與其他“三眼”不同,沒有小費文化。不少場合更傾向現金收款,如果刷卡,可能要加手續費(約1.5%)。
中國餐飲品牌在澳洲的存在感很強,這一點也不同于其他“三眼”。
在澳洲三大城市:墨爾本、悉尼、布里斯班,均有蜜雪冰城的身影。下午5點,我走進墨爾本市中心的蜜雪冰城,仔細觀察進店消費的人數,在10分鐘內,約有20多人點單。
圖中所展示的是蜜雪冰城在當地的價格,飲料大約5澳元一杯(1澳元≈ 4.7人民幣)。
國內兩大麻辣燙品牌張亮和楊國福,在澳洲也有數家分店。夜幕降臨,總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澳洲人既然沒有吃夜宵的習慣,那我們就把他們的習慣培養出來。
張亮的番茄湯麻辣燙,27澳元/500g(可挑7種菜),37.5澳元/500g(9種菜)。一碗普通的麻辣燙價格略高于當地最低時薪(24澳元)。
在墨爾本市中心,我還見到了在江浙滬頗為流行的紫燕百味雞。而國內的奶茶品牌在澳洲的分店也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走在市中心的路上,常能見到好幾個熟悉的品牌(如喜茶、都可、貢茶)。
以前,中國人去發達國家開餐廳,是出賣勞動力,如今餐飲企業出海,是輸出資本與品牌,在海外雇傭本地人。這是一種質變,也代表中國經濟邁上了新臺階。
食品
我在墨爾本調研了當地中產喜歡的ALDI超市。其中,我重點關注了水果、肉類以及蔬菜的價格(絕大部分為本土產品)。
西蘭花:4.99澳元/kg ;茄子:6.49澳元/kg;青椒:7.99澳元/kg ;蘋果:4.29澳元/kg;黃瓜:1.79澳元/個 ;香蕉:3.99澳元/kg;土豆:3.99澳元/kg 。
牛肩肉:14.99澳元/kg;豬肋排:15.99澳元/kg;雞胸肉:16.99澳元/kg。
(1澳元≈ 4.7人民幣)
布里斯班metro超市價格:
牛奶平均價格為3澳元,約15人民幣/升
本土的草莓:約33人民幣/500g;本土葡萄:約30人民幣/500g。
作為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度,澳洲人的出行離不開汽車,當地汽油價格與中國差距不大。汽油和柴油的價格大概在8~10人民幣/升。但結合人均收入,油價對于澳洲人民來說,其實不貴。
上圖是谷歌地圖上截取的澳洲實時油價,單位為澳元/升。
公共交通
墨爾本與其他城市不同,政府在市中心商務區設立了一片免票區(free tram zone),只要在區域內上下車就可以免費搭乘。在市中心通勤,成本約等于0。但是如果出了區域,單次交通費則高達5.3澳幣(25人民幣)。
悉尼,作為澳洲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日常通勤支出自然也不低。輕軌、公交的單程票價,大約要4澳元(20人民幣)。
此外,在悉尼乘坐公共交通絕大多數只能刷卡,不接受現金,單程票不僅貴,而且只有部分大站點才可以買到。乘坐公交車的時候,如果不舉手示意,那么公交車不會停留,直接跳站。
網約車
中國企業的出海不再局限于餐飲等傳統行業,也逐漸滲透進美國的優勢領域,比如網絡平臺。滴滴正在澳洲挑戰uber一家獨大的地位。
在布里斯班,我通過滴滴海外版app叫了兩次車,司機都是黑人(奇怪的是我幾乎沒有在澳洲的街道上看到過黑人)。通過在路上與他們的聊天,我了解到許多內幕:
滴滴于2019年進入澳洲市場,目前占據著當地市場約45%的份額。雖然他們在uber流水更多,但還是更喜歡滴滴一些,因為后者只抽取15%的傭金,前者為27.5%。
我仔細分析著海外版的滴滴app,發現了許多與國內版相似的細節:
- 推薦一個司機最多能夠獲得100澳幣
- 80秒內找不到合適的司機給優惠券
國內互聯網大廠把引流、裂變的策略原封不動的搬到澳洲。在to B和to C端都加大了合作力度,借此吸引客戶,增加日?;钴S用戶規模。雖然之前也不乏像ola或者cach的挑戰者,但這迅猛的搶占市場力度,還是讓占據榜首很久的老大uber猝不及防。
工業品
澳洲本土幾乎沒有汽車產業,為了達到2050年的零排放目標,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激勵措施,其中包括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
澳洲不但是對中國汽車比較友好的西方國家,也是電動車最便宜的西方國家。
比亞迪在前兩年便已進入澳洲市場,在當地已經成為新能源第二大品牌。2023年,特斯拉在澳大利亞的新車銷量超過4.5萬輛,而比亞迪為1.2萬輛。除了比亞迪外,極氪和小鵬汽車將登陸澳洲市場。
在墨爾本南十字火車站附近,我發現了一家華人比亞迪經銷商。在店里展示著三款比亞迪純電車型,分別是“海豹”,“海豚”以及“Atto3”(元plus海外版)。通過交流得知,價格遠高于國內。
