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易友,大家好!
中國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為五行學說,這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和感悟自然現象所得的智慧結晶,八字命理的底層邏輯也是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這種相生相克構成了一種動態平衡,從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人生,在五行相生的關系中,木火土金水順位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幾種好像都好解釋,但唯獨“金生水”,單從字面上講有些違背了常理,有的人不禁會問硬邦邦的“金屬”怎么會生出水來呢?
“五行”學習不要拘泥于五種物質:
“五行”的具體描述最早來自《尚書,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且書中還提到了“五行”各自的特性:“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逼鋵嵐湃艘呀浱岬健拔逍小钡恼軐W范疇,它們絕對不是僅代表五種原始的自然界的物質,比如水就是H2O,木就是樹木,金就是金屬,土就是突然,火就是大火,這樣來理解“五行”是非常狹隘的。
古人告訴我們“五行”其實具有更加廣泛的含義,它泛指自然界的五種作用能量形式,其中“木”為生發之動能,“火”為發散宣通之能,“金”為肅殺聚降之能,“土”為阻擋運化之能,“水”為向下封藏之能,而五行相生相克就是這五種能量形式之間的相互轉化。
“金生水”的幾種市面上的解釋:
第一種說法:金屬在高溫熔化成液態,和水一樣具有流動性,所以“金生水”。這種解釋方法其實是非常淺顯的,大家可以稍微用頭腦思考一下如果都用物質來比擬,液態的金屬和水這兩種物質是有明顯差別的,并且液態的金屬待溫度退卻還是會變成固態的金屬,難道這是“水生金”?所以這種說法明顯是站不住腳的。
第二種說法: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五行屬“金”,而長江黃河之水都是從西部發源,從而向東流孕育整個中國大地,所以“金生水”。這種解釋也是有些片面,難道“金生水”就只在我國的地勢環境才有嗎?五行的相生規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是沒有地域國度之分的,沒有西高東低的國家照樣滿足“金生水”,所以這種說法也是有些牽強。
第三種說法:“金”為礦石,因為“金”從礦石中提煉出來,而“水”存在于地下礦石層與層之間,打井取水就是從礦層中出水,所以“金生水”。這種解釋依然是從自然界的現象中得來,把“金”和“水”單純理解為具體的物質,這仍然是一種象法層面,還是沒有回歸到五行相生的本質。
第四種說法:金屬制品經過溫度驟降在表面會凝結成水滴,所以“金生水”。但有的人會說不光金屬表面會有凝結水滴,草木葉子表面經過冷凝也會有露水,為何不說“木生水”呢?其實這就是一種水的不同形態轉化的物理現象,并不是金屬憑空生出來的,但這種說法已經將能量的轉化加入進來,所以更加貼近真實的規律。
“金生水”的合理客觀解釋:
古書《淮南子 天文訓》有云:“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這段話表達就是古代一種取水的方法,古人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發現了某些富含金屬的金石具有一定的特性,在經歷月光的照耀會產生水分,其實這就是上面提到的冷凝水,它的本質就是晝夜溫差的變化導致水蒸氣冷卻而凝結成水珠,而金屬的表面溫度會下降的更快,所以會大量的凝結。
“金生水”最合理的解釋一定要回歸能量之間的轉化,其本質就是“金”本身的肅殺,收斂,驟降之能量特性聚集在一起而轉換成“水”之向下封藏之能量的過程,如果用現實中的自然現象來比喻會更好理解,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降低而凝固成水滴,這就是能量收斂,聚集的過程,從而向下肅降到陸地而變成流動之水。
“金和水”的特性就是冷與寒,“金”在季節上為秋天,“水”在季節上為冬天,而秋冬就是能量下降與收藏的季節,象征生命力的暫時收斂,并將其轉化并儲存,此時萬物的活性會變得很低,而與之相對的春夏木火時節,能量形式是發散向上,生命力和能量屬于大力釋放,此時萬物的活性動能就會很高。
我們也可以用人體來比喻,肺屬“金”,肺氣可以滋潤腎陰,古語有云:“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水”,所以肺為水之源頭,可以輔助腎完成全身的津液排泄,所以肺主氣,而腎主納氣,調理腎病從肺治,這也是中醫所用的五行相生能量理論。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文/酉印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