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過程思維與人類未來”學術研討會暨《歷史、實踐與過程:馬克思與懷特海思想的共通性》新書發布座談會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思維科學與認知哲學專業委員會、科技風險治理與人類安全專業委員會、未來哲學與發展戰略專業委員會、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過程馬克思主義與實踐哲學研究中心承辦。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專家學者線下參會,另有30多人通過騰訊會議同步參會。
中國政法大學趙慶杰教授以《現代性社會的倫理反思》為題,圍繞張秀華教授綱領性的力作及過程思維與未來進行專題化探究,詳情請見下文。
現代性社會的倫理反思
趙慶杰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張秀華教授的新作《歷史、實踐與過程:馬克思與懷特海思想的共通性》于2024年6月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指出隨著工具理性所支撐的科學主義、技治主義和經濟主義的盛行,引發了一系列現代性“急難”。筆者也想借此談一下現代性社會的特點以及由此導致的倫理問題。
一、世界祛魅
馬克斯·韋伯認為“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智化,總之是世界祛除巫魅的時代。”倫理也一樣“祛魅”了。但倫理恰恰是需要魅力的,這種魅力可以叫作神圣性,它是倫理價值本源之所在,康德曾通過設定上帝存在為倫理賦予神圣性。但自啟蒙運動以來理性的高揚并進而越界,使得倫理與宗教日益走向分離甚至對峙。當理性無限擴展特別是工具理性的泛濫,引發了諸多負面影響。當代社會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躲避崇高、意義迷失、主張瀟灑地走、過把癮地活等,正是社會日趨世俗化、理性化,倫理世界“祛魅”的結果。
二、個人主義
啟蒙運動把人看作是獨立于每一個他者的個體,但是他對生活于其中的共同體視而不見,現代性總是意味著對自我的理解由群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重大轉變。盡管在東西方歷史上,這種個體的自由有著宗教與世俗的雙重意義,主體不再依附于神權、皇權乃至父權、夫權等。人們紛紛跳出了倫理之中的“人倫”約束。但是,由于長期受到個人主義的浸染,使得培育一種社群價值變得越來越困難,而顯然這種社群價值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人類文明的延續有著有目共睹的重要性。
三、價值多元
個人主義的盛行帶來了對權威的漠視,隨之而來的是道德相對主義與價值多元困境。麥金太爾曾指出:當代道德危機是道德權威的危機,人們無從找到這種合理的權威。而這種權威危機的一個深刻的現代社會根源在于:道德行為者雖然從似乎是傳統道德的外在權威(等級、身份等)中解放出來,但是這種解放的代價是新的自律行為者所表述的任何道德言辭都失去了全部權威性內容。在理性的旗幟下申述的各種倫理主張,相互沖突,不能給現代緊張的倫理生活以有效的、統一的解釋和引導,使得現代社會出現一定的道德危機。
四、未來主義
從特征上說,現代性標志著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表現為與某些傳統的斷裂。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容易持一種樂觀的未來主義,認為人性永遠進步、歷史永遠向上,現存社會中的不幸和弊端只是暫時的歷史現象或時代錯誤,隨著理性和技術的進步,人類終究可以進入一種完善完滿的境地,由此他們往往貶低傳統。其實,不論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人是跳不出“傳統的掌心”的。現代性社會所持的未來主義導致的對傳統合理的倫理資源的簡單拋棄,這是今天的倫理建設應盡量避免的問題。
圖書信息
《歷史、實踐與過程:
馬克思與懷特海思想的共通性》
作者:張秀華 著
ISBN:978-7-5764-1555-1
定價:88元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4年6月
同套系推薦
內容來源:第七編輯部
編校排版:信息中心
審核簽發:社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