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欄目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特開設“家風”欄目,為您講述政協委員的家風故事。
今年的11月2日,恰逢滕代遠同志120周年誕辰。滕代遠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杰出的領導人。新中國成立后,滕代遠歷任鐵道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要職,雖身居高位,卻嚴于律己,始終保持優良的家風。自律,已經成為刻進他骨子里的一種品格。
滕代遠和家人在一起。
“走出山窩窩,我要去讀書”
1904年11月2日,滕代遠出生在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巖門鎮玳瑁坡村。玳瑁坡是一個偏僻的苗族山寨,當時的村民主要依靠開山種苕和砍柴賣炭度日,生活十分艱苦。
滕代遠的爺爺滕紹康是當地有名的秀才,教過私塾,有比較穩定的收入。滕代遠的家族還經營桐油坊和谷坊,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富足。
滕紹康重視教育,很支持孫子滕代遠讀書。滕代遠在縣立高小畢業后,回村擔任初小教員,有了穩定的工作。
可滕代遠不滿足,堅持要去離家150公里的保靖縣國語講習所補學。當時湘西多匪亂,滕代遠和同學在路上遭遇了土匪,錢被搶光了,學校去不成,麻陽也回不了,滯留在乾城(今湘西吉首)。困窘之際,滕代遠突發奇想去找陳渠珍要路費錢。陳渠珍時任湘西剿匪總司令,人稱“湘西王”。滕代遠認為,在剿匪總司令的地盤上遭了匪,找他要路費名正言順。
滕代遠和同學一起去見了陳渠珍,見面了也不害怕。陳渠珍說:“既然你說是學生,我就考考你,看是真學生,還是假學生。”他出了個上聯:兩學子去求學,無辜遭劫遇難。滕代遠秒答:一官人來做官,理應扶危解貧。陳渠珍聽了很高興,于是給了滕代遠路費,據說他們后來還成了“忘年交”。
1923年,滕代遠考取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要去常德讀書。滕代遠的大家庭有20多口人,種了20多畝地,栽了30多畝桐樹,還開了一座油坊和谷坊。滕代遠是滕氏家族的長孫,按照當地風俗要主持家業,家里人反對他外出求學。滕代遠的大伯說:“你不要去讀書,你去讀書家里怎么辦?你真要去讀書的話,那我們就分家。”滕代遠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我必須要走出這個山窩窩,我要去讀書!”
滕代遠就讀的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是由清末維新人士熊希齡創辦,深受康梁維新思想的影響,后來孫中山、黃興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思想在學生中間傳播,學校逐步成為湖南反帝反封建的重要革命策源地。
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馬克思主義思潮很快傳入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學校較早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謝覺哉主編的《湖南通俗日報》等,成了學校進步學生喜愛的精神食糧。
1924年,滕代遠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湘區區委委員陳佑魁(懷化麻陽籍)的倡導下,滕代遠等人和鄉友發起成立“麻陽新民社”,并一起創辦《錦江潮》,宣傳馬列主義,從此走上了馬克思主義革命道路。
《文史博覽·人物》2024年第11期 《滕代遠的選擇》
斗智斗勇,攻堅克難
1928年平江起義后,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成立,中共湖南省委宣布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同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主力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與國民黨反動派斗智斗勇。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滕代遠任中共中央代表,主持八路軍新疆辦事處工作。1938年1月,滕代遠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后奉命去晉西北地區,鞏固和發展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5月,滕代遠調任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培訓了大批軍政干部。據后來統計,光在抗日軍政大學前南峪校區培養的三期學員,1955年授銜的時候,就有將軍109位。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企圖把中國變為其擴張戰爭的后方基地,多次進行大掃蕩。國民黨也發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不僅停止對八路軍的供給,還對共產黨的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當時,八路軍吃、穿、用等物資極其匱乏。
1942年8月,滕代遠擔任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參謀長,參與指揮部隊反擊日軍“掃蕩”和“蠶食”。1944年,滕代遠與副參謀長楊立三提出開展增產節約的“滕楊方案”,在機關部隊推行,為戰勝嚴重困難、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要靠老子,自己闖路子”
滕代遠有5個兒子,長子滕久翔、次子滕久光、三子滕久明、四子滕久耕、五子滕久昕。除了長子滕久翔留在老家麻陽外,其他孩子都是軍人出身。
滕代遠雖然長期位高權重,但從不濫用公權為家人謀私利。他離家參加革命后,20多年都沒有見過長子滕久翔。新中國成立后,滕久翔聽說父親已是鐵道部部長,非常高興,認為總算盼到出頭之日了。
1950年,滕久翔來北京與父親相見,父子倆哭得一塌糊涂。滕代遠很高興,工作之余在北京陪了兒子半個多月。臨走的時候,滕代遠問兒子有什么要求。滕久翔說,希望能在北京安排一個工作,這樣就可以留在父親身邊了。
按照常人思維來看,這個要求并不過分,但滕代遠拒絕了:“身為干部,決不能以權謀私;不要靠老子,自己闖路子。”滕久翔回到麻陽,在縣文教科工作,一個人要養活7口人,生活壓力不小。“文革”中滕久翔被調到當地的錦和水泵廠工作,日子更加艱難,他也從沒向當地政府提過任何要求。
1965年,滕代遠的三子滕久明高中畢業,準備參加高考,托秘書跟滕代遠說:“久明想上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怕萬一考不好,不予錄取,想請您給學院的劉院長寫封信(注:即劉居英,曾是滕代遠下屬)。”滕代遠斷然拒絕:“讀書上大學要靠自己的能力,不能靠父母的地位和私人的關系。大學能考上更好,考不上也沒有什么。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有很多:做工、種田、當兵都可以。”
滕代遠是人民鐵道事業的奠基人、開拓者和鐵道兵團的創建人,長期任鐵道部部長、黨委書記。在全國鐵路修復以后,滕代遠著手組織新線建設,修筑了成渝鐵路、天蘭鐵路、豐沙鐵路、包蘭鐵路、黎湛鐵路、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和長江大橋等重大工程,基本形成全國四通八達鐵路網的骨架。但他不徇私情,不耍特權。1978年,滕代遠去世后4年,鐵道部才在焦柳鐵路上設立麻陽站。
1974年11月30日,滕代遠病危,當親人們趕來看望他時,他已說不出話,嘴里只能發出含糊的“喃喃”聲。臨終前,滕代遠努力用手比劃著,指了指桌上的筆。當親人們將紙筆送到滕代遠手上時,他使盡力氣,在紙上寫下了“服務”二字。
“服務”,是滕代遠留給子女的最后遺囑,也是滕家堅持的家風。滕代遠的5個兒子都一直牢記父親的教誨,在各自崗位上兢兢業業,堅持為人民服務。
文 | 郭云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