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張雪峰直播,他說大家不要被社會新聞嚇到,其實大學生很好就業,但很多工作大學生們不想干。
大星當時看到這里的時候覺得完啦,這是什么暴論,彈幕肯定要給張雪峰做面膜了。誰知道他繼續舉例說,化工行業就很好找工作,本科畢業后去化工廠倒班,工資5到8千。
大星專門去行業招聘網站看了看,好像真是這么回事兒。
也有HR朋友和我說,現在就是這樣:
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
這個話糙理不糙的說法非常接地氣。
這幾年就業市場的情況是有共識的。
每年1000多萬的大學生走向市場,是20年前的近4倍。
對此有關部門想了很多辦法,碩博擴招、公務員招考年齡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放寬、禁止招聘單位規定歧視性條款等等,有媒體還做了統計,各部門發文的時間相比往年越來越早,頻率越來越高。
但另外一些數據確實體現了求職市場需求和供給的不匹配。
比如民營企業一直是就業市場的招聘主力軍,8成以上的城鎮就業都是它們解決的,但是在某招聘平臺的數據里,給民營企業投簡歷的同學們只占總數的:
18%
還有數據說,制造業技術人才缺口3000萬。
大星理解大家,求穩是這幾年同學們的共性心態,考公、央國企、大廠這些自然是好的,但要是大家都去擠這幾個賽道,那肯定是要踩踏的。
大星剛畢業的時候,工作也不好找,陰差陽錯找了個在報社寫字的工作,實習期一個月700。隔壁有個一起攤煎餅的家伙那時候也找了個寫字的工作,不過是寫黃段子,可比大星賺得多,當時把我羨慕壞了。
跑題了,其實大學里學啥并不一定到社會上就要干啥,孔子那都圣人了,第一份工作不也就是看倉庫么,馬云現在那么大生意,一開始不也就是西湖邊的野導游么。
這社會上不是只有軍公教和大廠,不管干什么,都可以騎驢找馬,先在社會上歷練歷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說。
大星還在社交平臺上看到有同學把氣撒在招聘平臺上,說現在找工作的說難,招人的也說難,是不是招聘平臺把雙方都隱藏起來了,好讓大家長時間使用平臺,這樣用戶使用時長就起來了,還能逼著大家付費。
集齊多少個找不到工作的人是能召喚神龍嗎?
大星想了想還是能理解提出質疑的同學,畢竟 “這個事兒不簡單,一定是有壞人”。
但現實是,招聘平臺是吃成功率這碗飯的,如果應聘的人長時間沒有人搭理,他們還會打開這個軟件嗎,招聘企業長時間找不到合適的人,它們還會給錢嗎?
大家看看這些招聘平臺吧,為了讓人找到工作,花了多少心思。
就比如BOSS直聘,用各種方式引導大家添加求職期望——即多報幾個“志愿”。多一個選擇,就多一條路。
然后產品經理心想這怎么把求職者推出去啊,是不是簡歷不會寫?那就手把手教一下吧。現在不是流行什么AI大模型,也拿來用用,給大家伙兒潤色一下簡歷。
要是HR太忙沒工夫仔細看你簡歷怎么辦?不同HR看重的點不一樣。行,算法來一下,好好提煉簡歷亮點,給這些HR做千人千面的展示。
你看,算法除了讓人沉迷,還能想辦法讓人對你著迷。
招聘者那邊呢,也有人發現近兩年BOSS直聘經常沒事整個提示、整個推送,要不要發個兼職職位啊?要不要發個校招職位啊?你那個職位過期了要不要再來發一下啊?
我一個創業的朋友還挺開心的,之前招聘要花錢的產研崗,今年不花錢了。而且招到的同學背景比以前好。
確實平臺變不出崗位來,但招聘方手上有啊。崗位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還是有的。
所以你看,招聘平臺這操作,是真的想讓人找到工作。現在的條件下,先不論是不是理想工作,讓人能先有個選擇,生意才做得下去。
大星看到一個案例,2013年畢業的邢先生,先在教育機構做市場專員。2022年,行業不好,他直接轉行下廠干起了藍領。工作之余,他偷學設備維修知識,有技術找到機會跳槽,成為一個設備維修員,實現工資翻倍。目前已經考下了電工證,還在學習CAD畫圖,他說希望以后能成為機械工程師或電氣工程師。
這兩天的美國英雄Luigi Mangione跟邢先生有點相似,名校畢業的他并沒有滯留在自己的舒適區,而是刻苦學習了CAD等技能,然后憑一己之力改變了美國醫療保險行業的眾多頑疾。
你看,沒有馬的時候要先騎驢,能多騎幾頭驢就更好了,保不齊哪天就騎上別的了呢。
關注星球視頻號,熟知寰宇人間事
加大星微信:Howbigstar 備注公司-職業
給我一個在看,我能撬動整個星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