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上午,在省文保單位吉林市機器局舊址內,一場由歷史人物吳大瀓銅像揭幕、表正書院重啟、傳承吳大澂愛國主義精神座談會組成的系列文化活動隆重舉行。此次活動旨在落實黃強書記視察“1881·吉林機器制造局展覽館”后的指示精神,深入挖掘、認真梳理、大力宣傳吳大澂守土固邊、推進革新等事跡,充分發揮在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砥礪奮進、開拓創新。市領導、省市文化學者及相關單位、新聞媒體出席了這次活動。
整場活動中,歷史人物吳大澂無疑是整個活動的主角,而縱觀吉林市的近代歷史,就吳大澂的貢獻而言,是擔得起這個角色的。
清光緒六年(1880年),吳大澂以三品卿銜赴吉林城,協助吉林將軍銘安辦理寧古塔、三姓、琿春等“三邊”事務。在吉林,他仿效淮湘軍制,招募靖邊軍。另在圖們江、松花江建水師營,在邊防要處修建炮臺以備沙俄。另外,吳大澂注重發展經濟,招墾荒地,以民實邊,事實上已經解除東北封禁制度,并開啟了“闖關東”移民浪潮。
清光緒七年(1881年)六月十八日,吳大澂以戰略的眼光預判了沙俄可能對中國東北發動進一步侵略,遂用“三邊防務督辦”的身份奏請清廷,在吉林城創設機器制造局,利用當地煤、鐵、鉛礦,制造槍支、火藥和子彈,就地解決軍隊裝備。
在奏折中,他寫道:“吉林為國家根本重地,東北與俄境處處毗連,新建防軍規模甫具,尚宜實力講求,以期緩急可恃。目前所最要者,制造軍火應設機廠,扼守要隘須筑炮臺,二者皆久遠之圖,自當乘此間暇,及時興舉……吉省防軍現已兼用后門槍炮,尚須征購求利器。然既用后門快槍,開花利炮,不能自制子彈,購運稽時,難乎為繼。即洋藥、銅帽亦須由他省機局轉運到吉,道遠費繁,終非常策。若在吉林城開設機廠,制造洋藥銅帽,配合槍子炮彈,不獨本省練軍可以源源接濟,并可兼顧黑龍江各軍之用。”
吳大澄的奏請得到清廷的批準,清光緒八年(1882年)三月東北第一家近代軍火工廠在吉林城東大灘動工,并于次年九月竣工(兩臺蒸汽機等設備在幾年后陸續配齊)。吉林機器局是吳大澂在吉林施政邊防的大手筆,這座工廠規模宏大、規劃科學,理念先進,其中部為廠房,西部為公務房,東部則是東北最早傳播自然科學的官辦培訓學校——表正書院。要知道這些“第一”和“最早”是發生在腐朽沒落的晚清時期,在經濟條件落后的吉林城操辦具有開創性的實事,在當時的阻力和難度可想而知。因而吉林機器局及其附屬部門的設立于吳大澂是彪炳史冊的功績,于吉林人民則是光照后世的榮耀!
在教科書中,中國近代史以鴉片戰爭的爆發為起點,但是在吉林市地方史料中,通常將吉林機器局的創辦時間——清光緒七年(1881年)當作吉林市近代史的開端。而吳大澂無疑是吉林近代史的揭幕人。憑他在吉林城的作為,用塑像的形式加以紀念和肯定,并借此對后來人給予教育和啟示作用,進而實現一種思想,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吳大澂是擔得起這份榮譽的!令人欣喜的是,時隔143年,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積極努力下,吳大澂的銅像出現在了吉林機器局舊址。
仔細想來,這世間值得被一方百姓津津樂道,并可以被永遠投資并復利長久的,乃是先輩留下的那份自豪感——有些自豪來勢如潮,卻只是燦若焰火,而有些自豪則飽含堅韌與希冀,若美酒般歷久彌香。由吳大澂創設機器局而為吉林市注入的那份自豪感,無疑屬于后者。所幸寄托吳大澂的國富民強的拳拳希冀的那份堅韌,在吉林市歷經百年跌宕,已在今朝實現。
于是,當后來人行走于機器局偶惹喧闐的院落,看到林間傲立的吳大澂銅像——他為在僻遠的邊疆城市創設這座近代工廠經歷了怎樣的曲折,忍受過怎樣困苦,又有過怎樣的據理力爭和擔當決斷,足可化作撲面而來的凜冽勁風。佇立銅像之前,久久凝望之際,那風中便似有歌來,其旋律音韻足以讓當代人扼腕感慨:
如果忘了流年螢火,等回憶碎了沉沒;落在你心上的斑駁,那牽扯是我難舍;如果思念不曾遺落,眷念著回到最初一刻,宿命曾有過的溫熱,多想為你留著……
吳大澂銅像揭幕儀式
吳大澂后人吳元京先生致辭
吳大澂后人吳元京先生與吉林省文化名人吳玉珩先生共同為銅像揭幕
來賓參觀1881·吉林機器制造局展覽
吉林機器局舊址內的表正書院
傳承吳大澂愛國主義精神座談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