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 ,1956年3月出生,湖南湘潭人。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十一屆民盟中央常委、原北京四中校長;現任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金融街教育公司教育總監、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擁有“全國最牛的中學校長”、“全國最有魅力的校長”等稱號。
【正文】
如何提升學生的成績?
我今天從教了40多年。在這40多年里,我見到無數老師為這一目標努力,采取了各種可能的方法。40多年來,教學方式不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校的教育生態也發生相應的改變。
我把這個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向時間要分數”,開始延長教學時間,加課補課,休息日開始上課;
第二,然后是“向嚴控要分數”,只延長教學時間加課補課還不夠,還要嚴格控制學生的學習生活,于是出現了一些所謂的軍事化管理的學校,把學生的時間嚴格管起來,比如上廁所幾分鐘,吃飯幾分鐘,都有嚴格的規定;
第三,“向強訓要分數”,強化訓練,訓練強度越來越大,學生負擔越來越重;
第四,“向精準要分數”,有了信息手段后,推進智能化訓練系統,比如用計算機出一張試卷,學生做完后系統會自動判分,自動找出錯題,然后自動鏈接到有關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精準診斷,精準糾錯;
第五,“向備課要分數”,不少學校安排有三級備課、四級備課甚至還有五級備課的,備課的目的是要實現各種統一,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講法,統一例題,統一作業,統一練習,等等,但是我們忘了,學生是有差異的,怎樣能做到統一呢?一個標準能適應不同的學生么?我在想問一個問題,下一步我們還能向什么要分數呢?
實際上,現在很多學校打的是“組合拳”,不僅是延長教學時間,同時嚴控,同時精準,同時強訓,同時多級備課……所以才發生了校長要學生上“早早讀”(5點鐘就開始上自習)這樣的事情。
我們從網上看到過學生背書的視頻,學生舉著書大聲喊書上的內容。大家覺得這樣的學習能高效么?學生能快樂么?我在想,我們今天用工業思維來做教育,或者是基于工具主義的各種方法和策略,是不是已經窮盡了?
說句實在話,學生身上還有多少油水可以榨出來?我們還有什么辦法可用呢?
為什么我說要“向‘人’要分數”?
過去,一位同事曾跟我講過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老師想提高學生的分數,就好比人想要掙錢。怎樣掙到錢呢?有時候我們的做法表面上看起來離錢很近,其實離錢很遠,根本掙不著錢。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錢在哪呢?錢在銀行里。但如果你整天什么都不干,就坐在銀行門口,表面上看好像離錢很近,但其實你離錢很遠,你根本掙不到錢。你還不如走的遠一點,走過幾條街,哪怕賣烤紅薯也能掙錢。
他說我們今天上課也是這樣,一天到晚講考試,讓學生做題測驗,學生都厭倦了,表面上看起來離分數很近,實際上離分數很遠。
事實上,我們的難題與挑戰不是分數,我們每天遇到的最大問題和最大的挑戰是學生厭學。東北的一位老師從一個重點學校的初中抽樣做調查,結果平均厭學率大約是66%,男孩子厭學大約70%,女孩子厭學大約62%,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比例在提高。
也就是說,我們所面對的孩子里面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孩子不愛學習,他們每天都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你說他們學習的效率能高嗎?他們能健康成長嗎?如果換成你,每天讓你做自己特別不愿意做的事情,你的心情能好么?你能感到幸福么?
我們再看一個江蘇做的,有26萬多樣本的調查。根據國家教育質量監控數據所做的實證研究,大量布置家庭作業對小學生提高成績的作用微乎其微,對初中學生稍微有點作用,但也不明顯。
再看補課時間,給小學生補課對提高成績沒什么效果,對初中有一些效果,但并不明顯。
什么是影響成績特別重要的因素呢?是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成績。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關鍵是老師要關注人,而不僅僅是書本、課標和分數。
調查數據顯示,小學生更看重老師和學生情感之間的連接。老師對小學生溫柔、體貼、關心、關愛,小學生就覺得老師很好。但對于大孩子來說,他們的要求就要高一些。他們對老師的學識修養、講課方法、能力和語言會有更高的要求。過去在北京四中做調查,我們發現越是高年級學生,越是看重教師的人格魅力。
對學校認同度對學生學業成績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但我認為師生關系和對學校的認同度這兩組數據說的是同一件事情,因為學生或是家長對學校的認同來自于對老師的認同。他們認為老師好,學校就好。總之,師生關系是影響成績的非常重要的變量。
我們還能向人要哪些分數?
影響和決定學生成績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下面我用這樣一個數學表達式來說明:
G = f(t),time,times,train……?
考試分數G是不是只是時間(或訓練次數)的函數?
不論是文科老師還是理科老師,這個公式一定都可以懂得。學生的分數是不是只是t的函數,這個t是時間、次數和訓練,是Time、Times、Train,分數G僅僅是它們的函數嗎?
