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與羽毛
處死一個人是痛苦的,
于是一天天拿走他的光陰。
殺死一只鳥是罪惡的,
于是一根根拔掉它的羽毛。
毀滅一個星球是不義的
于是一點點,讓戰火燃起。
寫在后面:
《莊子·則陽》里有一篇小說故事。
魏王與齊王有盟約,齊王背約,魏王十分生氣,于是打算派人去刺殺齊王。
有人說,大王,待我點起雄兵百萬,殺他個片甲不留。
有人說,大王,天下承平已久,不易輕開戰事,那個說要打仗的,實為禍亂之人。
有人說,大王,要打仗的是禍亂之人,說不要打的也是禍亂之人,評說打還不是打的更是禍亂的根源。
這下把魏王說糊涂了,不知該聽誰的。
這時,惠子推薦了戴晉人,讓魏王咨詢他。
戴晉人說:“大王,您見過蝸牛嗎?”
魏王說:“當然見過。”
戴晉人點頭,說:“我聽人說,在蝸牛左邊的觸角上有個國家叫觸,在蝸牛右邊的觸角上有個國家叫蠻。這兩個國家,經常為了領土問題而引發戰爭,一打起來就會伏尸百萬,失敗的一方逃跑,另一方要追擊,要花上十五天才能完全撤兵。”
魏王眉頭一皺,“你這是在開玩笑嗎?”言下之意,你說的這不是扯的嘛。
戴晉人接著說:“大王,請臣為您推演。您認為上下四方有盡頭么?”
魏王答:“沒有。”
戴晉人又說:“知道思想在沒有邊際的宇宙中遨游,返回到通達之國,仿佛若有若無嗎?”
魏王答:“能懂。”
戴晉人看時機成熟,一問到底。
“這通達國之中有個魏國,魏國之中有一座大梁城,大梁城里有一位大王,您覺得這位大王和蠻氏相比,有什么區別嗎?”
魏王想想答:“無分別。”
戴晉人拱手告退,留下魏王一個人在悵然若失。
后世便有了觸蠻之爭的典故,來形容人們,包括國家,因為細小的事情而爆發爭端,乃至戰爭。
從這個角度來講,莊子是反戰的,從他的形容不難看出,戰爭是荒謬和代價沉重的。
時至今日,世界仍不安定,地區沖突不斷,大小戰斗時有發生,不時有平民傷亡的訊息傳來。
有一天看到一段關于加沙地帶平民信息的報道,一個剛出生幾天的嬰兒因轟炸中身亡,親人在孩子的尸身前痛哭,他問了一個沒人能回答的問題,這個孩子做錯了什么?
戰爭是荒謬和代價沉重的,對于平民尤其如此,對于那些作戰的士兵也是一樣。
因此,每逢看到網上有人叫囂著要消滅這個,打倒那個,總有一股寒意,他能為自己的狂熱和激動行為而帶來的所有后果承擔責任么?還是說,將這灘濁水外溢到周邊其他人身上,而卻把當自己是一個純正的愛國者?
今天是12月13日,是我國政府設立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死亡的30多萬同胞。設立并舉行公祭儀式,不是為了延續仇恨,是要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
愛好和平,保持理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