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商業格局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議題。
作為衡量企業在ESG,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方面表現的重要指標體系,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BSI)正深刻地影響著企業戰略、投資決策以及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
由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CBS)精心打造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系列(BSI),為中國香港、大灣區、大中華地區乃至亞太區的企業總結了當前實踐中的主要趨勢、推動元素以及所面臨的持續挑戰,為企業照亮了可持續發展的前行道路。
這一系列指數的意義深遠而多元——
宏觀上,它有助于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落地生根,促使企業將環保、社會責任和良好治理納入核心運營目標,進而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緩解環境壓力,促進社會公平和諧,提升整體治理水平。
區域上,中國香港可以借BSI指數鞏固可持續商業領先地位,推動綠色金融等創新實踐,增強經濟韌性與競爭力;大灣區以其為參照系統,促進企業協同合作,整合優化資源,助力打造灣區樣板;大中華地區則借該指數增進各地企業交流,提供對標學習契機,凝聚全球可持續發展合力,提升整體影響力;亞太地區,該指數助力中國香港、澳洲、新加坡等地企業相互參照,促進區域內可持續發展經驗交流與資源互補。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 周林教授)
正如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周林教授于開幕致辭中強調,學院透過開辦可持續環球商業理學碩士課程等行動,致力培養具備可持續發展思維的未來商業領袖。多年來,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以其卓越的學術視野和深厚的商業研究底蘊,通過編制BSI指數系列,不僅為企業提供了科學、客觀的可持續發展評估工具,更為學術研究、政策制定以及行業交流搭建了一個高規格的平臺。
上篇:地域維度下的BSI指數解讀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CBS)公布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系列(BSI),全面涵蓋了多個極具價值的指數結果,從不同維度對企業的ESG表現進行了深入剖析。
首看中國香港地區,第九屆香港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HKBSI)聚焦中國香港地區80家恒生指數成分股。最新結果顯示這些企業可持續發展實踐持續向好,總分較去年增長5.59%。在投資者優先事項推動下,投資相關得分強勁上升,「員工」及「環境」參與度也呈增長態勢。然而,受新冠疫情影響,「社區」得分在之前大幅提升后有所下降。值得關注的是「供應商管理」實踐雖有改善,但如何轉化為對供應鏈的實質影響仍面臨挑戰。中國香港本土大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現狀,代表著中國香港核心企業群體在ESG理念踐行中的努力與困惑,是中國香港商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
再看粵港澳大灣區,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GBABSI)涵蓋63家恒生港股通大灣區指數的上市企業??偡州^去年大幅提升 10.33%,主要得益于「價值觀」及「管理」的顯著改善,大灣區與中國香港之間的得分差距逐漸收窄,彰顯出大灣區對追求高標準 ESG的堅定決心。但同時其供應鏈實踐分數下降,也表明大灣區企業在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進而面向大中華地區,第四屆大中華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GCBSI)涵蓋中國香港、上海、深圳和中國臺灣218家上市公司。總分比去年上升 5.47%,在「價值觀」「管理」和「影響」方面評分顯著提升。其中中國臺灣在各分面持續領先,中國香港表現穩步上揚,而上海和深圳在「實踐」的得分顯著下降,反映出這兩個地區需著力制定更完善的ESG策略。在持份者關顧政策與項目方面,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較為平衡,上海和深圳則側重于投資者需求。盡管存在挑戰,但各地在「供應商實踐」和「治理」方面進步明顯,預示著大中華地區在可持續發展未來有望達成更協調一致的發展格局。
最后聚焦亞太區,第二屆全球(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Global (Asia Pacific) BSI)涵蓋來自中國香港、澳洲和新加坡的157家公司。結果顯示三個地區的總分均穩步上升,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其中澳洲表現突出,總分上升12.21%,主要受益于「管理」和「影響」兩方面的進步。在「持份者實踐」方面,新加坡在「投資者關系」上得分較高,而中國香港則在各個持份者參與領域表現均衡。
