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地區的發展與鞏固,事關國家安全,事關全局發展,黨中央對此一直非常關注,特別指出“治國必治邊”,要“興邊富民、穩邊固邊”。強調要加快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推動邊疆地區同全國一道打贏脫貧攻堅戰。
欲謀邊疆地區的穩固與繁榮,重中之重就是發展經濟。經濟繁榮,則人民富足;人民富足,則人心思定、百事可興。而在促進就業、保障民生上,民營經濟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和影響。
當下,我國的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崗位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多方面的貢獻、體量巨大的貢獻,使民營經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
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而法治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決定著民營經濟的興衰。因此,在邊疆地區發展民營經濟,建設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至關重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黨的政策以及頒布的法律中,已經給予了民營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實踐中落實的如何呢?想必大家都能感覺到,政策與法律所給予的平等地位,離真正落到實處尚有差距,還需要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改變觀念,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健康、寬松、平等的環境,為發展民營經濟解除束縛、注入活力。
近幾年來,由于大環境的影響,一些地方經濟發展乏力、財政收入困難加大。于是,“罰款式創收”沖動抬頭,出現了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對一些民營企業動輒罰款,甚至干擾其經營、處置其資產,嚴重影響企業的經營。這些都是政府官員法治觀念淡薄而導致的行為。這種行為表面上看似搞來了錢,卻代價沉重:企業難以正常經營,甚至歇業、關閉,轉移離場,使地方的稅收與就業都受到影響。
邊疆地區本來就人口較少,市場需求有限,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有限,禁不起干擾與打擊。倘若放任擅自罰款現象的出現,放任政府拖欠企業債務不還,很可能使地方的經濟和就業雪上加霜。
良好的法治環境,是邊疆地區民營企業發展的壓艙石,一旦觸動這塊壓艙石,民營企業的航船勢必難以抗風浪、圖遠航。為了保持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地方領導務必要帶頭守法,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一切以法律為準繩,避免權力的任性。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民營經濟發展水平較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有很大差距。差距大,也可以說發展的空間大。為了促進民營經濟,需要自治區自上而下地重視法治建設,提升全自治區干部的法治觀念。企業要依法經營,政府職能部門必須依法行政,不能突破法律賦予的職權范圍去人為干涉企業經營。一旦放任權力,逾越了法律允許的范疇,對民營企業橫加干涉,甚至予取予求,就破壞了民營企業正常的經營秩序,使經營難以為繼,使企業家失去信心。
為了發展民營經濟,內蒙古各地紛紛前往經濟發達地區招商引資,以豐富的資源、遼闊的市場、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外省區的企業家前來投資。然而,無論是對外來企業,還是本地企業,都需要依法保護其權益、保護其經營,讓企業家心里有底,他們在投資與經營的過程中才會有信心、有動力,而不是瞻前顧后、猶疑難決。
企業家的信心是最可寶貴的,這種信心得來不易、破壞不難。如何保護好企業家的經營發展信心,其實很簡單:官員不亂來,法律不缺位,企業家就敢于迎風破浪、勇往直前!
(此文為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均源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