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霍奇查爾德在 1983 年提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這個詞,用以說明感覺的管理,以便營造出大家看得見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情緒勞動是用來換取工資的商品,所以有交易價值。并進一步將私下場合的情緒勞動命名為「情緒工作」(emotional work)和「情緒管理」(emotional management)。這時候社會學家探討的是特定職場,比方空服員、護士,為了服務或體恤乘客或病患時所付出的情緒支出,以便妥善管理乘客在航班內(nèi)的情緒和期望。
情緒勞動不只發(fā)生在職場,由于社會普遍將這項任務的期待交付在女性身上,于是它幾乎每分每秒都發(fā)生在我們的日常周遭,也成為多數(shù)女性腦中隨時上演的小劇場。
職業(yè)倦怠:工作中的情緒勞動,讓人成了身心壓力的高危險群
職業(yè)倦怠大致可區(qū)分成兩類:因為過多的認知活動而感到疲倦的「大腦耗盡」,與因為情緒勞動過度而造成的「情緒耗盡」。
一、大腦耗盡:認知工作的疲乏,讓人無法繼續(xù)努力
情緒勞動工作者感受到的情感耗盡,從事與人相關的工作、意即長時間與人緊密接觸者,經(jīng)常會發(fā)生的情緒枯竭與譏諷癥狀。」前面曾提及,職業(yè)倦怠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觀察從事需要直接面對人群的工作者與出現(xiàn)在他們身上的癥狀,而此形式的職業(yè)倦怠,就是情感耗盡。
一般情緒勞動是指在販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時,銷售員與客戶的互動,例如電話客服、空服員、酒店服務生、百貨公司銷售員等從事服務業(yè)的從業(yè)人員,也包括了長照中心的看護、幼教老師、負責處理民眾陳情的窗口等。但是在韓國,本應該以工作為主的職場,卻也要求在人際關系上過度的情緒勞動。現(xiàn)今輿論漸漸探討到服務業(yè)面臨的惡意投訴或遇到奧客等問題,因此情況有所好轉;但職場人際的情緒勞動卻很少被揭發(fā),反而很多時候難以解決。
二、上尊下卑的職場文化,成了情緒勞動的負擔
職場文化主要是混合了儒家的長幼尊卑觀念與軍隊式的上令下從,以男性化且僵化的文化為主。雖然最近工作職場氛圍變得較為民主化,但往往還是會因為最高決策者的一句話、上司的心情、公司內(nèi)部的人際關系,進而對業(yè)務決策、組織營運或者人事產(chǎn)生相當大的影響。
而且,工作標準浮動或責任歸屬不明確的狀況也相當多,造成直屬上司對后輩的影響力極大,在這種情況下,職位低或在公司內(nèi)部影響力小的職員,就只能看上司或前輩的臉色,迎合他們的意見行事,否則在工作上就有可能刻意被忽略、缺乏學習機會,又或是被排除在重要的業(yè)務之外。懂得迎合上司的想法與善于應對進退的人,會被稱贊「很會察言觀色」、「擅長社會生活」,吹捧上司的氛圍依舊濃厚。當長幼尊卑和應對進退的文化進一步擴大,也會助長面對客戶或業(yè)務窗口時的情緒勞動。
即使主要業(yè)務不是接待顧客的上班族,也會因為要對應同事或上司的情緒勞動而感到疲倦不堪。
若持續(xù)過度的情緒勞動,就會耗盡,因此以適時、適當?shù)姆绞絹硎婢弶毫Ψ浅V匾?/p>
情緒勞動不是一種需要逃避的負擔,而是一種強大的技能,可以讓我們和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好。
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空間,讓大家都能體驗情緒勞動的力量和價值。我們可能以為自己的微觀管理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通常是),但也剝奪了我們所愛的人為自己的生活充分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們需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系統(tǒng),建立自己的情感連結,確立自己的優(yōu)先要務,而不是在別人為他們打造的生活中游走。我們不該再把自己塑造成犧牲者,應該開始設定界限,不再讓情緒勞動壓垮我們,而是善用那些技能,把生活過得更充實。雖然我們常把情緒勞動視為純粹服務他人的活動,我們也可以利用那種技能,把自己照顧得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