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講好四川水利故事,都江堰灌區故事,都江堰助力灌區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等故事,彰顯水利之偉力,12月11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主辦的“潤澤天府 都江堰建堰2280年”中省市媒體灌區行活動走進都江堰灌區之崇州三合堰引水樞紐,參觀、了解、感受了其智慧化、現代化治水、灌水成果。
崇州三合堰引水樞紐位于都江堰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外江灌區,地處成都平原西部。這一樞紐在都江堰灌區中占據獨特的地位,是連接都江堰水源與成都平原西部廣大農田的重要紐帶。通過三合堰引水樞紐,都江堰的水資源得以有效調配,為成都平原西部的農業生產提供穩定的水源保障。
三合堰干渠初名“西河擴灌工程”, 于1955年建成通水,由崇慶(今崇州市)、大邑、邛崍三縣人民直接投勞參加修建,遂命名為“三合堰”,修建時全長為37.059km。1981年,將干渠進水口上移至西河臨祖堰口處,另建引水樞紐,也就是今天的三合堰所在之處。
現場工作人員向媒體表示,崇州三合堰引水樞紐對于都江堰市、溫江區、雙流區、崇州市、邛崍市、大邑縣新津區等七個縣(市、區)的農業灌溉至關重要,控灌面積達到123萬畝耕地,惠及人口超過260萬。這一樞紐通過精確調配水資源,確保了成都平原西部廣大農田的灌溉需求,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穩定的水源支持。此外,它還具備防洪排澇的重要作用。在洪水季節,樞紐能夠通過調節水量,有效減輕洪澇災害對農田的威脅,保護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崇州三合堰引水樞紐 攝影 劉騎榮
三合堰引水樞紐的智慧監控設施是其一大亮點。通過更新改造,樞紐實現了引水樞紐閘群集中視頻監控,閘門數字化遠程操作控制,以及計算機數字傳輸信號一體化管理。在取水樞紐管理范圍內的渠道,每隔250米就設置一個攝像頭,確保樞紐范圍內監控無死角。這一智慧監控設施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還有效防止了沿渠道的丟棄垃圾、違規垂釣等現象,保障了水資源的清潔與安全。
閘機可通過遠程智能操控或實地手動操控 攝影 王雨
在智慧灌區建設方面,都江堰外江灌區也走在了前列。通過引入無人機巡渠、測控一體化智能閘門等先進技術,實現了灌區運行的智能化、自動化。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灌區的運行效率,還降低了人力成本,為灌區的現代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作人員向媒體介紹三合堰來水情況 攝影 王雨
此外,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外江管理處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通過加強水質監測、河道清理等措施,確保了灌區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這些努力不僅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還為灌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工作人員正在開展河岸清理工作 攝影 王雨
崇州三合堰引水樞紐作為都江堰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地位和顯著的作用,成為了成都平原西部農業灌溉的重要支柱。在現代化進程中,這座樞紐以智慧水利為引領,推動灌區向著更加高效、智能、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