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美國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作出了一個非常舉動,置中國的警告于不顧,強勢派人越過三八線。
這是麥克阿瑟的“野心計劃”,自從仁川港登陸之后,他的膨脹感已經超過了他的控制力。
在他看來,就算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人也做不了啥,沒有空軍、沒有海軍、沒有坦克,靠什么阻擋多國部隊統一朝鮮半島?
但是,麥克阿瑟不會想到,事實無情打臉......
1、喊著要使用“核武器”那4位美國高層
麥克阿瑟這人,為了勝利,可以不顧一切,底線放得極低。
在朝鮮戰爭初期,美克阿瑟就提出了用核武器的觀點,他說道:
“我認為這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機會,我們可以用原子彈發動致命一擊,而重建工作,朝鮮需要6個月才能完成,讓我的B-29轟炸機大顯身手吧!”
那時,人們將麥克阿瑟當成了“瘋子”。
不過,美國的查爾斯?博爾頓將軍很認同麥克阿瑟,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美國可以從核武器庫中拿出10-20枚核彈使用。
對于麥克阿瑟瘋子般的言論,杜魯門是怎么看的呢?沒有第一時間同意,但有反應,他計劃向英國和關島派出了配備核彈的轟炸機。
那一刻,杜魯門有點未雨綢繆的意思。
不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不妥當,常規武器應該能解決問題。
隨著時間推進,朝鮮人民軍將美韓聯軍逼到了釜山。面對此情此景,麥克阿瑟沒有慌張,提出了“仁川登陸”計劃。
這是個天才計劃,也是個危險的計劃。
但是,麥克阿瑟成功了。
從麥克阿瑟登陸仁川港后起,美國為主的多國部隊,仿佛啟動了“屠殺”朝鮮人民軍的按鈕,開始變得所向披靡。
面對巨大的實力差距,加上補給線被攔腰斬斷,朝鮮人民軍一敗涂地。
朝鮮是生存,還是消失?
這事,朝鮮說了不算,得靠援軍。援軍只能是蘇聯紅軍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蘇聯一手推動了朝鮮戰爭的發生,關鍵時刻,聲稱不適合出戰,希望中國幫助朝鮮。
毛主席等人最后做出重要的決定:出兵。
中國人民志愿軍是十月下旬入境朝鮮大地的,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隊伍晝伏夜行,采取穿插切割、靈活無比的運動戰。
戰術是優質的,效果完全拉滿,經過第一、第二戰役,美國為主的多國部隊被志愿軍一路平推,一頓胖揍。
美國的老臉掛不住了,麥克阿瑟氣懵逼了。
1950年11月30日,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杜魯門說出了“超級言論”:我們不惜采取任何方式打敗中國軍隊,不排除使用核武器。
此話一出,世界一片嘩然。
最為激動的還是美國的將軍們,空軍中將喬治?斯特拉特邁耶命令空軍司令部指揮官霍伊特?范登堡將軍迅速向遠東派出具有核打擊能力的轟炸機分隊。曾經轟炸日本東京的李梅,自告奮勇,要求指揮這次襲擊。
南卡羅萊納州眾議員門德爾?里弗斯宣布:動用原子彈的最佳時機,非現在莫屬。
總之,支持核武器用到朝鮮戰場的美國將領、政客很多。
美國人群情激昂,世界卻像炸了鍋。
聯合國先是表示反對,歐洲各國紛紛表示反對,英國首相艾德禮直接訪問美國,就核武器一事和杜魯門交流,希望不要使用。
就此,杜魯門也認為不合適。
杜魯門為了各方影響,不想隨意使用核武器,但麥克阿瑟不這樣想,他在1950年12月9日,再次提出使用核武器,12月24日,提交了24個核攻擊的目標。甚至,麥克阿瑟提出用30-50顆原子彈,形成一個布滿輻射性的區域,讓中國軍隊無法繼續派軍,他可以在10天內打贏戰爭。
荒唐的邏輯,沒人理。
1951年3月,麥克阿瑟再次提出用核武器。
麥克阿瑟越是想用核武器,越是證明一件事:打常規戰爭,美國打不過了。
在1951年四月初,麥克阿瑟單方面宣布要擴大戰爭,將戰線擴大到中國沿海城市。
美國總統杜魯門等人再也不能忍了,他們想要控制戰爭規模,麥克阿瑟一心要擴大規模,且一副桀驁不馴、目無上級的樣子。
終于,杜魯門、國防部的高層經過商議,讓麥克阿瑟下課了。
不過,麥克阿瑟下課之前,杜魯門下了一道命令:將9枚核武器運送到關島和沖繩,并交由軍方監管。
這說明,杜魯門在準備最壞的情況出現。
所謂最壞的情況就是:美國被徹底打敗,中朝聯軍不依不饒,繼續進攻,試圖殲滅盟軍,并統一朝鮮半島。
麥克阿瑟下課了,李奇微接任朝鮮戰爭“聯合國軍”總司令。
都知道,李奇微比較務實,指揮水平也不低,他對使用核武器怎么看待?
