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3日,由紹興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浙江大學出版社主辦,紹興市鑒湖研究會、紹興市浙東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浙東運河文化研究》系列叢書贈書儀式在紹興舉行,旨在進一步擴大研究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浙江省社科聯及紹興市社聯代表,紹興市文史館代表,國家級和我省省市有關博物館、圖書館代表,運河文化研究相關專家,“叢書”子課題負責人,本地新型智庫、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代表,在紹高校代表等齊聚一堂,交流“叢書”編撰情況、主要內容及出版發行情況。現將有關領導和專家講話稿刊載,以供同仁參考。
張環宙現場發言照片
尊敬的劉東秘書長、馮建榮館長、王靜靜書記,譚徐明會長、邱志榮會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嘉賓:
大家上午好!一水偏偏入浙東,山陰落落出芙蓉。紹興初冬,日光暖,楓葉紅。今天,我們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東運河一周年之后,相聚在浙東運河之畔,共同發布《浙東運河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共話運河文脈,共敘古越風情,共襄浙派學術高地,意義更為深遠。我作為叢書作者代表作交流,心中滿懷感謝與激動的同時,更感肩上的擔子之重。
浙東運河是世界上古老運河之一,也是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重要河段,更是孕育燦爛中華文明的策源地之一。跨湖橋、河姆渡上古文明遺址昭示源遠流長,大禹陵、紹興古城彰顯地域厚度,蘭亭集會、浙東唐詩之路盡顯文人雅士卓絕風姿。今天,來自歷史、水利、文學、生態、地理、旅游等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集聚多年之力,隆重推出《浙東運河文化研究系列叢書》,涵蓋浙東運河簡史、文化遺存、民俗風情、生態廊道景觀、海上絲綢之路、歷代詩歌總集、詩路文化、歷史名人、傳統產業、名城古鎮十卷,是浙東運河的“文化新地標”。今天的相聚,也像是浙東運河版的“蘭亭集”,“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足以暢敘幽情”。
在紹興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關心下,在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的指導支持下,《浙東運河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得以順利推進并正式出版。我有幸能和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原副秘書長陳鵬兒先生,紹興文理學院鐘小安先生共同合作,順利完成叢書之一《浙東運河詩路文化》的撰寫工作。本書利用文獻資料法、跨學科研究法、實地調研法和歷史分析法等,以浙東運河詩路文化的時代價值為主線,歷時2年完成。全書共分概論、越國運河詩路起源、魏晉浙東運河詩路發展、唐代浙東運河詩路全盛、宋元明清浙東運河詩路演變、現代浙東運河詩路旅游、浙東運河詩路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等三篇七章,共約36萬字。
本書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批示精神,支撐《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推進的重要文化工程,并為浙東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貢獻綿薄之力。本書創新之處包括3個方面。首次從越國“候人兮猗(yī)”南音之始,到現代文化旅游線形成的2500年浙東運河詩路文化,進行比較系統研究;首次提出運河詩路文化這一新學術概念;首次提出“海上詩歌之路”觀點。本書在力求保持學術的嚴謹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同時,注重語言生動性和易懂性,做到圖文并茂、雅俗共賞,既可視為學術文獻,亦能作為科普讀物。
展望未來,充滿期待!期待《浙東運河詩路文化》與《浙東運河文化研究》系列的其他叢書一道能夠成為學術界的一面旗幟,激發學界更多人對于運河文化研究的興趣和關注,促進該領域的蓬勃發展。同時,也期待叢書中的理論、觀點、資料能夠在浙東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實踐中發揮作用,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有益支撐。
最后,再次感謝省社科聯領導和專家給予課題的關心指導,感謝紹興市社科聯為課題研究提供的支持幫助;感謝浙江大學出版社領導及編輯的支持和辛苦付出;感謝學界內外同仁和朋友在調研和撰寫等過程中的關心和支持。衷心祝愿《浙東運河文化研究》系列叢書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和認可,也祝愿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最后,也歡迎各位專家學者能到浙江外國語學院大運河國際研究中心指導講學,共話“人民的運河、游客的運河”。
謝謝!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第81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