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最近“展信佳”火起來了,原因是某男團成員在讀粉絲來信時將此誤認為粉絲的名字。
(網絡圖片)
只要內娛文盲明星不騙我電影票錢、粉絲不來捂我嘴,我對明星的文化水平是一點興趣也沒有。我反而如今網友們對“展信佳”的溯源追求很有興趣,雖然許多人是懷抱著一些內娛常見的粉洗黑毆的邏輯在進行的,但是不妨礙我們分析這些考證的做法和問題。
作為可能是最后一批趕上交筆友熱潮的人,“展信佳”實在是我太熟又有些遙遠的書信用語了,達不到傳統書信用語的地步,但也絕對不是什么網絡熱詞。
(【河南理工大學】《展信佳》微電影)
(圖/央視網)
(圖/花開萊州)
“展信佳”當時只在我們那批年輕化的筆友人群中使用,類似的還有將信封上的“XX親啟”寫作“H?↑”(氫氣),而后還演變出“N?O”(笑氣,諧音“笑啟”)等。因為筆友交往一般都是平輩,且不存在著利益糾葛,書信格式往往十分自由,信件開頭的問候語就要盡可能地簡短,“展信佳”“見信開顏”等只需要三四個字就能直接轉入正文,又比“你好”之類顯得更文雅些,是當時大家最常使用的起首應酬語。
網絡普及到普通人是跨過千禧年候的事情了,流行交筆友的時候還沒QQ什么事,大家也沒有手機,通信地址不是學校就是部隊之類的單位,所以很多筆友失聯也就失聯了。
(2012年新聞截圖)
想把“展信佳”拿出來聊是發現這個問題恰好卡在了互聯網考證的盲區上了。
在說盲區之前,先說一個又老又新的概念:E-考據:“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在數位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資料庫和網路搜索的文科研究法”。
“E-考據”由臺灣學者黃一農最先在2006年出版的《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自序里提出,他本人更是在2000年就建立了個人網站,妥妥的互聯網“弄潮兒”了——
隨著出版業的蓬勃以及圖書館的現代化,再加上網際網路和電子資料庫的普及,新一代的史學工作者常有博聞強識的前輩學者夢寐以求的環境。我們有機會在很短時間內就掌握前人未曾寓目的材料,并填補探索歷史細節時的許多隙縫,或透過邏輯推理的布局,迅速論斷先前待考的疑惑或矛盾。事實上,一個有機會孕育‘e-考據學派’的時代或已出現!
(黃一農,圖/北京大學)
時至今日,我們所做的絕大多數考據都屬于黃一農當時所說的“E-考據”,也為已經沒有多少人會真的去翻找紙質典籍,而典籍也大多數實現了數字化了。而拓展史料,又是我們這樣的水平所難以達到的,并且留給當今學界拓展史料的空間也不多了。
但所謂“E-考據”又不是隨隨便便地點點搜索,我之前在《》里介紹過一些自己的心得。其實越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資料,越是考驗每個人利用和使用資料的能力。
e時代是人人無法避免的新環境,善用資料庫與網路搜索,將有機會把許多傳統的領域帶向全新的局面。如今的文史研究再難以資料壟斷為優勢,個人的知識架構和理論功底恐怕更為重要。研究者能夠提出怎樣的問題,知道怎樣由點及面地搜索,能夠建立怎樣的論點,才是最見功力之處。
(關于E-考據的話題,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以后可以專門開一文來聊聊。)
“展信佳”的尷尬之處在于,它所存在和流行的年代,既不會作為歷史資料而被數字化,本身也正好卡在了大眾普及互聯網的“前夜”,人們也不會自發將這段過往發布在網絡上。而經歷的當事人們,當時是青少年,如今是中壯年,也遠沒有到憶往昔的年紀。
“展信佳”的存在,從考證的角度來說本身就缺乏“數據庫”。如果從古籍的角度上去檢索,肯定找不到它,因為它是一個新興書信用語。如果從網絡熱詞的角度去搜索,的確可以得到很多結果,但又找不到源頭,可能還會將一些熱點時機誤當作源頭,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比如這次“展信佳”熱點里有很多人去檢索關鍵詞,發現沒有古籍記錄,網絡上最早痕跡是韓寒的《三重門》(2000年首次出版),從而得出這個詞是韓寒創作并流行的結論。
(小紅書相關討論截圖)
但這些人都忽視了一個問題,《三重門》因為是出版物所以得以在網絡上展現全文,而普通人二十幾年前的書信是不會被電子化的,也就搜索不到。
(小紅書相關討論截圖)
這是成長過程中就和網絡幾乎無縫對接的“Z世代”很難理解的地方,世界上存在著大量并不在網絡上留痕的角落。
就像黃一農說的“E-考據的最高境界就是去掉E”,互聯網在提供我們便利之余,它也依然只是一種工具、一個渠道、一個平臺而已,不該因此而舍棄最基礎的文史能力。
E-考據必須建立在研究者深厚的史學素養之上,由此產生的問題意識及靈活的搜尋技巧,才是E考據功力高下之所系。E考據僅僅是一種現代化的輔助手段,而非完全可以信賴的考據方法。
而對于“展信佳”的爭議方式,也很有典型性。
有人為了證明男團成員文化水平低,無限拔高這個詞的歷史厚度,也有人為了證明是否知道這個詞無傷大雅,而無限貶低這個詞的文化深度。這種爭奪拉扯的過程,本身也很有網絡時代的特點,粉絲因為明星出現負面熱點的時候明星價值就會下降,而通過一些胡攪蠻纏、捂嘴刷屏等阻止網絡信息傳播、為網絡注入大量冗雜無效信息等方式就可以扭轉負面評價。
雖然這些和E-考據的關系不大,但做E-考據的時候就應該明白這些就是E-考據可能產生偏差的原因,網絡上的信息并不是為了考據而生的,它們甚至是為了考據錯誤而故意被制造出來的。
除此之外,還有人的問題。“展信佳”討論里有很多開篇就說自己并非粉絲的內容,但很明顯看得出是有立場的。由于E-考據十分依賴考據者一開始預設的立場、使用的關鍵詞等,所以很容易就出現類似孤證可立的偏差。比如《》的案例,看起來反復橫跳的結論,根本原因就在于只通過碎片結果做簡單的結論,而缺乏宏觀的觀察和邏輯性的思考。
E考據中一些人不是從歷史出發去研究歷史,而是先入為主,從現實出發發現問題,然后反觀歷史去探尋答案,以此作為自己假設的佐證,其下者乃以想象為據偽造模塑歷史,僅憑對相關社會歷史的片段了解,便貿然利用網絡檢索相關概念字句,拼湊整合,牽引成文。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