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的麥田中,除了綠油油的小麥外,還存在許多雜草。例如豬殃殃、狗尾巴草和棒頭草等,這些野草被認為是無用的,建議盡早拔除。然而,也有一些野草在其嫩葉階段可以作為野菜食用,如薺菜、麥瓶草和米米蒿。
小時候,我們常常與家人一同前往麥田進行除草工作,并攜帶一個小簍子,將可食用的野菜放入其中。食用野菜需及時采摘,否則一旦老化便無法食用。在春天的麥田里,米米蒿是一種特別值得推薦的野菜,其味道清香,受到北方許多地區的喜愛。
米米蒿,其實就是方言的說法,它的正式名字叫“播娘蒿”。因為它的種子很小,經常會混在麥田里和小麥一起長。如果不早點去掉,米米蒿能長到半米高,搶走小麥的生長空間和營養,所以它其實也算是一種雜草,還是分布很廣的那種惡性雜草。
不過,米米蒿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它在剛開始發芽,嫩苗的時候,可以挖一些回家吃。米米蒿有一種特別的蒿草香味,跟地里種的蔬菜味道不太一樣,偶爾吃吃還是挺好的。另外,它的種子還可以用來榨油呢。
說到米米蒿的味道,大家的看法不太一樣。有人很喜歡,但也有人吃不慣。它的氣味比較濃烈,還有點苦澀,需要處理一下才能吃。
通常的做法是先焯水,然后換水揉搓,把汁液擠掉。這樣處理后,苦澀味會減少很多,只剩下淡淡的香味。接下來可以裹上米粉蒸著吃,或者做餃子餡、包子餡。記得小時候,蒸米米蒿是一道特別好吃的野菜。蒸熟后用豬油和蒜泥拌一拌,吃起來特別香。
吃米米蒿得趕早,在它還沒開花的時候,葉子又嫩又肥,隨便挖幾棵就能蒸一鍋。開花后,麥田里的米米蒿就得鋤掉,不然會影響麥苗生長。其實米米蒿不僅在麥田里有,在農村的荒地和樹林下也到處都是。麥田里的米米蒿被鋤掉了,但野外的米米蒿還是會長成一大片。
在農村,每年油菜收割完后,很多老人會去野外割老了的米米蒿。這些米米蒿沒人管,誰都可以割。割下來曬干后,打出來的種子可以用來榨油。
米米蒿的種子叫“葶藶子”,也是一種藥材。幾十年前,大家用它榨油是因為家里窮,人多油不夠吃,只好去野外割米米蒿來榨油,當食用油用。
葶藶子的油含量挺高的,村里老人說,3斤葶藶子能榨出1斤油。去年他們還割了很多米米蒿,榨了十幾斤油自己吃。
對老人來說,這種油和菜籽油一樣,有點“青氣”,燒開鍋后再炒菜吃還挺好,比一直吃的菜籽油還香。他們不辭辛苦去榨葶藶子油,主要是因為覺得它對身體有好處。
其實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對吃的東西越來越講究,特別是食用油,更看重它是否健康,對身體有沒有好處。
現在很多人覺得,米米蒿油是野生的植物油,還是中藥材,平時吃應該挺好的。不過,藥材主要是治病的,如果身體沒問題,還是不建議吃葶藶子油。葶藶子在藥材里主要是用來治喘、消腫這些癥狀的,并不是適合所有人吃。
各位朋友,你們對米米蒿有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聊聊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