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爾街日報》披露了特朗普?;鸱桨?,這位美國候任總統提出由歐盟國家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同時明確表態美軍不會參與其中。讓歐洲承擔更多責任,同時為美國尋求體面的戰略收縮。
特朗普的方案并非空穴來風。據報道,英法兩國早已就派遣維和部隊進行過初步磋商。法國總統馬克龍此次訪問波蘭,據稱就攜帶了一份部署4萬人維和部隊的具體方案。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已邀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波蘭領導人在布魯塞爾與澤連斯基會面,討論對基輔的安全保障問題。然而,波蘭總理圖斯克卻當場潑了冷水,明確表示"目前沒有派兵計劃"。這種態度的背后,折射出歐洲國家在安全和經濟雙重壓力下的戰略困境。
莫斯科方面雖然公開反對北約勢力進入烏克蘭,但當前的戰局發展似乎為談判打開了一扇窗口。根據克里姆林宮的表態,俄羅斯要求烏克蘭承認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新領土現狀,保持軍事中立,并確保俄語人口的權利。這些訴求雖然看似強硬,但也表明莫斯科正在尋求一個可以體面收場的方案。
普京政府面臨著明顯的戰爭疲憊。據經濟學人情報部估計,這場持續兩年的軍事行動已經讓俄羅斯付出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直接軍費開支,加上西方制裁造成的經濟損失,總成本可能超過5000億美元。這種持續的消耗既影響了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也加劇了其國內的社會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一支不帶北約標識的國際維和部隊,特別是由法國、德國等傳統歐洲大國主導的維和力量,可能會成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這些國家與俄羅斯有著長期的外交往來和經濟聯系,相比美軍的直接介入,他們的存在對莫斯科的戰略威脅相對較小。
經濟層面的考量同樣不容忽視。維持4萬人規模的維和部隊需要巨額經費支持。以目前北約在科索沃維和部隊(KFOR)的開支標準計算,每年至少需要數十億歐元的預算。在歐洲經濟增長乏力、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這筆額外開支將給各國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特朗普讓歐洲出兵,顯然歐洲目前都是非常抵觸的,各國顯得猶豫不決,波蘭作為前線國家,率先反對特朗普的提議,這種反對不是對當下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的反對,而已經包含了未來的情況,也就是說哪怕特朗普出任了美國總統之后,也和俄羅斯進行了溝通,波蘭也不會出兵。換句話說,想要波蘭等歐洲國家出兵,需要一個非常成熟的談判結果作為基礎,也需要號召到足夠多國家。
之所以搞得如此艱難,局勢如此僵硬,本質上華盛頓和布魯塞爾的政策制定者們仍然沿襲冷戰思維,將莫斯科視為一個需要被遏制和削弱的地緣政治對手,而非一個可以進行建設性對話的戰略伙伴。與俄羅斯的談判不是商量和合作,而是壓迫和馴服。
沿著這個思路去看,西方手中握有的三張王牌,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全方位的經濟壓制網絡。首當其沖的是被凍結的約3000億美元俄羅斯央行海外資產。這筆資金不僅關系到俄羅斯的金融穩定,更是莫斯科重建經濟所必需的戰略儲備。西方國家試圖將這些資產的解凍與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讓步直接掛鉤,實質上是在實施經濟勒索。
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命運更是體現了西方的戰略意圖。這一耗資數百億歐元的能源大動脈遭到破壞后,不僅切斷了俄羅斯最重要的能源出口通道,也實質上終結了莫斯科與歐洲在能源領域的戰略互依關系。德國等國家雖然在能源轉型上付出了巨大代價,但仍堅持這一立場,顯示出與俄羅斯"脫鉤"的決心。
最為致命的是針對俄羅斯的數萬項制裁措施。這些制裁涵蓋了從高科技產品到普通消費品的幾乎所有領域,不僅嚴重影響了俄羅斯的產業發展和民眾生活,更切斷了俄羅斯與全球經濟體系的聯系。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這些制裁已經讓俄羅斯的技術發展倒退了至少十年。
西方的這種做法本質上反映了一種"零和思維"。他們期待通過經濟壓力迫使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作出單方面讓步,而非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這種策略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作為擁有核武器的大國,俄羅斯即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不會接受完全有損其核心利益的解決方案。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強壓策略可能會適得其反。當前的制裁已經推動俄羅斯加速發展本土技術,拓展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經濟聯系,這實際上可能加速世界經濟的分裂,形成對西方不利的新格局。普京政府在面對壓力時表現出的韌性,也說明單純依靠經濟手段來"馴服"俄羅斯的策略可能難以奏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