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大心
王陽明的四十歲,是龍場悟道的四年后。其實悟道并不是終結,只是方便之門,悟后起修。新生剛開始,萬事萬物會以全新的面目更多維度呈現。你投射出來的思想,也有了新的落地之處,所以要知行合一,心能和心力才能源源不斷。
四十歲的某一天,他和妹夫兼弟子徐愛,在一條小舟上,開始有了一種理論溯源的靈感。
我不禁感慨,“泛舟聊天局”于蘇東坡,是創作了前后 《赤壁賦》;于王陽明則是發現了 《大學》古本里的奧秘,誠意,一念起就是行,就是親身體察的工夫論。
后來,他在《大學古本原序》中指出:
“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誠意之極,止至善而已矣。正心,復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謂之明德;以言乎人,謂之親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大學里的“明明德”就是“心外無物,心即理”,“親民”就是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致良知。你看他的內核思想三次升級,都潛藏在大學的九字訣里。
“《大學》所謂天之明命此心彌宇宙,貫古今,通天地萬物為一者也。心無內外,理無內外,則謂理在心亦可也。”所以,《大學》古本,就給他的“龍場悟道”提供了理論源頭和支撐。
當時,在小舟上,他們的心態是松弛的。一個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另一個是南京工部員外郎,他們要乘舟回紹興府。人對于經典的反復閱讀是能提高腦力心力的,在沒有經過朱子等注解過的《大學》古本里,其實都是心學的奧秘。
這段舟中的對話,還開啟了生成 《傳習錄》的源頭。六年后,《傳習錄》就出版了。
其實我個人常分享,王陽明三十二歲去山東主持鄉試,然后開始按照孔門收三千弟子的方式去做學問,在孔廟那里得到的啟示,不亞于一次“龍場悟道”。圣人思維,其實就是帶動一群人一起尋找真理之路。
王陽明跟孔子一樣,也述而不作,留下的《傳習錄》也類似《論語》,而徐愛的命運也類似顏子。所以,生命版本啊,你有時候不相信也得相信,我們都有各自的“真相”。他雖然述而不作,但對《大學》情有獨鐘,不僅自己親自注釋過古本,后來弟子們還專門整理過《大學問》。
《大學問》我抄讀之后,尤其喜歡一句對現代人治內耗的對癥句:
“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則志有定向,而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矣。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則心不妄動而能靜矣。心不妄動而能靜,則其日用之間,從容閑暇而能安矣。能安,則凡一念之發,一事之感,其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
四十歲開始的時候,理論和思想內核,真的可以堅實起來——十五歲立志,四十歲“志有定向”。
著名的現代思想家雅思貝斯說,“只要人不能主動地發現這個世界中的適合于他的思想觀念,人就始終遮蔽著人自身。”
你看,蘇東坡和王陽明,在四十歲前后,學習易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去蔽”。
一個人喚醒自己內心的內核,首先需要與世界保持距離的新方式,然后再是有自己的導向入世。先出世再入世的人一般才有“大心”。
王陽明也是先喜歡學道和佛,然后再去革新儒學;梁漱溟本來想出家的,后來才投身鄉村運動。
據說,這里面還藏著故事,陽明的弟子,泰州學派的王心齋,其“東崖語錄”里寫有“百慮交錮,血氣靡寧”,梁漱溟看見這句話之后決定不出家了,因為他面對宗教話題的演講,竟然總覺得筆不如意,思路窘澀,頭腦紊亂……覺得不好意思出家。再加上在北大的時候,說知識分子喜歡爭論,爭強好勝容易引起欲望,沒過多久也就結婚了……
王德峰先生說:中國先秦時候的先哲們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安頓我們心的無限的一面,只有先走一條路:出世,即超越現實。西方人的心也是人心,同樣面對這個問題,那么他們也得出世,他們走的出世的路是宗教。
他也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不相信命,此人悟性太差。”四十不惑,就在于此。
四十歲之前沒有經歷過起起伏伏,沒有為自己的理想和定向之志奮斗過,拼殺過,沉淪過,又崛起過,又再度經歷種種浩劫,不足以體會人生之復雜與精深。
