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百姓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有房有車,還要騙吃騙喝。
最近,一則“鄰居家有房有車還吃低保”的舉報新聞,道出了其中的荒唐。
低保這塊救命的面包,究竟是在救濟困難群眾,還是在滿足某些人的貪欲?
不得不說,社會上的一些“低保亂象”,總讓人心生憤懣。
有人明明殷實得很,還要去搶奪窮人的口糧;
有人雖然家徒四壁,卻連低保的門都看不到。
低保政策,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經過深入思考,我認為問題主要有三:
一、規則有貓膩
當事人茍某軍的家底著實讓人咋舌:
手握三套房產,從2008年8萬元的門市到2017年24萬元的城區住房,再到2018年的村里聯建房。
這已經是當地的小“包租公”了。
甚至在2019年,他還添置了一輛價值1.8萬元的二手面包車。
但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條件居然完全符合低保條件:
房產面積未超過當地住房標準的兩倍,車輛價值也在低保月標準24倍的范圍內。
看起來蠻嚴格,但怎么越看越像量身定制?
試問:
一個真正的貧困家庭,怎么可能擁有價值相當于兩年低保金的汽車?
二、監管漏洞重重
縱觀整個事件,問題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對稱。
普通百姓對低保政策的細則知之甚少,而“消息靈通”的人卻能夠巧妙地“鉆空子”。
這種信息差帶來的不公平,在基層治理中屢見不鮮。
更糟的是,在監管環節也存在明顯漏洞。
有些工作人員或是把關不嚴,或是存在徇私情況,
讓一些不該享受低保的人鉆了空子。
這個案例中,在官方認定“不違規”后,他父親還是悄悄為退保了。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里面要是沒什么見不得人的秘密,我是不信的。
三、關系網絡成禍根
“關系戶”吃低保這種現象,在很多地方早已成了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它就像一個惡性腫瘤,在基層治理的肌體中不斷擴散。
在基層,人情網絡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把本該清清白白的事情,變成了曖昧不清的潛規則。
那些和經辦人員沾親帶故的,總能比普通群眾多知道一些“門道”,多占一些便宜。
“有車有房才有資格吃低保,窮得啥都沒有,根本沒資格。”
網友的調侃道出了赤裸裸的現實。
真正的困難戶往往連溫飽都難以保障,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申請到低保。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認為解決之道在于建立“逆向淘汰”機制。
這種機制的核心,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評估思路:
與其設定容易被鉆空子的資產上限,不如關注家庭的實際困難程度。
比如,一個家庭雖然有房有車,卻背負著沉重的債務,
也可能因為重大疾病或子女教育,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這些“隱性困難”才是真正需要政策傾斜的地方。
如果評估失準,這種現象的危害遠不止一份低保金那么簡單。
它侵蝕的是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動搖的是群眾對政府的信任根基。
每一次“關系戶”的得利,都會讓真正困難的群眾寒心。
切記,民生工程,貴在“民”字,重在“生”字!
讓公平流淌,讓關懷傳遞,讓每一分低保金都發揮它雪中送炭的價值。
畢竟,老百姓都不容易,
別讓利己之心,蒙蔽了助人之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