澳洲官網上的比亞迪價格如下:
Atto3(元plus海外版)起步價約為20.8萬元,國內起步價為11.98萬元。
比亞迪海豚澳洲起步價為17萬元,而國內為9.98萬元。
比亞迪海豹EV在澳洲起步價約為23.5萬元,而國則是17.58萬起步。
根據經銷商的說法,中國電車的配置,比澳洲目前的油車領先了至少10年。尤其是沙發、彩電、按摩椅、大屏幕、卡拉Ok,讓澳洲消費者頭昏眼花,需要時間慢慢消化。
當地人目前還在學習理解快充、智能化車機、充電網絡等概念。
除了汽車外,其他的工業品在澳洲售價也極其高昂。在超市里,一根小小的數據線都能賣到30多澳幣(大約130-140人民幣)。
總的來說,澳洲就是一個礦產大國和農業強國,基本沒有制造業,萬物依賴進口。通過食品、油價、通勤、工業品等方面的價格分析,澳洲的物價比中國高很多,但他們收入也高,相對購買力還是很強。整體生活水平依然很高,也算是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一些個人感想
在“五眼”當中,加拿大和澳洲是兩個比較相似的國家,面積大、人口少、資源豐富。筆者有幸在兩個國家都留下過足跡。俗話說得好“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敝挥杏H身經歷過,才能發現差異。
大麻
目前,大麻在加拿大的泛濫程度,已經超出想象。剛剛在加拿大合法化的時候,只是偶爾聞到那股焦臭的氣味,但是現在已經無處不在。而目前在澳洲,吸食大麻仍然是非法的。
兩國大城市的城建,區別很大。墨爾本的建筑整潔有序,看起來賞心悅目。即使是老舊的建筑,也維護得當。而多倫多的市中心,既有時髦的建筑,也有破敗的房子,新舊混雜,涂鴉遍地,比較凌亂。
以上均為墨爾本街頭隨意拍攝,我在墨爾本待了三天,感覺建筑大多都是比較干凈整潔,布局規劃也很合適,環境很不錯。
悉尼新建設的地鐵,已經安裝了安全門。但是多倫多地鐵并沒有安裝。順便說一句,安全門在我國的地鐵是標配,但國外很少安裝,悉尼是一個例外。
對外政策
“可憐的墨西哥,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加拿大。雖然美加兩國看起來親密無間,但在產業鏈中,卻是競爭關系,塊頭更大的美國,吃掉的蛋糕自然也更多。尤其是加拿大的高科技產業,這幾年,幾乎被美國完全吸納。
此外,加拿大十分依賴美國的市場。美加貿易占了外貿總額的近80%。但凡美國打個噴嚏,加拿大的經濟都要“抖三抖”。
因為經濟嚴重依賴美國,加拿大的對外政策也必須緊跟美國。這樣一來,必然傷害與中國的關系。一旦中加關系削弱,就只能更加依賴美國,于是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是幸運的,不用太擔心像加拿大一樣被美國“卡脖子”(甚至成為第51個洲)。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加拿大緊跟美國提高中國電動車的關稅,一方面傷害中加關系,另一方面,只能購買價格更高的美國電動車。害人害己,唯獨讓美國得利。而澳洲則敞開大門,歡迎各國電動車,市場充分競爭,最后得利的,還是澳洲的消費者。
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亞自成一洲,孤懸海外,有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環境,遠離世界紛爭。對比加拿大,澳洲最大的優勢就是地理位置!
首先,澳洲「離美國太遠,離中國很近」,不會像加拿大一樣,被昂撒大哥徹底吸納。而中澳之間的差異性非常大,沒有彼此同化的顧慮。這里說一個冷知識,澳洲是唯一和中國沒有時差的西方國家(珀斯為東八區)。
其次,澳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雖然是中國,但中國占澳洲對外貿易的比例不到37%,遠低于加拿大對美國的80%。
再次,澳洲可以與世界各大經濟體保持相對等距。歐洲、美國都很遠,中國、日本、印度比較近。澳洲的雞蛋可以不放在一個籃子里。
因為對外貿易比較均衡,所以,澳洲的對外政策也相當比較獨立。因為獨立,所以看上去比較中立,這就讓袋鼠處于一個左右逢源的地位,各方面都來拉攏,處境比加拿大舒服多了。
總之,西方國家內部也并不是鐵板一塊,在很多領域都存在分歧?,F在的東大,一方面需要“廣積糧”,繼續積攢力量;另一方面,需要更加開放,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從內部分裂西方,化解美國的壓力。
今天就寫到這里,各位晚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