過劫難,其實就是擺脫受害者、抱怨者思維,不想命運屈服,直面自己的挑戰并完成各種全新的轉變。
成年人思維
三十而立,其實就是思維得是成年人思維了。
成年人思維的陽面就是自負贏虧,自我負責,心甘情愿拼命打闖。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恰恰也是這個時間錘煉成的。
成年思維的陰面就是允許一切發生。凡事你一旦接納了,就不存在了;你看不慣它,它就一直折磨你。問題意識雖然引起警覺,但也消耗人的意志和心力。
現在的男女都喜歡說自己慕強,其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本就是天地的規定。我們慕強的同時,也得知道,“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我的老師說,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我們要在天地的引領下,懂得為自己的生命負全責,至于別人的評價如何,或褒或貶,都與我們的生命無關。
我喜歡最近羅振宇分享的一句話,“沒有任何一種品格可以高枕無憂,一個人清高需要寬容,否則清高就成了孤傲,仁慈需要果斷,否則仁慈就成了軟弱,強大也要有所敬畏,否則強大會生暴戾,富有需要節儉,否則易成奢靡,博學說話時需要淺顯,否則易成刁鉆,尊貴需要謙卑,否則易成傲慢。凡事有陰陽,過則為災。”
這個思維告訴我們,你沒有出世,何談入世。你沒有經歷過,一波三折,一來二回,從零到一,從一到三,三生萬物,你何談懂得生命。
所以,除了自強不息,慕強之外,允許事情會有意外,會有劫難,會有契機,會有轉折,那才是完整的事情。要讓自己緊張,也要讓自己松弛,切換之間,你才有新思維和收獲。你看緊張抑郁如王陽明,在四十至四十四歲,也是松弛的。
陰陽,好壞,陰晴圓缺,“同出而異名”。“大心”,就是已經有內核和方法論容納一切對立面。
見大心泰
“大學問”“大快樂”,其實都是周敦頤提出的。
周敦頤創造了“大學問”的文化理念,主張將經驗、道德和藝術融入一體,形成了“道德經藝”的思想體系,即通過道德修養和藝術實踐來體現和升華人的價值。
他認為,文化的核心是人,而人的核心是心,只有心中有了真理的靈光,才能使事物獲得真正的價值。王陽明非常敬佩周敦頤,所以王門弟子才會以《大學問》致敬先人吧。
周敦頤提出了一個非常閃耀的核心概念叫“見大心泰”——
《通書·顏子第二十三》:“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圣。”
“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這個概念,被近代的康有為推崇備至,他認為這是臻于快樂的不二法門——
“周子曰:見其大則心泰。吾之談天也,欲為吾同胞天人發聾振聵,俾人人自知為天上人,知諸天之無量,人可乘為以太而天游,則天人之電道,與天上之極樂,自有在矣。”
四十歲的時候,讀讀《大學》古本,也就是《禮記》里的大學部分。我個人覺得是非常有益的。我記得我當年去清華研究生錄取前面試,就是讓我解釋“明明德”,一切都是注定的,我快四十歲的時候,在寫《大學問》。
康有為也對《大學》推崇備至,因此《教學通義》中收錄了《大學》上下兩篇。他在講《大學》始于格物的八條目時引經據典,提到了《樂記》的“人生而靜”,《書·召誥》的“節性惟日其邁”,《禮記》的“欲不可縱”等等。
我老師跟我分享他的觀察,說古人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孔子是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進行的。由于戰爭和火災的原因,《樂經》失傳了,脾主情志的《樂經》不在了,從此國人的火氣一發不可收拾,愛生氣,愛發火,由此引發的焦慮癥和狂躁癥越來越多,整個社會戾氣漸甚。
你看康有為也說《樂記》,“人生而靜”。雖然《樂記》消失,但筆者認為,周敦頤的《通書》可以補位一部分。《通書》有三個要點:誠、靜、立人極。其中,誠是始點,靜是工夫,立人極是最終境界。
這周,從2016年開始崛起的一股造車新勢力,在面臨最大的壓力之中,移動時代,主播播著播著被裁員了,查了一下創始人、CEO也是80后。也許,該重新再理解和反思什么是創業了。
No.6113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簡介:秦朔朋友圈主編,上海作協會員,公眾號:水姐。視頻號:中年好友水姐/陽明心能源。代表作:《陽明心能源》。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