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
和老家親戚的人情往來,是子女和父母吵架的重災區。
想起之前聽過的一個故事。
張大爺出生在農村,靠著身邊親戚的托舉,從農村奮斗到了城市。
成為他那輩人中,唯一實現“階級躍遷”的。
因此,張大爺一直十分感恩。
但凡親戚開口,不論是求人辦事,還是借錢應急,他都有求必應。
“我是家里最有本事的,理應多付出,幫襯大家。”
逢年過節,張大爺也必定要回老家走動。
挨家挨戶地上門送禮、嘮嗑。
誰都不能落下。
即便如今他已經年過60,依然在大年初一凌晨3點起床,家家戶戶地上門拜年。
風雨無阻。
如今村里的親戚都住進了新房,彼此相隔較遠。
這走一圈下來,從天黑到天亮再到天黑,年輕人都累得腰酸背痛。
更何況是一個老人?
但張大爺不顧子女勸說,仍堅持:
“血濃于水,親人間無需計較,要多走動,感情才會更濃厚。”
不僅如此。
張大爺每年送出去的禮金也不計其數。
不論是誰家有紅白喜事,大爺都“人未必到,禮必到”。
旁人還會按輩份大小、關系遠近來定禮金數額。
但張大爺偏不。
每次隨禮,禮金必須比別人高出一些。
因為“這樣才有面子”。
即便在家里經濟困難時,大爺的禮金也絕不少給。
但背地里卻要求自家人省吃儉用。
為此子女沒少和他發生沖突。
而讓親子矛盾越演越烈的,是自從子女開始獨立賺錢后,每逢隨禮,張大爺都會要求孩子掏錢。
子女因為和一些親戚交集太少,選擇拒絕時,他就會嘮叨:
“不論來往疏密,只要有血緣,親人間就有天然的羈絆。”
張大爺口中的“血緣至上論”,在如今的眼光看來,多少有些“迂腐”。
但若回溯他過往的經歷,倒也情有可原。
在他成長的那個窮苦年代,農村生活很難自給自足,必須抱團取暖。
最常見的,因為家庭成員多,但糧食少。
時不時就得“今天你借我些谷子,明天我借你點大米”。
大家互相攙扶,日子才撐得下去。
再加上,親戚間更有信任感,互幫互助也更順理成章。
一來二去,感情自然變得深厚。
正如社會學教授胡小武曾說的:
“對于上一輩的人來說,親戚為他們賦予的價值是多重的。
有經濟上的援助,也有情感上的依賴。
再加上大家都很珍惜。
越珍惜,越形成一種以家庭為主的強關系。”
而如今時移勢易。
新一代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往往外出打拼,擁有自己的生活,很難時時顧上父母。
而父母們萬一出點事,依然要倚靠親戚。
再加上他們一輩子生活在老家,社交圈有限,精神世界也比較貧瘠。
走親戚,聊些雞毛蒜皮,便是他們全部的情感慰藉和日常消遣。
親戚,算得上是父母的“全世界”。
如此想來,便不難理解:
父母為何對維護親戚關系如此執著。
如果說父母的成長背景是典型的“熟人社會”,那么他們的子女大多成長于“陌生人社會”。
從小和親戚的互動,就止于逢年過節時的禮貌客套。
長大后,又各奔東西,一年到頭都見不到面。
換句話說,親戚更像是“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
可就是這樣的“陌生人”,卻總要借著血緣為名,來找自己“麻煩”。
這誰能不生氣?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個熱搜:
#工作后,出租屋就成了親友們的臨時酒店#
像網友依依的表妹之前想來南昌找工作,被家人安排給依依照顧。
雖然和表妹沒啥感情,但畢竟有家人囑托,依依也只得硬著頭皮答應。
誰知,表妹不僅自己來,還偏要帶上閨蜜。
依依礙于親戚的情面,不好意思拒絕,只得自己睡沙發,把大床留給了客人。
本就狹小的出租屋,因為親戚的入住,一舉一動變得更加局促。
不僅如此。
在那之后,依依每天下班回家,即便累得半死也要給3個人做飯。
表妹她們吃完飯就回屋,從不幫忙洗碗收拾。
日常的吃穿用度與水電費,也都是依依掏錢。
但從沒聽到過一句“謝謝”。
更讓人無語的是。
一開始只是說“暫時借住”,等找到工作和房子就搬走。
誰知,依依給表妹發招聘啟事和租房信息,通通被“已讀不回”。
兩人一住就是大半個月,絲毫沒有要走的意思。
“這哪是來了客人,分明是請了兩尊活菩薩。”
依依也曾多次和父母表達不滿,但得到的回應都是:
“你是姐姐,要包容,不要和妹妹計較。”
言外之意:
為了親戚的情面,依依必須忍著。
相信類似的故事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
爸媽利用孩子的“資源”做人情。
七大姑八大姨,誰家有事兒,孩子都得出手相助。
順手幫忙也就罷了。
但偏偏有些事吃力不討好。
像十點君就有朋友在醫院工作,家里親戚不論大病小病都找她幫忙。
