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電影是好東西,前提是別變味。
什么是女性主義?
五六十年代是“新生事物春滿園,婦女頂起半邊天”、“婦女頂起半邊天,管教山河換新顏?!?/p>
梁啟超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人權與女權》。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無論何種運動,都要多培實力,少作空談,女權運動的真意義,是要女子有切痛的自覺,從知識能力上爭上游,務求與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若辦得到,那么競業參政,都不成問題;辦不到,任你攪得海沸塵飛,都是廢話。
諸君??!現在全國中女子知識的制造場,就靠這十幾個女子師范學校,諸君就是女權運動的基本軍隊,莊子說得好:“水之積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諸君要知道自己責任重大,又要知道想盡此責任,除卻把學問做好,知識能力提高外,別無捷徑。
我盼望諸君和全國姊妹們,都徹底覺悟自己是一個人,都加倍努力完成一個人的資格,將來和全世界女子共同協力做廣義的人權運動,這回運動成功的時候,真可以歡呼人權萬歲了!”
可見,女性主義,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藝術作品一開始并不是壞東西。
女性電影也不是貶義詞,只是太多人的行為讓其趨向于貶義詞,他們讓一切文化和藝術都階級化,再加上政治因素和利益因素搞的烏煙瘴氣。
這樣一來,女性電影越走越偏,沒有了《姊姊妹妹站起來》的清醒與覺醒,也沒有了《孔雀翎》的三觀極正,不道德綁架,不哭雞鳥嚎,勇于承擔,敢愛敢恨,做到了真正的平權和平等,而非特權跟對立。
可如今呢?盡是三破一苦,一哭二鬧三上吊那一套。
電影不是天天搞對立,就是時時制造焦慮,如《我經過風暴》《祝你幸?!?,錯的都是國家、社會、男性,女性永遠都是受壓迫者,每個人都是施暴者。
電影如此,社會竟然也推崇,各種小作文,今日朱軍,明日諸君,川大張薇地鐵污蔑事件,清華腚姐等,越來越多的惡意中傷和炒作讓真正的發聲看不見,也讓她們嘗到了甜頭,搞輿論可賺錢且處罰可以忽略不計,而硝煙過后的真相無人在意。
《我是余歡水》中就因為結尾的一句臺詞:“別來這套,男女平等,你們天天哭著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呀”被打低分,連帶著正午陽光其他劇也被打低分。
相對應的是《出走的決心》,這種片子竟然能上9分,現在已經回落到8.8分,女性主義活在自己的圈子內自嗨,從不往外走,一旦邁出一步就把所有鍋都甩給男性。
不知自省,總讓別人反省,嘴上大罵爹味,其實自己老是輸出,次數多了,大家也就看透了,這群人不是為女性主義發聲的,純粹是利己主義者,把主義搞臭了,大家當然談之色變,避而遠之了,導致女性主義電影的含金量進一步下跌。
真實的,活生生的女性角色不見了,有的只是特權性角色。
叫婦女是罵人,叫大姐是冒犯,本是夸人的小仙女一詞也變了味,真正強大的女性角色并不是打倒一切,而是婦女也頂半邊天。
性別從來不是鑒定能力高低的標準,男性能上陣殺敵,女性也能沖鋒陷陣,如花木蘭、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替父從軍、楊門女將、掛帥西征、抗金英雄。
這些女性角色能夠流傳至今,不是靠制造男女矛盾,也不是靠性別議題,而是因為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杰感,是因為在封建社會中能夠打破偏見、突破禁錮的破局性。
待在深閨做女紅是女性,三從四德是女性,才高八斗也是女性,建功立業也是女性,女性從來不只有一面,固有的認知需革新,只要有機會,女性同樣不輸于男性。
這樣的女性,不論是從精神層面,社會影響,還是榜樣力量,與男性共處方面都是積極的,不存在誰打壓誰。
但這樣的女性,話題度太低,商業價值大打折扣,不會被推崇,創作者們還是會追求功利主義的女性主義電影,即便我們在這里萬般呼吁與建議,其實都是無用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