我覺得過去我們的思維基本就是這樣的,要提高分數,要提高所謂的教學質量,就是要多上課、多講課、多練習。現在發現這樣的做法沒有多少潛力可挖了,我們就要重新思考,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有哪些?要從改變這些因素著手。
學生成績是一個多元函數,我們可以寫成這樣的表達式:
G= f(x1 …… xi ……),i =1,2,3……
x={時間,動機,情緒,興趣,目標,理想,態度,精神狀態,師生關系,教學方式,學習方法,訓練水平,學習條件,辦學環境,身體條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往經歷,生活體驗……}
為什么多元函數里面特別強調動機,確切的說是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這是影響成績的一個重要變量,甚至是最重要的變量。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國內國外得出的結論是基本相同的。
新西蘭教育學者約翰·哈蒂用了15年,研究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因素,提出了138個,并按照重要性從1到第138做了個排序。排名第一的是最重要的,叫做“自評成績”。什么是“自評成績”呢?她提出的關鍵詞語是“學生的目標和對自己的期望”、“自信”、“自我的價值感”等等,我們知道,這些都是影響動機的重要因素。
這些數據值得我們思考。我們通過工作改變學生的精神狀態,表面看起來不是直接提高分數,但是對提高分數卻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比如激發學生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等等。
向人,要“相信自己”的加分
每年教師節,我都會收到不少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給我寄來的賀卡。唯有去年收到的一張特殊的賀卡,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也影響和改變著我的教育觀念。
那一年,我有幸參加了市政治評優課。那次活動被安排在鄰近的一個鄉鎮舉行,我抽到的是上午第二節課……可哪知道,教室里壓根兒就找不到投影儀和投影屏幕。
當時的我,心急如焚,糟啦,沒有投影儀器,我怎么上課呢?人生地不熟,我能找誰呢?……
這時,正好從后門走進來一位個子非常高的男生。看到他進來,我如抓到了“救命稻草”,趕緊走了過去,“這位同學,能幫我到班主任那里去拿一下投影儀嗎?”
他木訥地看了我一下,—聲不發地幫我搬來了投影儀,并小心翼翼地放在了講臺上。這時,我才發現,教室里還沒有投影屏幕,我趕緊把他喊過來,讓他再次幫我拿來了屏幕,并裝了上去。總算有驚無險,上課鈴響了,我如愿準時上課。
那天,上課的內容為初三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了讓同學們能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有一個簡明、清晰、直觀的認識,我要求學生在草稿紙上畫一幅圖,能形象地表明兩個文明的關系,并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演示。
大概由于太緊張的緣故,我竟忘了向班主任要一份學生的名冊……突然,我看到角落里一張熟悉的臉,那不正是剛才幫我忙的那位大男生嗎?對,沒錯,就叫他吧!“來,那位高個子男生,你來試試好嗎?”
這時,我清楚地看到他膽怯、猶豫地站了起來。突然,我聽到有一位同學小聲地說:“老師,不要叫他,他是弱智,不算分數的。”
既然已叫了他,哪里管他是弱智,還是天才,看看情況再說。可有誰能料到,奇跡就在這—瞬間出現了。
只見他拿起粉筆,簡單地勾勒了幾下,一輛車子的兩個輪子栩栩如生地躍上了黑板,中間兩個“劍頭”,并用文字簡明扼要地標明了兩個文明之間的內在聯系,筆法干凈利落,線條錯落有致。天哪!這哪里是一個所謂的“弱智”學生,簡直是一個大大的“天才”。
當時,我激動得重重表揚了他一番,并鼓勵他以后在美術方面多下點力氣,將來定有出息,成就事業。
至于后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看看他寄給我的賀卡:
……不知您是否還記得,那天,您讓我幫助搬投影儀,并安裝投影屏幕。上課時,是您“第一次”將我當學生看待,讓我到黑板上來畫一幅畫,并受到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夸獎。
從此,我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您的鼓勵下,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有幸以很高的美術專業成績“破格”考入了蘇州工藝美術學校,在那里,我讀了四年中專。
后來,我以自己的優勢進入了一家規模較大的裝潢公司。如今,我已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可以說,沒有您的一堂課,就沒有我的今天,感謝您!
這篇故事的題目就叫做《一堂課,一輩子》。
向人,要“相信生活”的加分
20多年前,北京四中老師提出要做“幸福的四中人”,于是引發了我們對幸福的很多思考,最后形成了關于幸福的幾條標準,其中第一條標準叫做“享受工作”。
工作是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人每天可能有10幾個小時在工作。如果每天從這10幾個小時里不能享受到幸福,那他的生活和職業將是很痛苦的。
反思我以前做老師教物理時,我給了學生很多錯誤的觀點,比如講到牛頓,說牛頓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一輩子都沒有結婚;講到居里夫人,兩次獲諾貝爾獎,終身沒有再嫁。
似乎一個人為了科學事業,就一定要犧牲掉個人的生活,一定要忍受生活的痛苦,一定沒有生活的幸福快樂。
其實這是錯的。
你以為牛頓完全沉浸在科學思索之中,忘記了回家的路、忘記了吃飯(以前我們都讀過這樣的小故事),他是在受苦嗎?完全不是這樣的,他是在享受,他享受的是一種智者的幸福。
過去英語課本里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小孩回家跟他爸爸說,他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人穿著睡衣、拖鞋走路,他爸爸回答說,你見到了一個偉大的人,這個人是愛因斯坦,你以為愛因斯坦是在受苦嗎?完全不是,他們是完全沉浸在了一種只有偉大的智者才能體會到的幸福之中。
如果一個人認為做這件事是受苦,他就不會成功,也不會有幸福。學習也是這樣。學習是辛苦的,但學習不應該是痛苦的,辛苦和痛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老師們,向方法、向工具要分數的做法已經到頭了,下一步,我們要向“人”要分數,就是說,我們的教育教學要關注人,關注人的內心世界,改變人的狀態,激發積極、熱情的精神和情緒狀態,學生的學習狀態一定會發生改變。學生在積極的精神、情緒狀態中,一定能實現高效的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