李奇微也一樣,在做最壞的打算,他于1951年5月提出:希望美國本土運送38顆原子彈到遠東。
從李奇微的表現看,他對戰勝“中朝聯軍”(主要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沒有信心。
從1951年夏開始,敵我雙方開始了陸陸續續的談判,但是,談判期間,美國的轟炸沒有停止,戰爭依然在繼續。
1952年,李奇微也調走了,美國的克拉克將軍接了班。1953年年初,艾森豪威爾正式上任了。
面對美國無法取勝的戰爭,艾森豪威爾有些無力。
3月,斯大林去世。
艾森豪威爾也將“使用戰術核武器”作為了一個選項。
看著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驍勇,六月底,艾森豪威爾暗中傳話給中國:希望談判,如果繼續戰爭,美國考慮使用核武器。
艾森豪威是恐嚇,但也不排除真的使用。
于是,最后的談判開始了。
終于,在1953年7月27日達成了“?;饏f定”。
美國前后有四位高層提出了使用核武器,而且做了相關的準備。
最后為何沒有使用?
繼續看下面。
2、朝鮮戰爭中,美國沒有使用核武器的原因
核武器,國之重器,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用,因為帶來的各種影響實在太大了。
在朝鮮戰爭中,美國屢次提起要使用核武器,最終沒有用,原因無非這么幾個。
第一,恐嚇作用,大于其他。
有核大國,提起使用核武器,大多數時候就是“恐嚇”。
比如六十年代末,蘇聯說要對我們使用核武,那是“恐嚇”。比如,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喊著要用核武,也是對我們的“恐嚇”。
從志愿軍前前后后的表現來看,我們從上到下,并沒有被美國人的“恐嚇”嚇到,如此,美國“使用核武器”就成了一句言談而已。
第二,美國政府和軍方對核武器的“理解和使用”不相同。
政府喊著要用核武器,就是一個政治策略,僅此而已。
看美國杜魯門政府對朝鮮戰爭的觀點,就是打一場“有限的局部戰爭”,如果用了核武器,一旦達不到目的,戰爭就擴大化了,蘇聯也會卷進來,到時候,可能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了。
都說蘇聯不想打三戰,美國何嘗不是如此?
所以,杜魯門也好,艾森豪威爾也罷,只是將“核武器”當成了政治工具,可以說,但“用”是不可能的,除非美國遭到了極大的打擊,快被中國人民志愿軍趕下海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雖然胖揍過美軍和聯合國軍隊,但要大勝美國,殲滅聯軍,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軍隊不一樣,軍隊要以勝利為目的,只要能獲勝,可以使出十八般武藝。
所以,麥克阿瑟說要使用核武器,那是真的。李奇微要核武器,那也是真的。這些將領,一旦打了一兩次敗仗,就會大概率使出大殺器。
前線軍隊的問題是:要使用核武器,必須要經過總統、國防部、國會的同意。當時,美國總統和國防部就不同意冒然使用核武器,麥克阿瑟和李奇微使用核武器就成為了“不可能”。
第三,歐洲強烈反對使用核武器。
你沒有看錯,朝鮮戰爭時期,歐洲強烈反對美國使用核武器。
甚至,在1950年11月30日杜魯門發表“不排除使用核武器”后,英國首相艾德禮專門飛了一趟華盛頓。
歐洲為何不支持?
因為,當時的中蘇已經形成了軍事同盟,而蘇聯也是有著核武器的。如果美國在朝鮮戰場或中國東北、沿海城市使用了核武器,那么,蘇聯會大概率向美國的盟友歐洲各國使用核武器,到時候,倫敦、巴黎、柏林等城市,都有可能成為人間煉獄。
不是歐洲人有多好,而是,一個不小心,他們會被牽連。
軍方可以為了勝利,啥都不顧,但美國政府做不到。
還是那句話,除非美國被打殘了,嚴重影響國際地位和自身安全。否則,使用原子彈很難。
第四,反對的輿論呼聲很高,美國有所顧慮。
迄今為止,核武器用在戰爭中的情況,只有兩次,都是在日本。
那時的日本處于什么情況?
那時的日本是法西斯國家,四處侵略,和盟軍不死不休。當時,美國人扔原子彈,毫無心理壓力,曾經參與轟炸的美國軍人后來評價原子彈轟炸日本:原子彈下無冤魂!
朝鮮完全不一樣,人家就是一個半島內戰,并沒有出去侵略誰。朝鮮人民軍也沒有給美軍造成“偷襲珍珠港”般的后果。中國人民志愿軍也僅僅是和美軍打常規戰役,僅此而已。
關鍵是,美國的常規武器比中國和朝鮮強多了,從戰損比看,傷亡人數遠比中國、朝鮮少。說美國人失敗,也僅僅是前三次戰役中失敗,后來就是處于膠著狀態罷了。
這種情況,不僅沒有啟動“原子彈”的必要,反對的輿論也是大得很。
如果小國有原子彈,那是保命的最后武器。如果大國有原子彈,其實就是個“政治工具”。
總而言之,雖然美國總統杜魯門、艾森豪威爾,將軍麥克阿瑟、李奇微等人都提過使用核武器,但恐嚇多于實際,一場局部戰爭,不足以啟動原子彈,而且反對的國家多,反對的輿論聲音很大,如此,美國的原子彈只是拿來備用,當作“鎮場神器”,防止出現最壞情況。
參考資料:《躁動的帝國: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作者:奧利弗?斯通,彼得?庫茨尼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