綜合來看,ESG理念如同一條無形卻堅韌的紐帶,巧妙地將不同地區緊密相連、深度融合。不同地區在總分的動態變化軌跡、各細分維度的得分差異表現以及發展戰略的側重點選擇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通過對比分析,能洞察各地區可持續發展優劣勢,為跨區域合作、經驗借鑒提供依據。既助企業找準全球定位、定制戰略規劃,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決策參考,促進區域資源協同發展。
下篇:行業維度下的BSI指數價值與展望
除了地域維度的深度剖析,兩份聚焦行業的指數榜單同樣蘊含豐富且極具針對性的參考價值與啟示意義。
第一屆大中華區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指數涵蓋26家相關物業和建筑公司。中國香港的上市公司得分最高,領先于上海和深圳的機構,凸顯中國香港在推進房地產行業可持續發展實踐中的引領地位,同時也表明中國內地市場急需構建更完善的可持續發展框架以推動當地房地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屆大中華區酒店可持續發展指數顯示酒店行業所有參與公司的平均總得分比去年提升了13.98%,達到61.53分,充分體現酒店業正逐步兌現其ESG承諾。中國內地酒店得分大幅提升,增長58.91%,且有一家中國內地酒店首次打進前十名,這一里程碑彰顯內地酒店在提供ESG或CSR獨立報告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信息公開透明程度大幅提高。不過,酒店業與政府持份者合作的得分有所下降,意味著疫情后業界需與政府建立更緊密合作關系。該指數為酒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清晰的現狀描繪與改進方向指引。
通過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CBS)匠心打造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系列(BSI)深入探究,我們得以全方位領略這份結果所蘊含的價值與內涵。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 盧永鴻教授)
譬如從數據層面剖析,它基于大量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數據來源廣泛且具有代表性,能夠精準地量化企業在ESG各維度的表現,為企業提供了直觀、客觀的自我評估參照,也為投資者、監管機構等利益相關者提供了清晰的決策依據。例如:HKBSI中關于「員工」「環境」「社區」等維度的得分變化,能讓企業迅速定位自身優勢與不足,以便調整戰略。
從趨勢分析視角觀察,各個指數的總分變化、不同地區及行業間的得分對比等,清晰地揭示了商業可持續發展實踐中的主要趨勢。全球(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中澳洲在「管理」和「影響」方面推動總分上升,反映出特定地區在特定 ESG 要素上的發展重點與成效,為其他地區和企業提供了借鑒方向。
在機遇與挑戰的天平兩端,BSI指數系列同樣精準呈現出商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復雜態勢。諸如大灣區企業在可持續供應鏈管理面臨挑戰,上海和深圳需完善ESG策略等,這些信息有助于企業提前布局應對,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政策優化的著力點。
(企業代表獲頒發嘉許證書,表揚其企業于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卓越表
從更為宏觀、深遠的視角審視,對于中國內地企業和行業而言,BSI指數猶如一面可供參考的鏡子。中國內地企業可以通過與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企業在指數中的對比,發現差距與不足,積極學習先進的ESG管理經驗與實踐模式。例如中國內地酒店業雖然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仍可借鑒中國香港酒店在與政府合作、整體 ESG 運營管理方面的長處。
而對于傳媒行業而言,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全球的深入推進,傳媒行業作為信息傳播的關鍵力量,也應積極參與到ESG進程中。傳媒企業可通過自身的傳播優勢,加大對ESG理念、優秀企業案例的宣傳報道力度,提升社會公眾對ESG的認知度與關注度,同時在自身運營中踐行ESG理念,如減少辦公資源浪費、傳播正能量社會信息等,為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獨特的傳媒力量。
我們滿懷期待與憧憬,在未來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CBS)持續更新迭代的BSI指數中,能夠涌現出更多中國內地企業尤其是傳媒企業的活躍身影,共同書寫全球商業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