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兵工廠在中國近代軍事工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規模較大,比較出名的當屬沈陽兵工廠、太原兵工廠、鞏縣兵工廠、漢陽兵工廠和上海兵工廠。這些兵工廠在抗戰時期的遭遇如何呢?今天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沈陽兵工廠
首先是沈陽兵工廠,沈陽兵工廠由奉系軍閥張作霖于1921年建立,后逐年擴建,到1928年已經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沈陽兵工廠有多個分廠,具體有槍廠、槍彈廠、炮廠、炮彈廠、火具廠、火藥廠、鑄造廠、兵器廠和造幣廠,鼎盛時期擁有2.1萬名工人,8000多臺各類機器設備。能夠生產步機槍、迫擊炮、步兵炮、山野炮,大口徑榴彈炮等系列武器裝備,光是各類槍彈就能月產900萬發,巔峰達到1500萬發。據統計,截止九一八事變,沈陽兵工廠生產的各類身管火炮數量達到1200門之多!
也就是說一個沈陽兵工廠就可以供應奉系軍閥幾十萬人馬的武器彈藥需求,并且還有盈余,可以用來援助友好勢力。奉系軍閥在沈陽兵工廠建設上投入了巨資,有據可查的建設資金就有2億多銀元。2億多銀元在上世紀20年代可是一筆巨款,1929年中國海關總收入不過2.45億法幣。
只可惜這么好的兵工廠到1931年就落入日寇手中,實在令人痛心!在1931年爆發的九一八事變中,由于東北軍的不抵抗,撤退前也未對沈陽兵工廠進行破壞處理,致使沈陽兵工廠完整的落到日寇手中,連帶庫存的武器彈藥、生產材料等。日寇不費一槍一彈,就獲得了一個完好的大兵工廠,此后沈陽兵工廠成為了日寇侵華的幫兇,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用來武裝日軍!
太原兵工廠
其次是太原兵工廠,別看起點低(初期只能生產大刀、長矛和火槍),但在閻錫山的精心經營下搞得非常不錯,巔峰時期僅次于沈陽兵工廠。太原兵工廠也能生產系列武器,從步機槍到迫擊炮,再到山野炮和大口徑榴彈炮,并且有著自己的特色(例如晉造盒子炮和晉造沖鋒槍)。拿數據說話:1928~1930年間,太原兵工廠的月產量為山野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0挺,沖鋒槍900支,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這個生產規模已經很驚人了,畢竟在兵工廠建設投入上,太原兵工廠是遠遠比不了沈陽兵工廠。
中原大戰后,太原兵工廠的規模受到國民政府限制,由1.5萬名工人減少到只有1800名。后來閻錫山通過各種辦法繞過限制,把工人數量增加到7000人,這樣在全面抗戰前又生產了不少武器裝備。忻口會戰中,晉綏軍能夠集中九個炮兵團(每團36門火炮)轟擊日軍,就是太原兵工廠的功勞,這九個炮兵團的火炮都是太原兵工廠生產的。
由于山西太原是日寇主攻方向之一,國軍根本擋不住,只可惜沒能在淪陷前將太原兵工廠的設備搶運到川陜后方。閻錫山當時太糾結了,全面抗戰開始后就應該轉移了,結果只搶運出小型機床1000余部和動力電機200余部,大部分的設備悉數落入敵手。日寇接手太原兵工廠后并沒有像接手沈陽兵工廠那樣經營,而是將太原兵工廠大部分的設備拆卸裝箱,運往日本東京、大阪和偽滿沈陽、大連。利用這些設備組織生產軍火和軍用物資,以戰養戰。
鞏縣兵工廠
再次是鞏縣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在當時也很有名,曾經是民國時期四大兵工廠之一,最初由袁世凱下令籌建。民國初期控制在北洋軍閥手中,直屬陸軍部管轄。到1923年時,該廠可年產75毫米炮彈18萬發,步槍3.65萬支。其步槍產能在國內僅次于漢陽兵工廠,而炮彈產能漢陽兵工廠僅為年產7萬發,鞏縣兵工廠是漢陽兵工廠的2.5倍。
后來兵工廠幾度易手,廠名也幾經變更。中原大戰后,兵工廠落到蔣系軍閥手中,從此就從屬于國民政府,變成了軍政部兵工署鞏縣兵工廠。上世紀30年代,鞏縣兵工廠主要生產步槍、手榴彈、75毫米山野炮炮彈、82毫米迫擊炮炮彈、150毫米迫擊炮炮彈和150毫米重型榴彈炮炮彈。網友們熟知的“中正”式步槍就是從鞏縣兵工廠開始生產的,月產1800支。此外,還是中國當時唯一的化學武器廠所在地。
全面抗戰爆發后,鞏縣兵工廠多次遭日機轟炸,損失慘重,直到11月才遷往南方,開始遷往武漢,后改為湖南株洲。只有部分物資被裝上火車遷往湖南,而大量的不動產因無法搬運被迫留下來,遭到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幾乎全毀。后來為躲避日寇進攻,鞏縣兵工廠又遷往重慶??箲饎倮?,基于原址地面廠房等基礎設施已被毀壞殆盡,鞏縣兵工廠沒有回遷。
漢陽兵工廠
再說說漢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歷史悠久,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創辦的軍工制造企業,原名湖北槍炮廠。大名鼎鼎的“漢陽造”步槍是其出品的,該型步槍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主力槍械,無論國軍,還是八路軍、新四軍,都大量使用。除了生產步槍外,漢陽兵工廠生產的75毫米山野炮也很有名,并且產量也很大。
可惜1929年國民政府接手漢陽兵工廠后,限制了生產規模,特別大幅減少了重武器產量。到1937年全面抗戰前夕,僅能月產2門火炮,重機槍產量也僅有35挺/月,機槍彈不過2萬發/月。要知道抗戰時期,日寇一挺九二式7.7毫米重機槍的會戰份彈藥都有2.3萬發,這么大規模的兵工廠僅能月產2萬發機槍彈,真是天大的笑話。全面抗戰爆發后,由于作戰消耗太大,國民政府嚴重缺乏武器彈藥,才想起啟用漢陽兵工廠的產能。1938年6月,漢陽兵工廠奉命遷往湖南辰溪,1939年9月再度內遷重慶,由于途中機器設備損失較多,至重慶后與南遷的鞏縣兵工廠合并。
上海兵工廠
最后再說一下上海兵工廠,該兵工廠算是中國最早的兵工廠了,是晚朝重臣李鴻章籌建的,一開始稱為江南制造局。1911年江南制造局更名為上海制造局,1916年上海制造局更名為上海兵工廠。1912年該廠擁有工人5000多名,年產能為步槍3000支,各式槍彈1000萬發,下轄鋼廠能產毛鋼1500噸以上。在上世紀20年代,上海兵工廠得到飛速發展,能夠生產系列武器,手槍、馬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山炮等,并且產量很大。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上海兵工廠生產的武器裝備有力支援了十九路軍抗戰。
只可惜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后,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停戰協議。停戰協議規定上海為非武裝區,國民政府不得駐軍,上海兵工廠也不得不停辦。按道理說,就算不辦,可以把設備轉移到內地其他兵工廠,但是國民政府將大部分機器設備則留在原地,設上海兵工廠保管處看守。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這些機器設備在日寇占領上海時全部被掠奪,連鋼架廠房也被日寇拆毀,夷為平地。自此上海兵工廠成為歷史名詞,毫無痕跡可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