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在論壇上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發現沒,這兩年,“磚家”們是越來越雷人了。
不知什么時候起,“專家”這個詞變得如此刺耳——
他們動輒指點江山,開口就是“簡單建議”,閉口就談“你們應該”。
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說的話卻讓人哭笑不得。
這些所謂的專家,仿佛生活在另一個世界,
對普通人的困境視而不見,對社會的痛點充耳不聞,
只顧著拋出一個又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制造話題和流量。
最近,就有這么幾位。
一、王小某:“年輕人不應該盯著體制內的穩定工作,應該出去闖,經歷磨難。”
乍一聽,很有道理,但做到“腳踏實地”了嗎?
當下的環境大家都知道:
大廠裁員潮此起彼伏、創業九死一生,
35歲優化更已成普遍現象,競爭壓力與日俱增。
這樣的條件下,年輕人追求穩定,不正是對嚴峻現實的清醒認知嗎?
號召大家出去“磨難”簡單,你負責給“磨難失敗”兜底?
年輕人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張口就來的指責和批評。
與其空談“磨難”的價值,還不如多多關注就業環境的改善。
二、鄭某:“青年人特別是青年夫婦,還是要往前看,困難終究是暫時的,人的一生路還很長,抓住有效的生育期。”
且不說一線城市育兒成本動輒數百萬,
光是每月動輒上萬的房貸,就讓年輕人喘不過氣。
如此輕飄飄的“鼓勵”,不僅沒有任何實質性幫助,反而顯得異常刺耳。
青年人不是不明白“有效的生育期”是什么時候,
他們缺的是信心,他們缺的是保障。
如果自己都沒對線好生活,自己的小孩又由誰來負責?
在沒有切實可行的配套政策支持下,生出的小孩靠專家來資助?
三、王某重:“農民對糧食生產幾乎沒有貢獻”
只能說:驚世駭俗!
這簡直是對千萬農民的羞辱——
從春耕到秋收,從抗旱到防澇,從病蟲害防治到科學育種,
哪一個環節不是農民用汗水乃至生命在堅守?
近年來的糧食增產,背后是多少農民起早貪黑、精耕細作的結果?
吃著農民辛苦耕作的大米,還能如此輕蔑勞動人民的付出,
這樣的“專家”,還配談論“貢獻”二字嗎?
其他“磚家”的言論也一樣令人瞠目結舌:
有的輕飄飄建議沒錢就把閑置房子租出去,仿佛人人都是房二代;
有的居高臨下斷言“誰家沒個50萬存款”,對廣大工薪階層的實際生活狀況視而不見;
更有甚者,建議油價上漲十倍來緩解交通壓力......
這種完全脫離群眾的狂妄建議,不異于在老百姓的傷口上撒鹽。
這些所謂專家,或是站在金字塔頂端俯視眾生,或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中指點江山,
哪里還有半點學者的擔當和專家的本分?
仔細想想,“磚家”雷人言論頻出的背后,反映了一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一些所謂的專家,早已沒有學術節操,而是成為了特定利益集團的代言人。
他們的觀點,背后往往隱藏著復雜的利益:
或為某政策背書,或為某特定利益群體發聲,
有時甚至只是單純為了博眼球而制造話題。
更令人憂慮的是專家角色的異化。
本應是社會智庫的專家群體,如今卻越來越脫離群眾實際。
他們中的一些人,只會用數據和理論構建出一個與現實脫節的世界。
當他們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時,不是深入調研、實地考察,而是輕易拋出空洞的“建議”和不負責任的“高論”。
這種言論不僅沒法解決問題,還加劇了社會撕裂,損害自己的公信力。
究其根源,是這些專家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不負責任,就不會關心;不關心,就張嘴就來。
對民生疾苦的漠視,對基層現實的無知,
使他們的言論淪為了空中樓閣,甚至成為社會矛盾的催化劑。
專家的價值,從來不在于嘩眾取寵的驚人之語,而在于踏實嚴謹的專業研究。
當代專家需要的是深入基層,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而不是高高在上、夸夸其談。
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
負責的專家,應在發表觀點時慎之又慎,確保每一個建議都有據可依有理可循,而不是為了吸引眼球大發雷人言論。
做個真正的專家不容易,但做個嘩眾取寵的“磚家”很簡單。
奉勸各位“專家”:
閉嘴吧,你想贏得尊重,就先學會尊重普通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