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是19世紀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代表作《艱苦歲月》《鍍金時代》《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百萬英鎊》《卡拉弗拉浮現的著名跳蛙》《三萬元遺產》《競選州長》。
《競選州長》
《競選州長》發表于1870年,是馬克·吐溫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通過一個虛構的獨立黨人參加紐約州州長競選而遭到一連串卑鄙無恥的誹謗和中傷的故事,有力地暴露了美國社會的虛偽,深刻地批判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罪惡,戳穿了美國統治者的虛偽嘴臉。
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進行陳鋪,很簡單,說的是第一人稱的“我”代表著獨立黨,與共和黨的斯坦華脫·勒·伍福特先生、民主黨的約翰·特·霍夫曼先生一起參加紐約州州長競選。
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比兩位競爭對手更具優勢,所以信心滿滿。但是“我”心里卻隱約感覺有一股濁流在涌動。
果不其然,幾天后,“我”就在報紙上發現了一篇關于“我”的文章,在文章里“我”竟然被指控犯了偽證罪,對這種莫須有的栽贓嫁禍,“我”當時“驚愕不已”,并在當天什么事情也沒有做,讓日子白白的溜走。
后來,越來越多的新聞報紙開始指控“我”犯了各種各樣的罪:《新聞報》刊登了“我”在蒙大拿州野營時偷竊的行徑,并且還造謠說“我”被涂滿柏油粘上羽毛,還坐了木杠。隨后,另一條消息稱“我”毀謗過霍夫曼的祖父搶劫后被施以絞刑,同時報紙上還刊登了極具煽動性的話語。
如果公眾義憤填膺,盲目胡來,對誹謗者進行人身傷害,很明顯,陪審員不可能對此事件的兇手們定罪,法庭也不可能對他們加以懲罰。結果,可想而知,當天“我”的家就被“義憤填膺”的公眾搶劫,我還被這家報紙稱為“拐尸犯吐溫”。當報紙稱我為“酒瘋子吐溫先生”, 便隨匿名信里的恐嚇與污蔑。隨即又報道說“我”燒掉了瘋人院,毒死了叔父,安上了一連串“倒霉的稱號”后,“我”開始左右搖擺了,“拿不定主意了”。在受到這么多指控后,最后“我”不得不放棄州長的競選。故事結束。
故事開始,“我”信心滿滿,到最后,“我”不得不放棄,充分揭露出了那個社會的黑暗,完全被人為操控,什么法治,什么自由,都是騙人的鬼話,無非是統治者安慰民眾的幌子而已。他們這么做的目的,好像是讓民眾做主,選出自己認可的人來管理,但實際上上呢?競選被操控,造謠惑眾的兩個競選對手卻掌控了競選,笑到了最后。
那個充滿了虛偽和謊言的社會!
從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社會的真實面貌。什么“法治”,什么“自由”,統統都是幌子。而真實的是那是個充滿了虛偽和謊言的社會。真實,一心一意為民眾服務的人得不到機會,反而那些弄虛作假、溜須拍馬,隨意造謠陷害、反誣栽贓、左右輿論的人可以穩操勝券,為所欲為。社會是非不分,黑白顛倒。
而一旦這樣的人掌握了權力,是不是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打擊民眾,造謠誣蔑、栽贓誹謗、挑撥威嚇、襲擊勒索民眾嗎?民眾的生活處境不就更險惡了嗎?
所以這就是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的意義所在,至今讀起來,仍然具有很強的諷刺意味和藝術,讓我們認識真正的美國社會,是那么的虛偽,是那么的可笑,真實反而被掩蓋,真相永遠不知道,謊言卻大行其道,每個人都沉浸在謊話連篇的世界中。正如馬克·吐溫在《神秘的陌生人》里所說的一樣:“世界上的一切,全是一場夢。”
本文參考文獻: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
張瑜珊.討論《競選州長》的諷刺藝術
周莉.《競選州長》中的反諷藝術漫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