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于2024年11月20日在浙江烏鎮開幕,“人工智能治理”議題再度成為了AI討論的焦點。其實許多科幻小說早已預見了AI的發展以及未來人們可能面臨的挑戰,因此通過閱讀這些作品,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從容地去應對如今生成式AI的時代。
從1950年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經典作品 《我,機器人》 ,到今年改編為動畫電影的彼得·布朗小說《荒島機器人》,這些作品描繪了智能機器人廣泛應用的未來景象。阿西莫夫筆下的智能機器人承擔各種職責,而他提出的著名“機器人三大法則”也開啟了后世對人工智能及其相關話題的探討,特別是對“鋼鐵與心靈”關系的思考。
艾薩克·阿西莫夫《我,機器人》
彼得·布朗于2016年出版的 《荒島機器人》 延續了阿西莫夫的議題,著重描寫智能機器人如何與環境及其他生物和諧共處。
布朗借用了特德·休斯1968年《鐵巨人》的經典結構,塑造了意外成為小野鵝媽媽的機器人蘿絲,并通過她在荒島上的求生故事,隱喻現代工業文明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題。
彼得·布朗《荒島機器人》
自新千年以來,中國科幻作家也頻繁加入對人工智能未來的討論。他們在短篇小說領域的成果,被集中收錄于中國人工智能科幻小說佳作選 《人造神祇》 中。
從書中年代最早的劉維佳《使命:拯救人類》一篇開始,直至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閻永博《拷貝人類》、王偉《新年》等作品開始探討新形態的人工智能;而江波的《機器之道》、索何夫的《人之子》等篇目,則從側面反映現實中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
中國人工智能科幻小說佳作選《人造神祇》
顧適在2020年代相繼發表了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多篇故事,包括《回收智能》《誤入騎途》和《擇城》等,這些作品均收錄在短篇集 《2181序曲》 中。
除《回收智能》探討智能人偶外,其他篇目聚集于未來都市中的智能系統,如《誤入騎途》寫人工智能如何維護一個失去人類的城市、《擇城》通過神話敘事展現算法與人性之間的較量等。這些故事與同時期王侃瑜的《火星上的祝融》、任青的《還魂》等作品共同探索著人工智能與當代議題的討論空間。
顧適《2181序曲》
其實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議題,很大程度上是在探討科技與人類之間的復雜關系。電影《銀翼殺手》的原著小說——菲利普·迪克的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以及羅伯特·海因萊因的 《嚴厲的月亮》 ,是科幻迷不能錯過的兩部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先鋒作品。 迪克探討了當仿生人在心智上無限接近于人類時,人性本身應該如何定義; 海因萊因則以其技術預見性,描繪了一臺擁有自我意識的電腦如何作為解決爭端的秘密武器。
科幻小說經常描繪一類通過科技合作試圖建設更好未來,卻事與愿違的景象。八十年代興起的賽博朋克小說無疑也是在號召當時迎接千禧年的人們共同努力,確保科技進步能為所有人帶來福祉。在 威廉·吉布森的 《神經漫游者》 中,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天然地在電腦網絡構建的賽博空間里存在,爭取自由,甚至是成神成魔。這些小說不僅是對未來的另類想象,實際上還為人類如何在現實中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提供了廣泛的探討空間。
威廉·吉布森《神經漫游者》
到了特德·姜2010年的小說 《軟件體的生命周期》里 ,人們可以購買擁有自我意識和個性的人工智能作為寵物。這些人工智能生活在虛擬空間,但偶爾也能披上機器人外衣進入現實,因而帶來了各種全新的感情糾葛、技術困境和道德沖突問題。對這一系列議題展開的哲學性思考,也讓這篇小說成為了解當代科幻的必讀作品之一。
美國科幻作家瑪莎·威爾斯憑借2017年的 《異星危機》 開啟了她的“殺手機器人日記”系列,并連續多年斬獲各項國際知名科幻大獎。在書中,一臺先進的武裝護衛機器人脫離控制,但這個“殺手機器人”其實具有許多當代人的特質,導致系列故事的發展與前述所有人工智能故事都截然不同,帶有強烈的荒誕現實主義屬性。
瑪莎·威爾斯《異星危機》
- 光分科幻文庫 -
來源 八光分文化
轉載 高校科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