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楊振寧,至少在咱們中國是一個大名人,而且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名人,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雖然不能說是人盡皆知,但說是家喻戶曉應該沒問題。
楊振寧,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2015年4月1日,放棄美國國籍,回歸中國,2017年2月,直接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有意思的是,查資料發現楊振寧不僅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竟然還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但查不到具體信息。
這樣一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在1957年就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先還是美國籍,我以為,美國人也應該是家喻戶曉。但是,據張朝陽說,美國人不知道。
今天看了一個視頻,是網友搬運的舊視頻。視頻里,張朝陽說,因為到美國發現美國人都不知道楊振寧,所以他價值觀一下發生變化,不想繼續研究物理了。
而在此前,張朝陽已經走在了物理研究的路上。1986年張朝陽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并于同年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而赴美留學,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既然美國人都不知道楊振寧是誰,我覺得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很可能也不知道了。這就是我文章第一句話為什么說“至少在咱們中國”的原因。不過,這有點奇怪。
所以,我對張朝陽所說,有一點不大相信。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看法。我只是感覺不可思議,因為據我所知,楊振寧作為一個物理學家,貢獻甚至超過霍金。
我怎么知道楊振寧的貢獻超過霍金呢?這是何祚庥告訴我的。何祚庥說楊振寧比霍金更偉大,我感到奇怪,產生不解,何祚庥就給我留言,講解了其中原因。
當然,不只是何祚庥一個人這樣說,還有好多網友留言,說楊振寧物理成就遠遠超過霍金,還說愛因斯坦之后,排得上號的,首先就是楊振寧,而非霍金。
有人指出,霍金主要是一個科普物理學家,善于寫文章,身殘志堅是他名氣大的主要原因,而楊振寧的物理成就比他大不止一個數量級。這應該很有道理。
但是,我覺得奇怪就因為這一點,如此巨大的成就,1957年還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人為什么不知道呢?或許他們司空見慣,對諾貝爾獎不怎么關注?
似乎只有這樣解釋了。楊振寧在中國很出名,這應該與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情結有關。就像奧運會冠軍一樣,等到有一天中國人得諾貝爾獎多了,就也不在意了。
最后再說一下這個舊視頻里的另一個內容,這個內容也引起了我的興趣。張朝陽說,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后,他看到國內謠言傳得亂七八糟,就科普了一下。
張朝陽說,一來,他有這個權威,因為他是學物理的,還是博士,而且很多同學還在做這方面研究;二來,也是一個機會,趁著福島核電站事故科普核輻射知識。
那時候很多人擔心核輻射,尤其是喜歡吃海鮮的人。張朝陽是怎么科普的呢?他對大家講一點事兒都沒有,因為離得太遠了,而輻射是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
張朝陽說,即使從天空飄過來,也都散了,因為大氣太大了,就像一瓢水倒進大河里一樣。意思是會被稀釋掉。張朝陽說“現在離日本幾千公里你操什么心”。
其實不是操心,而是擔心,擔心核輻射,擔心海產品的安全性。之所以如此,主要就是因為不懂。說實話,這個問題,上過大學也未必懂,普通人哪里知道呢?
我記得9月份的時候,中日兩國就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問題,經過長時間的持續的磋商,終于達成四點共識,很多人還激烈反對呢,說反正海鮮不能吃。
這說明,中國很多人確實不懂,抱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理,容易放大危險性,或者增強保險性。而且一旦認識形成,則根深蒂固,短期內難以改變的。
不過,從張朝陽所說來看,當時他的科普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張朝陽說當時他的科普,“真的是讓很多人心情一下就安定下來”。但是我相信,很多人會罵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