她一邊用自己的人脈,幫親戚看病,一邊還要花自己的時間,陪親戚忙里忙外。
有時,甚至得請假幫忙。
況且這種事,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然后就會有三四五六七八次。
沒完沒了。
一旦拒絕,還會被爸媽批判:
“冷血淡漠,不念情分。”
久而久之,和親戚間的矛盾,就演變成了和父母之間的矛盾。
記得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里說: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
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
換言之:
熟悉和血緣并無絕對關系。
對于如今的年輕人來說,感情需求和物質支援,大多可由身邊的朋友、同事、搭子滿足,用不上遠在老家的親戚。
生活中的“替代性關系”越多,對親情的需求就越弱。
再加上,在和親戚少有的互動中,很多親戚也不如父母所言那般一團和氣、互相幫襯。
反而是:
“嫌你窮,怕你富,恨你有,笑你無。”
感受到的“負面情緒”遠多于“正面情緒”。
沒有感情基礎,也不提供實際價值,還老對自己指手畫腳。
自然啦,年輕人會對父母口中的“血緣至上”嗤之以鼻。
把和親戚的來往通通歸為“無效社交”。
聊了這么多,不難發現:
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其實都沒錯。
因為我們都是時代的產物。
父母有認知局限,受困于曾經落后窮困的時代。
子女看似比父母更超前,也不過是受益于時代的發展,擁有了更多的選擇。
所以啊,理解很重要,尊重也很重要。
父母不該以上位者的姿態去說教,子女也不該覺得自己見多識廣,就否定父母幾十年的生活經驗。
“誰都別把自己的主觀標準當成唯一答案,還偏要說‘我是為你好’。”
與此同時。
十點君也準備了幾條小建議,幫大家未來更好地去處理人情往來中的矛盾。
可以先點贊收藏,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看。
1)聰明的父母會做孩子的“擋箭牌”,聰明的孩子則懂得婉轉拒絕
像前文依依的故事,換成一些更有智慧的父母。
其實可以在一開始就找一些借口:
像“孩子和別人合租,住單人床,房東不允許收留外人”等等,委婉拒絕親戚的求助。
那如果父母比較糊涂,孩子也可以說:
“我這兒房東不允許收留外人,但我認識一個租房中介,可以介紹給表妹。”
婉轉拒絕,但也給別人留個臺階、留點面子。
別讓親戚的心里太難受了。
2)多一些互相麻煩,能把“陌生人關系”變成“熟人關系”
盡管對子女而言,和親戚來往大多屬于“無效社交”。
但別忘了。
親戚屬于父母的“有效社交”。
因此,幫親戚的忙,也相當于“有朝一日若需要,人家也能幫父母的忙”。
所以啊,不妨有意識地多麻煩一下親戚:
幫忙寄些老家新鮮的水果,拜托照顧一下生病的父母等等。
在“你來我往”的互相麻煩中,子女和親戚間的“陌生人關系”也會漸漸變成“熟人關系”。
畢竟,所有長久的關系,最終一定都是平衡互利的。
3)為自己的感受為中心,設立清晰的邊界
當然啦,前面2條建議都是建立在“父母和親戚”明事理的前提下。
一旦遇上固執己見的父母,或胡攪蠻纏的親戚。
千萬要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設立清晰的邊界。
例如:
和父母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被他們干涉生活。
直言拒絕親戚不合理的要求。
若真到萬不得已時,也可選擇“斷親”。
希望我們都能記得:
人情往來可以,包容犧牲也可以。
但杜絕任何人“蹬鼻子上臉”,不被道德綁架,也不背負別人的課題。
在文章的最后,十點君還想和大家說:
父母幾十年的思維慣性與性格,大概率很難再改變了。
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尊重父母是個獨立個體,有他的復雜性和優缺點。
即便有些事我們不理解,不認同,還是可以嘗試去接納,而非強加自己的意志給父母。
因為真正的愛是接納,而非評判。
正如我們小時候也渴望被父母全然接納一樣。
點個【在看】吧,希望所有的親子關系都能多些接納,少些評判。
你曾因“親戚間的人情往來”和父母起過沖突嗎?后來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歡迎來評論區,和大家一起聊聊。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